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的圣贤之路,世俗之人无法理解

汉朝人所作的《尚书大传》中,称周公在摄政的七年里,“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最终完成了周武王的遗嘱。

在这个过程中,周公将全部心力都用在公务上,连吃饭的时间都要被迫多次中断。周公因此成为世人的楷模,“周公吐哺”的故事世代传播。

周公辅成王的汉画像

  当周王朝已十分稳固的时候,周成王也长大成人,周公兑现诺言,还政于周成王。此时,周公的地位已稳如磐石,然而,他毅然放弃了世俗的最高权力,而心甘情愿地做周成王的大臣。

  这是很多世俗、功利的人无法理解的,但也许只有周公自己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他最终还政于成王,不仅是执行了周武王的临终遗嘱,更是完成自己最终的宏愿,使自己真正达到知行合一,最为彻底地贯彻了他自己制定的礼乐宗法制度。

由此,他虽然不再是世俗之王,但成为了万世景仰的圣贤。

周公像

  在接受《中国通史》拍摄组采访时,杜维明如此评价周公还政成王:

“周公他执政在很多方面是不得已,那时候我想武王已经很清楚,只有他(周公)才能继承王位,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他继承王位,整个局势会有很大的变化,而且他也不一定能管理和控制好,所以他能够摄政,那么在这摄政过程中间,他成为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包括成王本人。不管金滕事件的出现是真还是假,至少我们想象它有这样一种可能,所以这样说来,周公的初心,是纯正的要为了周朝的命脉,来发挥他自己的力量,是为了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那么还有应该注意的是,权力是会腐化的,绝对权威是绝对腐化,当你得到最大的权威,要放,太难了,而且成功那么大。所以他能够在顶峰,不仅很健康,而且掌握着权力,就是在这样的阶段,他愿意放弃,愿意让成王执政,而自己居于臣的位置,这不要说在中国的历史,就说在人类史中看,都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他的选择,我相信虽然在历史上是一个特例,对周代的国运,这样长久发展下去,起着极大的作用。在孔子看起来,像这样的人物,就是一个典范的圣者。”

杜维明接受《中国通史》摄制组采访时(张建安摄)

  退休后三年,周公重病而亡。

临终前嘱咐:“我死后埋葬于成周。我始终是成王的大臣。”

然而,周成王将周公和祖父周文王、父亲周武王葬在一起,表明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分封在鲁国,周成王特别允许鲁国用“天子礼乐”来祭奠周公。

周公更受到历代中国人的尊崇,人们以建造凤鸣朝阳公庙来永远祭奠,而且习惯于将周公和孔子全称为“周孔”,称他们为最伟大的圣贤。

(以上文字出自《帝王将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