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打造精品投研智库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朋友问我为什么要用如此长的精力,来打造这样一套系统深入的精...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朋友问我为什么要用如此长的精力,来打造这样一套系统深入的精品投研智库,有这时间干啥不行呢,为何要没事找事干,做如此繁杂厚重的工作,对此,我想针对这个问题谈点交心话。

首先,它的确对咱们投资者有着很大的价值,包括提高逻辑认知、弥补投资盲区、打通底层逻辑等这些核心价值,之所以要打造精品智库,是因为我看到了跟我最初一样很多投资者所处的投资困境。

当下在高度通胀及货币高速贬值背景下,很多人被迫把钱投进股市,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投资能力下,大部分人是亏损的,而且被各类投资派系反复毒害,这类人缺乏最基本的投资方向,精品投研智库则立足被无数人验证过的价值投资门派,可以保证智库本身的投研方向不会有错。

由此,投研智库本身主要着重于公司这个层面,不谈大盘、不预测宏观,专注聚焦公司,有人会说,公司分析的文章有很多,这正是我要说的,这就如同你要看病,你随便一搜便会有很多如何治疗这种病的方法,但它们浅显而零散,试问,你靠这些能治病吗?最终不还是靠专业的医院医师来治疗吗?

很多我们看到的文章和研报,更多是一种简单的陈述或简练的推断,这些东西看多了会麻木,不会提高真正的投资能力,很多人就是迷失在这漫无边缘的枯海中。

而事实上,投资是一种学科、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劳动来盈利的职业,它是一门跟其他劳动一样,有投入就会有产出的职业或工作,而不存在说其他人所说的悟性天赋等,这一切在建立全面系统的认知后,都有水到渠成般的达成
只是现代社会还没有系统的将其凝练为一门精细化的学科,换言之,投资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垂直化学科,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你要投资酱油类公司,你能在教科书翻到对酱油公司进行投资的方法论吗?显然你是找不到的,而市面上的书籍,基本上讲理念的居多,马后炮技术分析更不少,即使提及基本面,也是三言两语带过,然后续接上漂亮的论断,这种似是而非的文章试问真的有用吗?

所以,投资就应该细分化、专业化、垂直化,干什么就要有干什么的样子,鸡汤喝多了也是要吐的,而什么是垂直化专业化呢,就是把某个细分领域的所有知识面都面面俱到的系统化、深入化。

比如酱油产业,如果要真正达到投资酱油的能力,那至少要拥有很多维度上的能力认知,而我要做的,就是把这每一个维度都精细化,比如酱油的体量、各国酱油的产品升级历史、外围调味品数据趋势、兄弟产品的增长态势、用户对酱油的认知、成瘾性研究、提价极限可能性研究、竞争对手分析、竞争格局研究、大消费投资的底层逻辑、财报分析、估值探究……

我看了下,差不多得有几十个大维度,而每一个维度下面,都蕴含着我们都不曾知道的知识盲区,比如你知道日本从二战之前到现在它们的酱油产品结构性升级的品类演化吗?你知道有机酱油处于结构性升级的哪个梯队吗?它跟无添加的区别在哪?你知道酱油企业最近几年的数量变化吗?……

而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咱们投资需要的各个维度去用最凝练的方式把它们提炼后,分节做成课程,比如在泸州老窖系列中,我会专门拿出一节去把老窖自宋朝到现在的发展史精讲出来,只为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清楚的认识到老窖的历史根基。

所以,智库的主线为:分析定量、跟踪变量,定量就是这些被我们忽略的认知盲区,比如海天千禾等它们未来几年的一个产能分析、行业体量、公司战略等,这些都是基本要知道的定量,也是咱们必须要弥补的认知盲区。

而变量就是那些需要我们跟踪的要素,比如公司的战略,我们可以从静态的角度,去剖析它本身的优劣,但你战略分析的再准确,管理层执行力很差,那也是被套公式所害,由此,我们就要跟踪战略执行力这个变量。

