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利成记录:我的中医人生(2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1)

在临床中,我平时一定会让患者伸出舌头,看看舌象,而水滑或者厚腻者多见,这是水湿内停之象,而紫暗或者齿痕之阳虚、气虚之征兆也时有出现,考虑与大家饮食不节有关,因为工作劳累,不能定时进食,或者是因为食物丰富,暴饮暴食而损伤脾胃,患者是多食不洁之品,包括生冷、辛辣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施,水湿内停,以前我见到此种舌苔者,多施以二陈汤。半夏、陈皮苦温燥湿,茯苓健脾渗湿,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没效。后细思原因,虽然二陈汤是治中焦湿邪最常用的方子,但湿邪粘滞,较难祛除,变化多端,非一首方子就能囊括,在我们的中药学课本中,将治湿药分为化湿、燥湿、祛湿和利湿4类,而治湿的方法,主要有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疏风胜湿、清热祛湿等,而单用二陈汤来治中焦之湿,就显的很单调了,故而我在临床上逐渐学习运用各种治湿药,偏寒者,常常加苍术、藿香、厚朴苦温燥湿、芳香化湿,偏热者,加用黄连、黄芩、滑石、薏苡仁苦寒燥湿、清热祛湿,临床上效果更好。而我们最常运用的健脾化湿药“茯苓”,不利于阳气的伸发,对于阳虚有湿者一般慎用,我一般会选用苍术、藿香等。

我的中医人生(2)

林利城 2017年2月4日

“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这是张子和《儒门事亲》编的“标本中气歌”。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少阳从本,厥阴从中均为火,太阴从本,阳明从中均属湿,太阳从标为阳,少阴从本为热,标阳本热,且风从火,寒同湿,则六气之中唯“火”、“湿”为关键,故曰“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我们平时说六气,就是指风、寒、暑(热)、湿、燥、火,六气中暑(热)与火同气,所以在运气学说中不说风、寒、暑(热)、湿、燥、火,而称风、寒、湿、燥、君火、相火等六气。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本元,三阴三阳是六气的标象。标本相合,就是风化厥阴,热化少阴(君火),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相火),燥化阳明,寒化太阳。金元四大家的攻邪派张子和将治湿提到一的很重要的位置,而现代国医大师路志正在治湿上颇有研究,著有《中医湿病证治学》,将治湿归纳为五大方法:理气化湿法、宣肺化湿法、运脾化湿法、通阳化湿法和淡渗利湿法。

我的中医人生(3)

林利城  2017年2月5日

宁某某,女,37岁,眩晕、视物旋转1天,口干、口苦,颈酸,纳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

若是以往,从脏腑辨证入手,我会选半夏白术天麻汤,考虑为脾胃亏虚,运化失司,痰湿内伤,阻滞清阳,清阳不升,故眩晕。但最近在学习六经辨证,有意从六经辨证入手,

《伤寒论》书中言:“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又言:“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故考虑本病为小柴胡汤证,拟方如下:

柴胡24g      黄芩12g     半夏10g       党参15g

大枣10g      生姜6g     炙甘草10g

一剂而眩晕消失

我的中医人生(4)

林利城  2017年2月6日

杜某某,男,55岁,头晕,左侧前额跳动感,胃脘部有气上冲至头部,寐差,纳可,忧虑,舌暗红,苔白腻,脉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苓桂术甘汤用朮健脾燥湿,主治中焦,苓桂甘枣汤用大枣实堤培土,以防下焦水逆。患者苔白腻,本病考虑为中焦痰饮上凌之苓桂术甘汤证,拟方如下:

茯苓20g      桂枝12g      白术12g    甘草6g

天麻20g

执3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气上冲感消失,头晕、左侧前额跳动感减轻,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三诊头晕消失,予香砂六君子汤善后。

在对苓桂术甘汤与苓桂枣甘汤的区别,伤寒大家郝万山说过:张仲景有一个用药习惯,就是凡是见到脐下悸动的,或者脐上悸动的,他都不用白术。伤寒论第 65条,因为有脐下悸,所以他不用苓桂术甘汤,而把苓桂术甘汤中的白术去掉,换成了大枣,用苓桂枣甘汤。他就是因为有脐下悸动,他回避用白术。

我的中医人生(5)
李某某,女,51岁,情绪低落、失眠3个月,加重2天,头晕,纳少,腹胀满,咽中有痰,舌暗红,苔白,脉弦减

柴胡24g   枳壳10g.   半夏10g     厚朴12g    
苏叶10g   茯苓15g   生姜6g     大枣10g
白术10g

《金匮要略》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 :“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原方用于梅核气,但本方功在行气化痰,用途很广,亦可用于气滞痰阻的各类消化系统疾病。

