庄子讲了三个故事解释,儒家和道家思想根本差异,核心就这7个字

大家好,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今天,我们通过《庄子》中几个故事,来了解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差异。

01

在我们古代先秦思想中,儒家和道家两个重要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以孔子提出的“仁义”为核心,经过孟子、荀子的不断完善,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了中国几千年的官方正统思想。

而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形成了与儒家学派完全不同的思想学说,道家思想强调以辩证思维看世间万物,其思维格局突破了“天”的局限,是一种放之宇宙皆实用的思想体系。那他们这两派思想有什么根本的差异呢?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林语堂先生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说: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代表,有“文化上的儒家和哲学上的道家”的说法。在《庄子》中,庄子对孔子,以及其儒家思想进行了很多批判,今天我选取其中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来阐述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有哪些不同。

02

第一个故事:游方之内 VS 游方之外

在《庄子 .大宗师》中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子桑户去世了,还没有下葬,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让子贡(孔子的学生)去帮忙处理丧事。但子贡去了之后,发现子桑户的两个朋友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在编制竹帘,一个在敲着琴,一起唱歌说“哎呀,桑户啊,哎呀,桑户啊,你已经回归真实,而我们还是人”。对刚刚去世的子桑户毫无眷恋和悲痛之情,于是子贡上前质问“你们对着朋友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吗?”。孟子反、子琴张两人相视而笑,说“你哪里知道礼是什么意思啊”。

子贡非常气愤,回去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他们是遨游于世俗之外的人,而我们是遨游于世俗之内的人,内外不相干,我还派你去吊丧,我真是太肤浅了。他们与万物相伴,遨游于天地之间,看淡了生死,早已将生与死置之度外了,他们认为生命只是假借不同的物质,寄托于同一个身体而已,他们生活在世俗之外,有又怎么会遵循世俗的礼仪呢?” 孔子说“彼有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这里的“方”指的是社会或者说世俗的社会。

我们都知道,儒家的礼仪传统非常注重操办丧失,而且有很多规范和礼仪,认为这是一种对先人的尊重和哀思。现在我们民间还流传下来很多丧事礼仪传统。而道家和法家都非常反对过度操办丧事,认为这是一种过度的浪费,也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行为。我们姑且不论哪家思想的正确性,而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不同:儒家思想更注重“人”,而道家思想更注重“自然”。

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说,儒家思想是“游方之内”而道家思想是“有方之外”。儒家思想更强调人文关怀,强调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而道家思想超脱了世俗社会,讲天地万物同等看待,将生与死也同等看待。

就像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生与死是命中注定的,就像黑夜和白天一直在交替一样正常,是个自然现象。人对这些事情是无法干预的,而这正是万物的实际情况。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就是说,从道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是一样的,都像刍狗一样平凡;从圣人的角度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普通人。

03

第二个故事:投机取巧 VS 尊重自然

还是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天在返回晋国的途中,看见一位老翁很吃力地从远处的水井中担水去菜园浇水,子贡说对老翁说“有一种机械,一天可以灌溉一百块菜园,而且很省力,老先生你不想要吗?”老翁抬头问子贡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子贡说“削凿木头做出机器,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手就像抽引一样,这种机器叫做槔”。

老翁听了后讥笑说“我听我的老师说,使用机械的人,一定要进行机巧之事;进行机巧之事的人,一定会出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存在于胸中,就无法保持纯净的状态;无法保持纯净的状态,心神就不安宁;心神不安宁的人,是无法体验大道的。我不是不懂得机械,而是觉得羞耻才不用的。”子贡满脸羞愧地走开了,几天都回不过神来。

道家思想主张尊重自然,返璞归真,很多时候投机取巧可以赢得一时的胜利,但是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必定会失去长期的优势,带来恶果。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谷歌、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在方便了我们找寻信息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能力。在畅销书《浅薄》中,作者就深刻地论述了这个问题。作者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互联网提升了我们生活和工作效率的同时,却让我们失去了长期记忆、深入思考的能力。

04

第三个故事:人之道 VS 自然之道

孔子想把自己编写的书籍,存藏到鲁国西边的周王室去。子路建议说:“我听说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老子),已经引退回到家乡隐居,先生想要藏书,不妨暂且经过他家问问意见。”

孔子说:“好。”

孔子前往拜见老聃,老聃并不同意孔子的做法,于是,孔子引用六经,想要说服老聃。老聃中途打断了孔子的解释,说:“你说得太冗繁,希望能够听到有关这些书的内容要点。”

孔子说:“要旨就在于仁义。”

老聃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说:“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就不能成其名声,如果不义就不能立身社会。仁义的确是人的本性,离开了仁义又能干些什么呢?”

老聃说:“再请问,什么叫做仁义?”

孔子说:“中正而且和乐外物,兼爱而且没有偏私,这就是仁义的实情。”

老聃说:“噫!你后面所说的这许多话几乎都是浮华虚伪的言辞!兼爱天下,这不是太迂腐了吗?对人无私,其实正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先生你是想让天下的人都不失去养育自身的条件吗?那么,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兽原本就有各自的群体,树木原本就直立于地面。先生你还是仿依自然的状态行事,顺着规律去进取,这就是极好的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这岂不就象是打着鼓去寻找逃亡的人,鼓声越大跑得越远吗?噫!先生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05

老子在《道德经》中书“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道家思想中,有“人道”和“天道”或者说“自然之道”的说法,庄子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 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意思是说,什么叫做道?有自然之道,也有人之道。无所作为受到尊重的,是自然之道;有所作为而劳累不堪的,是人之道。位于主宰地位的是自然之道;位于臣下的是人之道。自然之道与人之道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远了,不可不分辨清楚。

在道家思考看来,儒家思想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都属于“人之道”,是一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是人所要尊重的,是对人的行为和本性的一种约束,不是自然之道。

通过这三个故事,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儒家思想是“游方之内”,而道家思想是“游方之外”。儒家思想更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道德礼仪,而道家思想跳出了人之社会的范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系。换句话说,儒家更强调的是“人之道”;而道家更强调的是“自然之道”。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