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能源汽车之战:比亚迪特斯拉,特斯拉即将被赶出国内市场?

美国总统拜登最近还有一个新的烦恼,除了高铁搞不定基建搞不定外,拜登也望新能源汽车而兴叹。哎,在这领域里我美国不是老大,还让中国抢了先,我可太气了。但是事实就摆在美国眼前,中国电动车领域内持续领跑,美国连续六年稳居第三。

不过中国有这样的近况也不容易,虽然我们一直在紧赶着,试图跟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燃油汽车工业的浪潮,但到底是太晚了,但幸好我们还吃到了数字化革命的红利。随着碳中和战略的推进,清洁能源被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是重中之重。和老二欧洲和老三美国相比,我们发展电动汽车拥有什么优势呢?

首先是技术的进步,电池工业具有产能优势,动力电池还在积极并入欧系车主流供应链,再就是遍布全国的充电桩,中国拥有世界50%以上的公共充电桩和75%的快速充电桩,公共基础设施完善自然推动能源汽车发展,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补贴加促进,市场一开放,中国的新能源车也走在了康庄大道上,实现了汽车领域的弯道超车。

美国新能源汽车也值得来说一说,比方说前段时间闹得很火的那个特斯拉,它就是美国新能源领先代表。据美国宣传,这是世界上安全和性能方面达到了行业最高标准的电动车,总之是一顿吹,神乎其神,后来我知道了,美国确实用心良苦,为了追赶中国的速度,我特斯拉直接取消刹车制造,一脚油门蹬到你服气。

美国也确实是急着发展新能源,不然拜登也不会强调什么中国第一美国第八,特斯拉单一车型其实销量很高,兢兢业业替美国打开全球市场,十几年前为汽车行业打开了一条新的赛道。有些人宁愿不要命要面子也买特斯拉,可能就是看重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了,确实,特斯拉营销工作做得好。

反观比亚迪,明明从轻型乘用车,商务车、SUV,到客车物流车,还有反向充电三擎技术,布雷博刹车,要啥啥都有,技术上明明是大兄弟,偏偏营销是个弟弟,这就叫不会叫的孩子没奶吃。不过幸好现在国内买主有所醒悟,不然再厉害的比亚迪叫不醒一群装睡的人,那才叫让人失望。

中国汽车行业为啥要靠新能源车实现弯道超车呢?也确实是无可奈何。燃油汽车制造是需要深度积累的,我们还是晚了一步。为了逆转这种局面,我们只好以市场换技术,但换是那么好换的吗?这么多年下来,技术没换来,市场还被占去大半,半壁江山落入合资企业手中。单纯的国产车能打的也有,但是少。

不过不光我们无奈,欧洲也无奈,英国这方面可以直接略过不用说了,名存实亡了已经。连大英都这样了,更别说其他欧洲中小国家,为啥,都被德国汽车工业卷没了呗。美国也没啥可骄傲的了,当年福特响当当,如今皮卡乌泱泱。欧美都在苟延残喘,那谁站着呢?德日。不但燃油汽车市场把控死死地,还在努力向新能源插一脚。不过现在的新能源产业链条中,中欧美始终是优势三巨头,日韩紧随其后,挪威也算突出。

要说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跑,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这里我要提前说一句啊,不是广告。这人呢是靠做电池起家的,因此对电能有种特殊的感情。王传福,民营企业家,比亚迪创始人,号称扛起民族工业大旗的人。他创造的比亚迪和他人一样,直男又钢铁。不有那么句话吗,不和直男谈恋爱的时候,你觉得直男也挺不错的,比亚迪的员工可能也是这种感受。

扯远了哈,咱说回王传福。农家出身,积极向上,妥妥的学霸苗子,1983年考入中南矿冶学院,后又考取中国科学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1990年他大学毕业时,那会正有“去国外镀金”热,但王传福选择留在国内研究电池课题,并一举突破,被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这一年他26岁,哎,虽然我还没到26岁,但一看人家这履历表还是深觉惭愧啊。

1993年,研究院决定成立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王传福在电池行业拔尖,自然进去当了总经理,有人可能觉得,哎呀,这就是顶峰了吧。但人家王传福不这么想,当时市场是什么样的呢,一部大哥大卖两三万元,一块小电池卖上千,这就是商机啊。这人确实倍儿钢铁,一把砸了自己的“铁饭碗”,辞掉了研究院工作,向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做启动资金。

1995年靠这笔钱,在深圳莲塘租借了一个破旧车间,挂了个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牌子,开始了单飞生涯,当然还是做电池。说到这我就不觉得惭愧了,我缺的是实力吗,我缺的是能借我250万的表哥啊。不过想要创业,250万还是格局小了,日本当时一条完整的电池生产线几千万甚至上亿。

买不起日本生产线怎么办,王传福把机械化生产线拆分,凡是能人工完成的都人工完成,节省了不少成本。这样一来比亚迪就具备了竞争优势,一条日产4000块电池的生产线,王传福自建生产线成本只需要几百万,凭借这种质量和价格优势,仅仅三年间,比亚迪就打开国外市场,成为全球第二大电池生产商。