我的中医人生(6)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8日

对湿热疾病的治疗上,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一条大法:“渗湿于热下”,是指治疗湿热病邪,当以祛湿为要,湿邪粘腻,容易留邪,湿邪不去,热邪难除,故叶天士又说:“热自湿中而起,湿不去则热不除也。”叶天士指出湿热病治湿的大法就是“淡渗利湿”,使湿“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他提的湿热病主要指外感的湿热病,但是他提的淡渗利湿法同样适合于内伤的湿热病邪,他在书中说道“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我们临床上常用的淡渗利湿药有:茯苓、猪苓、泽泻、滑石、车前子、通草、冬瓜子、薏苡仁等。

吴鞠通在《温热条辨》中也说到:“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湿是阴邪,热湿阳邪,两者属性不同,治疗方法大异,在治疗上,要评估湿热之偏胜,确定清热与祛湿的比重。

早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就说:“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用利小便的方法,给湿邪以出路。以前我在治疗中焦湿热的疾病时,总是运用苦寒燥湿的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我想以后一定要加用淡渗利湿药,给邪以出路,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我的中医人生(7)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9日

今天看刘力红整理的《黄帝内针》,书中讲到:内经之法要在于中,其作用则在和平(或曰平和),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言:平人者,不病也。亦如《伤寒论》第58条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正是如此,中医治病,是为了纠正阴阳的失衡,是要达到一种阴平阳秘的效果。她是将失衡的系统功能重新达到一种平衡。中医是一种和谐医学,她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有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适应自然、阴阳平衡,中医根植于这些理论,将阴阳之间的平衡,看作是维系生命的基础,采取因势利导、扶正祛邪、调节平衡等方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主要是从对立方面施以作用,使人体阴阳失衡的情况得以纠正,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中医强调扶正祛邪,利用人体自身的抗病功能去治病,而西医是去对抗疾病,比如利用抗生素去消灭细菌,运用手术、放化疗去清除癌细胞,是一种对抗性的治疗,她的思想就缺少一种和谐的理念,这种对抗,往往对身体也是一种损伤,所以才会出现药物的副作用,出现一些肿瘤病人放化疗后反而病情恶化更快。

我们学习这样的一种医学,一种包含伟大哲学理念的医学,由衷的感到自豪。但是这样的一种医学,她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她运用了自然的规律,既浅显又深奥,势必需要我辈穷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去学习,并传承祖先创造这门医学的使命——造福人类!

我的中医人生(8)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10日

中医学的两大特征就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就是讲人与自然、人体各脏器之间是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这和我们道家提的“天人合一”有相同性,“天”的含义主要包括自然界、天地、天气等内容。人的生命是自然界的产物,人赖自然界而生存,并受自然界的制约,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五气、五味)都来源于天地,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的相应变化。人的健康必然也受到自然界的影响。我们要保持身体的健康,除了要顺应自然,比如《黄帝内经》里面提到的“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我们是不是还要通过保护自然来保持人体的健康?我们常常强调保护自然环境是为了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是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宜居的地球,而这些常常不能为我们所重视,我们会花大量的钱去购买养生保健成品,却没有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在保护我们的健康。我们听闻什么地方因为环境污染,导致生活在那里的人得癌症的越来越多,我们觉得只要我们不生活在那里,就不会危及到我们健康。殊不知,他们的自然环境能够污染到那个程度,我们现在生存的城市也可能受到那样的污染。现在因为温室气体排出过多,全球气候变暖,我们的气候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有几十年难得一遇的降雨,有不再寒冷的冬天,一切一切的气候异常,也将一起我们的身体产生异常的反映。有越来越严重的雾霾,越来越多的水源受到污染,水不适合饮用,空气不适合呼吸,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差,我们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威胁,但我们把焦点放在治病上的时候,当我们在养生保健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把保护环境列入我们的健康工程里面,从自己开始,保护自己周围的环境,保护自己的健康。所以我们要树立这个观念: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健康!

