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银滩边上有个“树上的村庄”

几个朋友给北海下村修了部村史,这是我写在前面的话:
在被朋友N次“说项”之后,我去了一趟下村,当时就被村里那些大树“震”住了。一个村子居然有这么多的古树!过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更多的情形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即使在网络社会,信息不对称仍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谁会想得到,就在游人如织的银滩边上,会有这么个美妙所在,不仅外来的游客,恐怕北海人也未必有太多人知道。
下村这些古树能存活下来堪称奇迹。一棵百年老树的育成,并不易于一个百岁老人。它们没有折于风雨雷电,也没有毁于斧钺刀锯,没有成为开发大潮推土机清除的障碍,也没有在楼房屋宇拔节而起时被当成绊脚石,实属幸运。
这是古树的福气,也是下村的福气,两千年前惠子与庄子对话,说是有一棵大树,“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矗立在道路旁,因为没有用处,“匠者不顾,不夭斤斧”。下村这些古树也许正是因为饱经沧桑而无用,救了它们自己。
人是有记忆的生物,其实树也会有。下村这上百棵巍然肃立的百年老树,铁杆般的虬枝,斑驳的树干,粗大的赘瘤,都铭刻着所经历的岁月,牢记着先人们在这里胼手胝足,见证着天灾人祸、变迁沿革。一个有经历的人值得尊敬,一个有来历的树、一个老村子也值得尊重。
树不会说话,朋友编的这本书替它发声。通过对下村的地理、环境、历史、风俗、特产、遗迹的介绍,人们不仅了解下村的历史,也领略下村的当下。北海有人对一个村子的历史人文做这种梳理记录,可以说是一件让人惊喜的事。这样的文本不仅是一个村子历史的反映,也是中国广袤农村变迁的缩影,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流逝越发凸现。
急风骤雨的城镇化,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型,伴随着各种失落,几代人滋生
了无尽的乡愁。“子在川上云,逝者如斯夫”,随着发展的足音,人们对乡村的记忆会模糊,历史的痕迹会黯淡,一方面,任何进步都会以传统的消失为代价,另一方面,人类的文明却依赖传统的积淀。因此,“记住乡愁”不仅是满足人性的需要,也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善待文化的德政。只有知其所来,方能明其所往。
下村是个“宝藏村”。有天晚上,与一群朋友神侃,大家脑洞大开:下村的民居可以打造成让人体验渔村风情的民宿;下村烧砖的旧窑可以变身为陶瓷体验基地;下村的红树林可以建成科普和生态游学基地;下村的“动物味精”沙虫除了让人们领略“食在北海”的快意,还可以将它开发成寄托“莼鲈之思”的旅游伴手礼……
我油然浮起一个念头:下村就像一个“树上的村子”,这些苍郁高大的古树将它托起。可以在这里建一个独一无二的“古树博物馆”。乡村振兴,就是文化的振兴;乡村旅游,就是乡愁乡思之旅。借助旅游的翅膀,下村能够走出北海,成为广西的下村,中国的下村。
祝下村梦想成真!
相关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