那一个做电池的公司,怎么会想起来做车呢?2003年左右那时候,是中国民企进军汽车行业大潮期。王传福顺应时代,也投身进去发光发热。在这位直男看来,造汽车就和造电池一样简单,不就是40%的人工生产线加上一堆钢铁吗,简单。结果王传福买下泰川汽车的第三年,就亏损了7000多万元。因为王传福造的汽车,奇丑无比还经常出质量问题,经销商因此举牌拒绝销售比亚迪。

初次的失败让他开始注重汽车本身,他研究了成百上千个汽车模型,拆除安装,甚至买一台奔驰让员工拆了重装,由此也培养了一批比亚迪核心技术员。先是修改了底盘和造型设计,又改进了车内空间配置,在尾气排放和降低价格上做文章,比亚迪拿出来的F3赢得了市场的欢迎,所以说人家王传福能成功呢,因为知道向燃油汽车领军人学习啊。

虽说借鉴并不会对我国燃油汽车发展有太大增益,但想买人家的技术得花上亿成本,不划算。这样的借鉴也很有意思,既避免了闭门造车,又可以凭借车型打开市场。比亚迪横扫市场的F3就属于逆向丰田,在一辆车卖20万的年代卖4万,起步不高卖得好。和早期电脑中的神舟差不多,能用,而且便宜,谈不上性价比,完全拼销量。

但在电池大王王传福脑袋里,电力在他心里的地位永远无可取代。其实从他进入镍(nie 四声)电池锂电池领域成功后,这个发展电动汽车的想法就在他心中产生了。再加上传统技术车F3、F6的成功,两大成功让他萌生了做电动车的念头。王传福早有预料,伴随着数字革命浪潮,未来将是电动汽车的天下。

2005年,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问世,在电动车行业中,电池大王凭借电池站稳头名。一手握着电池技术,一手拿着丰厚补贴,比亚迪成功坐稳行业巨无霸位置。但王传福没有停下脚步,同年又内部成立了IGBT研发团队,IGBT这玩意,大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一种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俗称电力电子装置的CPU。

2008年,王传福买了当时月亏损5000万元的宁波中纬半导体公司,杀入芯片摊子,进一步生产发展IGBT,为啥发展它?因为这玩意是电动车电控系统必备核心部件。2006年,比亚迪电动车F3DM正式商业运营,成为全国第一个电动车示范区。可能心中有一腔豪气,干啥事也顺利,王传福不惜投入巨资研发新能源技术,果然掌握了核心科技,在新能源大潮中走到了前列。

尽管宁波中纬一年亏损不少钱,但王传福还是扛住了,终于在2012年制成符合车规的IGBT模块,并且用在了电动汽车E6上。2015年,比亚迪IGBT模块营业额成功突破3亿。2018年,比亚迪第四代IGBT已经打遍车规级CPU无敌手。国务院工信部将比亚迪写入新能源推荐车型目录,同时比亚迪也获得了巴菲特的青睐,2008年9月,巴菲特宣布认购比亚迪公司10%的股份,比亚迪也因此身价暴涨,手握比亚迪27%多股份的王传福也在2009年荣登宝顶。

反观一下特斯拉,花掉投资人1个亿,除了几辆噱头一般的roadster以外,没别的了。和比亚迪投身于技术研发不同,花里胡哨的外观和不停拉高的品牌定位,让特斯拉一开始就走的高端路线,但工艺上基本可以说是“满目疮痍”,做工和装配说实话越来越赶不上比亚迪。2008年还濒临破产,让NASA给救了,后来又借了4000万美元,这才续上气儿继续活命。

当然啊我不是说特斯拉完全不行,只能说是和比亚迪擅长的领域不同吧。比亚迪一身技术创新,却懒得搞些个汽车美学,营销也跟不上趟,导致在品牌定位上被特斯拉甩出去,这都是有原因的,归根到底还是在王传福,理工科男,专注科技一百年,没有特斯拉那个概念。

比亚迪之所以能够成功引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的来说,就是在模仿中创新。比方说电池模仿三洋,手机配件模仿富士康,汽车模仿丰田通用等,整个一垂直整合战略,集成,然后技术间相互蹭一蹭,在这期间产生些新的东西,所以说国外专利一直打不赢他,俗称站在巨人肩膀上摸高,敢于蹭,也敢于再创。

比亚迪成功最重要的还是研发,王传福做技术起家的嘛,动不动来个自我研发自我制造,嫌国外技术贵,王传福说我来,披甲挂帅亲自上阵,在新车项目研发过程中,全程参与安排工作,一直研发,直到成功。

很多人喜欢对比亚迪太苛刻,但其实这和绘画一个道理,最初的画手都是模仿前人,有了很多积累后才画的出自己的作品,从模仿到画出自我,这个分水岭不是所有人都能跨越的。但王传福做到了。比亚迪如今人称“陆地坦克”,特斯拉一脚刹车踩出去出大事情,比亚迪一脚刹车只会把特斯拉轰出去十几米,然后自己抖两抖。“坦克”之名不是虚的。

最后感慨一句,中国最需要的就是王传福和比亚迪这类,静下心来研究技术的企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摸高,摸到了高处就是胜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