我的中医人生(9)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11日

今天学习小组讨论了第四、五条文: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这两个条文提示了如何判断伤寒是否传变的方法在于脉象和症状,当时老师还提到:伤寒传变与否,还可以从舌象和腹诊来判断,太阳病应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若舌质转变为红或绛,舌苔转变为厚、黄、黄腻等,则为传变。而腹诊方面,若患者出现心下悸、心下痞硬、腹痛拒按、大便不通等少阳、阳明的腹症,也说明是传变了。

我觉得老师能够考虑到这一点,说明他有过深入的思考与探索,而我目前是没能做到这一点上的。反复地思考,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而且要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这是一种能力。是我现在还很不足的地方,当然我不会气馁,从现在开始,不停地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也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我也在讨论上提到,我的中医人生的记录,是让我养成一种思考总结的习惯,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厚积薄发,总有一天会炼成精湛的医术,到时候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的坚持,我们会感到欣慰,我们也会感恩遇到了我们的老师,感恩我们的相遇。

我的中医人生(10)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12日

一个学生,感冒后咳嗽近2个月,干咳,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我考虑为燥咳,老师常常提醒我们,学习伤寒,就一定要锻炼六经辩证的思维,当时就回忆了一下,好像伤寒论里治疗咳嗽相关的方药就有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其中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都是温热性质的,不适合燥咳。我曾一度认为外感咳嗽在伤寒论的方里可以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简单地认为桂枝汤是解表的方子,感冒后出现咳嗽就可以运用桂枝汤合厚朴杏子,后来才发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平素有气喘的人,可能是哮喘、喘息型老慢支,出现桂枝汤证后诱发咳嗽气喘才可以使用的,病人除了咳嗽以外,肯定要有发热恶风、汗出的桂枝汤证的表现。
而我对麻杏石甘汤的理解就是外有表寒内有肺热,感觉这四个方子都不太合适,所以我就用了清燥救肺汤。经方的运用还需要反复去体会!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小青龙汤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 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杏甘石汤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主之。

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方剂大致包括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其功效主治、主证的病因病机症状都各有不同,现详述如下: 
麻黄汤: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 主之。

清燥救肺汤方歌:清燥救肺桑麦膏,参胶胡麻杏杷草,清宣润肺养气阴,温燥伤肺气阴耗。

我的中医人生(11)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13日

我们都知道中医是辩证论治,为什么中医辩证而不辨病呢,它和中医的发展历史有关,在远古时代,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对疾病的认识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尚不能对疾病进行基于病因病理的鉴别,只能通过望闻问切来获取对疾病的认识,而对这些表面的征象只能归纳总结出各种证型。

《伤寒论》中的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而言, 它不同于《黄帝内经》中的六经,《伤寒论》中的六经病,其实即是证,每一种病就是对一类症状的归纳,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只要出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就称属于太阳病。六经来源于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伤寒的六经中,表里又细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而寒热虚实有可归于阴阳,表里阴阳对应,就可分出六种:表阳、表阴、半表半里阳、半表半里阴、里阳、里阴,在伤寒论中称之为:太阳、少阴、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我的中医人生(12)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14日

汤某某,女,头痛十余日,时颠顶痛,时双太阳穴处疼痛,口干口苦,夜眠差,心烦,乏力,纳少,恶冷食,痞满,大便稀,日2至3次,舌淡红,苔黄腻,脉弱。考虑上热下寒,与乌梅丸汤。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说:“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乌梅丸方歌: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与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我基本用了乌梅丸原方,现在想起来,是否应该加用一些清利头目的药,比如薄荷、菊花、蔓荆子、蝉蜕、白芷等。

我的中医人生(13)

作者:林利城    时间:2017年2月15日

今日院领导来科室查房,病人每晚后背发热、汗出,右手上臂内侧见暗红色皮疹,舌淡红,苔白稍腻,脉弱,

院领导从经络辨证入手,考虑皮疹部位为肺经所主,本病当属肺气亏虚,从补肺气入手治疗。

经络辨证,我们现在很少用到这个辩证方法,我们的书上提的也不多,记得在讲头痛辩证的时候提过,实际上,经络辨证如果运用恰当,效果也是很好的,很多疾病都适合经络辨证。现摘录《张氏医通》对臂痛和腿痛经络辨证的论述如下:

《张氏医通·臂痛》曰:“臂痛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臂之前廉痛者属阳明,升麻、白芷、干姜为引药;后廉属太阳,藁本、羌活;外廉属少阳,柴胡、连翘;内廉属厥阴,柴胡、当归;内前廉属太阴,升麻、白芷、葱白;内后廉属少阴,细辛、当归”。

《张氏医通·腿痛》篇中又说:"腿痛亦属六经,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干葛为引药;后廉太阳,羌活、防风;外廉少阳,柴胡、羌活;内廉厥阴,青皮、吴茱萸;内前廉太阴,苍术、白芍;内后廉少阴,独活、泽泻".为辨病位用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早上我看这个病人,首先想到的是桂枝汤。