而事实上,大部分人连对公司基本的系统认知都不具备,很多人只是懂点皮毛,自以为读了些理念就可以投资一家公司,结果亏的一批,跟前几天央广电台那个专家一样,连基本的沪深300指数包含的成分股都不知道,但人家还跟个杠精一样,很合理的解释这个bug,这还是所谓的专家,可见缺乏系统认知的人何其之多,拥有坚实的基础认知是何其重要。

前几日也有一朋友因千禾的问题质问我,说千禾之所以能活的滋润,是因为海天还没推出同类产品,还罗列出一堆所谓的逻辑,我回复他难道你不知道海天有零添加了吗?他哑口无言,我觉得,这就是我做投研智库的价值所在,多少人抱着自以为很对的逻辑去投资,而可悲的是,关于它所投资公司下的每个维度的深入认知,他却丝毫没有,正所谓,开局一个定性框架,逻辑全靠空想。

而大部分人也还停留在靠看市盈数字判断估值高低的地步,这压根也不是缺乏底层逻辑的问题,而是缺乏基础认知,有些行业,拥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认知,就可以做到少犯错误,拥有稳定的盈利,只可惜,大部分人宁愿持续亏损,或者跟抄作业、重金买消息,也不愿抽出少量时间去完善这种系统认知,要知道,这才是抵御外界亏损诱发因素的免疫力。

所以,投资就应该是一个可以系统化的垂直学科,如果有这样的产品,我也不会去补这个缺,作为投资者,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系统认知了,太需要这样的深入认知,而不仅是停留在浅显认知的层面上建立自以为是的错误逻辑。

说白了,不要做拥有三脚猫功夫的江湖医士,而要做系统训练过的大院医师。

另外,智库所有内容都是个人掰碎细谈,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很多人面对枯燥的知识点、财报、生意模式等,不知如何下手,或者很难去静下心来去死磕一本枯燥的书籍,而且,很多术语和认知盲区,明明几句话或几个简单的小故事,就可以很轻松的打通整个理解,但是书本上却把它浅入深出的长篇大论,以枯燥的理论化注解,让人看不下去不说,还浪费了很多无用的精力。

由此,这些也需要凝练,需要将某些知识盲区重新整理,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烙定理解的几个锚点,几个案例顺手一抓,如此,可以最快速深入的理解,比如折现率,书本上的折现率写的枯燥难懂,但其实一个跟过年放假相关的案例就够了,这样,底层逻辑打通的更彻底更深入。

而且,当下的一些投资类知识,大都流于皮毛和形式,很多所谓供专业学习的平台,基本都是没有情感的照着书读,没有感觉的照着念,这样其实很难触动或感染学习者,容易把人读睡。

所以,我的方式是将这些云云总总融入自己的经验思考,糅合成更易理解的说法,以围炉促谈和口语化的方式说出来,这样更入味更易吸收。

我一直坚信一点,教育不是别人启蒙自己,而是用一种方式跟自己已知的东西发生共鸣,然后用已知启蒙未知,如此才能孕育坚实牢固的认知。

所以,对于打通底层逻辑的方式,我吸收参考朋友们的建议,用“打动率”最高的案例来打通,因为很多朋友经常反馈,说某某案例让他突然悟透了这个逻辑,由此,我就挑选出最佳的案例用于逻辑的打通上面,而且打通底层逻辑,我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就是从生活中咱们都会有的案例去入手,这样更容易引发共鸣和觉悟。

比如在讲解“为何有些亏损越大,反而内在价值越高”这个逻辑时,我用到的方式就是用孩子升学考级的方式,比如考计算机博士,虽然“亏损增加”,但无疑,谁都不能否认他的价值在提高,这样就是用已知去启动启蒙未知,可以加速让二者产生化学反应,打通这个逻辑。

