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阳的雨巷、商铺、宗祠、教堂和古建筑等
穆阳雨巷\商铺\宗祠\教堂和建筑等
续前篇,今天刚好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立春后的“雨水”,正值往年春雨绵绵的时候,如果适逢下雨天,撞见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手拿一把穆阳特产的油纸伞,走在石马兜古街上,是否就能再现诗人戴望舒“雨巷”中的情景?那一定蛮有穿越般的意境:
对穆阳“雨巷”的理解,当地读者“缪瞄”曾在《石马兜》文后的留言区这样写道:
从小长于石马兜的我,无论上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上学之路都是走在这一条悠长的巷子里。雨天不用撑伞,借着紧邻的家家户户的屋檐避雨,也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夜里伴着雨水滴落在房顶瓦片的嗒嗒声酣然入梦,闲暇之余会看着巷子空中纵横交错的电线,将狭长的天空分割成不规则的小块。还有俯身趴在店门板窗口上,盼望着父亲从巷子那头回家吃饭的身影。以及青春时期放学后匆匆跑回家,透过窗台拉长脖子瞪大双眼,只为望着楼下巷子里自己喜欢的那个男生骑着单车和同学有说有笑回家的情景。这一切伴着我成长,然后形成了我对家乡雨巷永久的印记,在外地见到相似的情景,便能唤起亲切的熟悉感。
离开“五家众”,穆水文化研究会高会长带领我们行走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中。我们现在说的这些小巷,在古时候不仅连接着当地的码头和商铺,还是穆阳千家万户串门交流的纽带:
祠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广大农村的一大特色是宗族的祠堂,穆阳的西城街附近就有好几个气派的祠堂。这些祠堂规模宏大,建造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有其不同的建筑风格,但都大同小异,造工考究,是当地建筑文化的缩影:
中国沿海可通航的地方,历史上是外来教派传道的首选地,穆阳亦如此。在穆阳的西城街区里,我们就看到一个明显有异于中国风格的教堂,与本土众多祠堂共同存在这个区域:
此外,教育乃百业之本,穆阳群众历史上一贯注重发展教育,对培养师资队伍更是热心。闽东曾经的“福安师范学校”就在这里发展壮大的,这是该校曾经在穆阳的旧校址:
穆溪是闽东母亲河“长溪”的西部支流,这里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故有“福安好穆阳”之美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间建筑是一个地方物质文明的缩影。我们在高会长的带领下,最后还是驻足石马兜的西城街150号缪一凤宅第(大厅堂),了解它饱经沧桑的历史和目前修复的进程:
缪一凤宅始建于明嘉靖后期至万历初年间,坐北朝南,一层三进结构,总面积3600平方米,是闽东地区发现的保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住宅。整体梁架为明代大木构架,四周以夯土墙相围合。房屋前头是一个扁平院子,叫“门头坪”,外大门设在东南角,巽位,门朝东。院落中央为厅堂,其梁架组合俗称“四扇抬梁”,做法简练而气派。
缪一凤,明嘉靖三十一年举人,次年入北京国子监,历任江西石城、宁都两县知县,在政治上教化风俗,待民如子,在宁都兴修水利,政声卓著。其人乐善重义,广受爱戴。
在穆阳半天的参观欣赏,我们最后走过古街区,来到穆水溪畔的葛兰坂,领略了一番穆阳溪美丽的自然风光:
穆阳牛年正月行,四篇游记到此停
愿穆阳的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