我的中医人生(14)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16日

接着说昨天说的那个病人,院领导从经络辩证入手,属手太阴肺经,辩为肺气虚。病人每晚后背发热、汗出,右手上臂内侧见暗红色皮疹,舌淡红,苔白稍腻,脉弱,我觉得从六经入手,可以考虑桂枝汤证。可能你会觉得桂枝汤不是脉浮缓吗,但是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虚证,脉浮缓,但是治疗营卫不和的杂病,就可以见其它的脉象。

现摘录胡希恕老中医的病案如下:

贺某,男,8岁,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3日:感冒发热1周,每日上午11点半出现发热(耶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退,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证属太阳表阳证,为营卫失和之桂枝汤方证,与桂枝汤: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这个病历脉象就是虚的。
且伤寒论第54条曰: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发热自汗出有定时,这是卫气不和所致。本病就是发热自汗出有定时,所以我觉得可以尝试使用桂枝汤。

我的中医人生(15)

2017年2月17日

院领导查房的时候一直强调,医生要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从中医来说,就是要有正确的辩证思维。病人来了,要抓住主诉,根据主诉,脑子里要想到第一嫌疑证型,然后围绕这个证型的特征进行问诊,比如考虑心脾两虚,那就要问问有没有头晕,眼花,心悸,有没有乏力,纳少,便稀等等。如果病人的症状相符,那就是这个证了,如果别人症状不符,那就考虑第二嫌疑证型,然后围绕它来问。直到找到最吻合的证型。治疗过程中,主症会改变,证型也就随着改变。

六经辨证也有它自己的辩证特点,围绕“病位、病性、方证”进行辩证,首先辨病位,属于六经中的哪种:“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然后辨病性,就是阴阳寒热虚实,然后辨方证,应当属于麻黄汤证呢,还是桂枝汤证呢,这是六经辩证的思路。

我的中医人生(16)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18日

林老师在查房的时候说: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些疾病,我们较难从六经入手辩证,比如中风,该如何依六经来辨呢,我们要舍弃这个偏瘫的大症状,从其它症状入手,利用其他症状来辨方证,比如中风病人多伴有便秘,如果有痞满燥实,我们就可以辨为阳明病大承气汤证,往往病人大便通畅了,中风偏瘫的症状也会缓解,这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我们从局部入手,也可以影响到整体的。

我的中医人生(17)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19日

伤寒六经治则:
太阳病,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
阳明病,病在里,胃家实者,宜下之,如承气汤;但热而无腑实证者,宜清热,如白虎汤;若胸中实,则宜吐,不宜下,如瓜蒂散。
阳明病不可发汗。
少阳病,病在半表半里,只宜和解,汗、下、吐都不适合,如小柴胡汤等。
少阴病,虽与太阳病同属表证,亦宜汗解,但发汗须酌加附子、细辛等温性药,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属少阴病的发汗剂。
太阴病,虚寒在里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严禁。
厥阴病,虽与少阳病同属半表半里,法宜和解(清上温下)而禁汗、下、吐的攻伐,如乌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

我的中医人生(18)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20日

杨某,男,76岁,头晕4天,头晕眼花,食后欲呕,平素大便可,大便2日未行,小便可,钠可,脉弦细,舌质暗红,苔白。入院时查血压200/100mmHg,头颅CT:右侧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塞。查体:右脐腹压痛,左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林老师查房时说,对这个病人的治疗,中西医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患者头晕、血压高、左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是中风先兆,西医治疗首先是降血压,这是一种对抗性的治疗方法,见血压高就降血压,但实际上血压高是人体的应激反应,你降血压可能会导致脑灌注不足,头晕不得改善,甚至变生它病。中医治疗就会顺应疾病及人体的生理特性,患者头晕、呕吐、血压高,都是一种邪气上逆的表现,这时候要给邪气以出路,耳尖、指尖放血可以及时给邪气出路,往往症状就能改善。针刺可以选择合谷、太冲、涌泉,泄热、引热下行,从六经辩证来看,这就是大柴胡汤证,患者头晕目眩、呕吐、脉弦细,是少阳病,右脐腹压痛就是阳明病的表现,不要以为阳明腑实证,这是通过腹诊得出的体征,我们平时要重视腹诊,不要以为阳明腑实证就应该是“痞满燥实”,临床上典型的病症是很少的,更多的是不典型的,这就需要我们医师去分辨这些不典型的症状属于什么证型。

《伤寒论·少阳病篇》:“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我的中医人生(19)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21日

