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茯苓皮汤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原文: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续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按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配方组成】茯苓皮五钱生薏仁五钱猪苓三钱大腹皮三钱白通草三钱淡竹叶二钱

【用法】水八杯,煮取二杯,分三次服。神昏者先用安宫牛黄丸。

【主治】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

【方论】本证为湿重于热,阻滞膀胱,水道不通之候,故治宜淡渗利湿。茯苓皮汤淡渗利湿,通利小便;因有湿热上蒙心包之神识昏迷,故吴氏先用安宫牛黄丸,后用本方。方中茯苓皮、猪苓淡渗利湿;生薏苡仁、通草、淡竹叶利湿兼以泄热,导致湿热从小便而出;大腹皮理气祛湿而宣畅气机,使在里的湿浊从下窍而出。诸药配合,共奏利湿清热,宣畅气机之功。使阳气宣畅,水道通调,则小便自利。

【医论】湿热秽浊之邪自口鼻吸人,遍布全身,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湿阻中焦升降失司则呕逆;热为湿遏,蒸郁而蒙蔽于上,清阳受阻,清窍被蒙,故见热蒸头胀,神识昏迷;湿浊下注,泌别失司,则小便不通;湿浊内盛则渴不多饮,舌苔白腻。正如吴鞠通在其原注中云:“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值得一提的是,湿热秽浊之邪弥漫三焦,出现神志昏迷,与热闭心包神昏不同,故不必用安宫牛黄丸,只宜淡渗分利,理气宣化,湿去热透,神志自清醒。如防止内闭,宜用至宝丹、玉枢丹、苏合香丸之类,单用淡渗利湿的茯苓皮汤似嫌不足。曹炳章所云“全在临诊时时消息”之语十分重要。

赵绍琴老也强调:安宫牛黄大寒不适合湿大于热,选用至宝丹或者苏合香丸比较合适!

本方证来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某 吸受秽邪。募原先病。呕逆。邪气分布。营卫皆受。遂热蒸头胀。身痛经旬。神识昏迷。小水不通。上中下三焦交病。舌白。渴不多饮。是气分窒塞。当以芳香通神。淡渗宣窍。俾秽湿浊气。由 此可以分消。

苡仁 茯苓皮 猪苓 大腹皮 通草 淡竹叶
牛黄丸二丸。

吴鞠通根据叶天士医案分别命名茯苓皮汤,牛黄丸。

临床应用:

1:尿路感染

中药治疗疗效稳定,对常用抗菌素治疗无效的病人仍然有效,具有广谱的抗感染作用,且不良反应少,所以对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临床疗效的研究符合临床需要,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尿路感染属中医淋证范围,关于淋证的病因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认识,但膀胱湿热被广泛认可,至今仍为临床上诊治淋证的主要病机理论。而福建、台湾、岭南地区因其依山傍海,气候高温潮湿,临床上尿路感染膀胱湿热证更是非常普遍。膀胱位属下焦,茯苓皮汤(茯苓皮、猪苓、生薏苡仁、白通草、淡竹叶、大腹皮)乃温病四大家之吴鞠通所创,为分利下焦湿浊的代表方,用之治疗尿路感染下焦湿热证切中病机。临床中我们又根据尿路感染多有脾肾亏虚之本,加用白术、益智仁为加味茯苓皮汤,既温补脾肾,又助化气行水。

结论:本课题的临床研究表明运用加味茯苓皮汤治疗尿路感染有如下优势:明显改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降低尿白细胞数和尿细菌数,提高机体整体或局部粘膜免疫能力,且未见明显的副作用,提示加味茯苓皮汤治疗尿路感染值得在临床推广。——广州吴蝉丰加味茯苓皮汤治疗湿热下注型尿路感染疗效观察

青龙按:另外肾病后期出现小便不利呕逆,属于湿热,多数选用苏叶黄连饮止呕,或者温胆汤加减治标,我想可以考虑茯苓皮汤加减祛湿热治本,神志昏迷配合苏合香丸等。

(0)

相关推荐

  • 方剂学祛湿剂化湿和胃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一节 化湿和胃剂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又: 平 ...

  • 【沈超】姜黄茯苓皮汤治疗皮肤瘙痒症(药疹,姜黄茯苓皮,重楼,人中黄)

    【沈超】姜黄茯苓皮汤治疗皮肤瘙痒症(药疹,姜黄茯苓皮,重楼,人中黄)

  • 《温病条辨》香附旋复花汤解析

    四十一.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复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按伏暑.湿温,积留支饮,悬于胁下,而成胁痛之证甚多,即<金匮> ...

  • 《温病条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汤

    三四.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螈 ,可于清营汤中,加勾藤.丹皮.羚羊角. 青龙按:清营汤清营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显然针对肝经,有清热熄风止痉之意.那么综合看属于营热动风,脏腑看是心 ...

  • 《温病条辨》——加减芩芍汤统治热痢

    八九.滞下已成,腹胀痛,加减芩芍汤主之.此滞下初成之实证,一以疏利肠间湿热为主. 加减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白芍(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五分)浓朴(二钱)木香(煨,一钱)广皮(二钱) 水八杯,煮 ...

  • 《温病条辨》——小陷胸加枳实汤

    三八.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脉洪面赤,不恶寒,病已不在上焦矣.暑兼温 ...

  • 《温病条辨》——加减木防己汤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配方组成]防己六钱桂枝三钱石膏六钱杏仁四钱滑石四钱白通草二钱薏苡仁三钱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 [作用与功效]清 ...

  • 《温病条辨》——香附旋复花汤

    四十一.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复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按伏暑.湿温,积留支饮,悬于胁下,而成胁痛之证甚多,即<金匮> ...

  • 《温病条辨》——三石汤

    四一.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 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然 ...

  • 《温病条辨》中的经方:小半夏汤加茯苓汤

    [摘要:厚朴多与杏仁同用,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在后世温病学派中,厚朴.杏仁亦多同用,如三仁汤等.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近似于半夏厚朴汤.只是苏叶与杏仁的不同.因此半夏厚朴汤也是病痰饮者当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