而我为什么要讲认知,因为以我的经验去看,投资跟天赋本身关联性并不大,所谓悟性和天赋,无非就是你大脑中装入的认知养料不够,有些人炒股几十年永远都不知道,估值的底层方法其实是未来现金流折现,不是他没有天赋,而是没有手把手教给他这个最底层的认知,正是因为很多人拥有的都是一些零散混乱的浅显认知,由此,在这上面建立起来的逻辑当然也是空中楼阁,遇风就倒,就跟那个专家一样,指数bug都能跟你解释的那么合理,这是一个太常见不过的缩影,可见,股市中又有多少这样自欺欺人的人,在错误的逻辑下,自己都能把自己说通。

由此,我想到了段总的话:真正的能力圈是要对自己诚实,而做到这一切,则需要坚实的底层逻辑,要知道,我们的思维具有混淆是非且能自我圆错的功能,正因如此,我们才会陷入错误认知而不自知。

投研智库一个最重要的模块,还有一些成长性的重点股票池,对于这些股票池,我要做的是去肢解每一项值得去细化的业务,把我们对于公司最难啃的那块骨头或逻辑难点,针对性深挖细刨,通过大量调研、搜集资料、购买业内专业数据库等方式,来达到对某盲区的系统填补。

可以说,这是一个工作量、脑力量相当大的系统工程,鉴于我平时闲暇时间都用于投资,而且我也很热爱思考与调研,所以做成这样一件真正能提升投资能力的作品,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虽说,投资是一个人的事,但打造一个认知系统却是一件惠及众人的事。

而我们投资者可能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会翻阅大量资料,耗费大量精力,很多问题可能在认知盲区内而不自知,而投研智库吸取融合的是朋友的问题,由此而逐一完善起来的,所以,问题针对性更强。

它不是对零散认知的罗列,更不是像百度文库那样,由不同人上传的浅深不定的资料,所以,投研智库只针对为投资实战奠定认知基础,进而打通底层逻辑,提高认知要比每日唇枪舌剑的讨论要更有价值,因为认知这个东西它是内在雪球的滚动,滚动到一定地步,你的逻辑自然就无形建立起来。

所以它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对咱们投资只会有帮助。

以上就是个人打造投研精品智库的初衷和根本,那就是帮助弥补认知盲区、将投资做成一个可以系统学习的细分学科,将价值投资真正打造为垂直类可学性的工具学科,做成真正提升大道的投资学院。

在更新进度上面,我会倾尽全力去完善每一个认知盲区、拧紧每一个维度上的螺丝帽,第一阶段预计更新至千节以上,把系统的认知系统交付给我们

股票池方面,优先以大消费、大医药、基础公用等为立足框架,内含白酒、医药、电器、猪肉、调味品等大消费行业,深挖细刨,根据市场认知难点,完全每一个认知盲区,这是打通底层逻辑的重要基础。

智库精品以最大程度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定量,跟踪变量,客观理性是其基本原则。

再说下为什么设计为付费课程,有几个重要原因

其一,投研智库本身是付出长期大量劳动思考的结晶,对我而言,它是有很高价值的

其二,前期我说过,相当于把鞋子扔过河,历史证明,商业化是推动各行业发展的最佳助推器,否则,人懈怠的力量可是很强大的。

其三是冲抵成本,课程本身也需要参考很多的研究报告资料,这些真正深入的报告本身单价也不下于1万,真正做下来,而参考的这些个深入报告也在上百个之多

定价方面,区别于很多线上课程动辄几千的常态,定价在几百块,这也是有考虑的,事实上,人这每一年都会消费很多,但我相信有些东西是花费后留在骨子里去持续让我们进步的,它是会沉淀下来的,这就是融入骨子里的认知。

在投资市场,有人提供研报,有人提供指标,有人卖消息,有人发私募,这些都有可能去割韭菜,但对于课程而言,不存在这茬事,对于投资,希望来自于进步,进步来自于精进的学习,这也是我认为适合大部分人的可行之路,一句话,走正道,赚稳钱,结硬寨,打呆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