患者,男,60岁,尿频尿急,腰痛,双下肢麻木,纳可,大便可,夜眠可,口干多饮,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拟金匮肾气丸加减,方如下:

熟附子10g     桂枝10g     熟地12 g    山药20g

山茱萸10g     茯苓15g     牡丹皮8g    泽泻15g

生姜10g      大枣10g     杜仲10g     覆盆子10g

金樱子10g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三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肾者主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病考虑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蒸腾水液,膀胱气化无权是其基本病机。药后症状缓解,待明日再行调方。

我的中医人生(20)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22日

刚走到角落那个病房的门口,我就听见了低声的哭泣声,当我走近床边,阿婆看见了我,赶紧站起来,用手抹去眼角的泪水,我知道她为什么哭,我也听护士姐妹们提到阿婆总是一个人悄悄的哭。在医院里上班,见多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从出生到死亡的各种事态,早就都经历了。只是不知道躺在床上的阿公是否能理解阿婆心中的苦楚。

阿公因为肝癌、脑梗塞、心房纤颤、慢性心衰已经在我们科进进出出了好几趟了,病魔折磨了他,也折磨了他的爱人、他的家庭。我可以理解,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亲人终将因绝症而离我们远去之时,她要计算着还有多久就将失去他,失去他的陪伴,而只剩自己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上,然后将来自己老态龙钟了甚至病了瘫了,也没有人来关心、问候自己,而自己往后的日子将怎么过。

阿婆是有一个女儿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阿公在医院住院了好多次,从来不见他的女儿来过,对阿公的照顾、治疗,以及以后的人生,可能都要靠阿婆自己了。

所以啊,我们要为我们的家人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因为你的每一次生病,都可能给自己的家人带来痛苦和伤害。我们也要及时去爱我们的家人,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相伴的时间什么时候就到尽头了。

世事无常,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愿我们都能且行且珍惜!

我的中医人生(21)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23日

今日诊一病人,口干咽痛,鼻流清涕,舌淡,苔薄黄,左脉弱,右脉浮滑,考虑为风热感冒。患者两边脉差异较大,而本病为外感病,想起高建忠老师有关于左右脉强弱不等辨内伤和外感的经验,回来查了高老师的书,他在书中说到:左手脉大于右手脉,首先考虑是否外感;右手脉大于左手脉,首先考虑是否内伤。和本病我的考虑完全相反,然后我就查了一些资料,其中陈士铎在《脉学禅微》中说:外感风寒,或温热,则左右脉皆浮紧、或浮大、滑数,其脉皆右脉大于左脉。傅青主云:右脉偏于气分,左脉偏于血分。李东垣云:左手主表,右手主里。高老师的经验与李东垣一致,而陈士铎于傅青主的观点一致,到底哪个更对,有待临床中去求证。

我的中医人生(22)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24日

甘某,女,66岁,前额头痛,恶心呕吐,痞满,嗳气,纳少,二便可,舌质暗红,苔黄微腻,脉细。

半夏10    黄芩12    干姜8    党参12

大枣10    炙甘草10   吴茱萸5

执3剂,日一剂,水煎分服

一剂而黄苔退,腻苔减,症状减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看过很多医案,发现很多医家运用三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的胃肠疾病,效果很好。

我的中医人生(23)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25日

我们临床如何运用“半夏泻心汤”呢?我们知道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效果较好,但是胃脘痞满原因很多,哪能都用半夏泻心汤?临床上必须见到寒热错杂的痞证才能运用半夏泻心汤,但什么是寒热错杂呢?我的理解是湿热中阻就是寒热错杂,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所以是寒热错杂。病人的舌苔应该是白腻而黄,脉当濡数,即痞满病人,见此舌脉,考虑湿热中阻者,就可以使用半夏泻心汤了。

我的中医人生(24)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26日

我们知道,在《伤寒论》的太阳病篇中,服用桂枝汤有三个注意事项:连服、啜粥、温覆,麻黄汤的服法也和桂枝汤差不多,只是不用啜粥,因麻黄汤证属伤寒表实证,正气旺盛,不需啜粥,但也要多饮暖水。啜粥和饮水,可以为发汗提供原料——津液,另外,热粥与暖水,也运用了热气来鼓动阳气去祛邪。我的体会,每次稍感受风不适,就要喝生姜鸡汤,而且基本都能见效,本地民间说感冒不能吃鸡蛋和鸡汤,有些人说这是因为鸡蛋、鸡汤是高热量的东西,对感冒发烧的人来说会助热。我觉得喝鸡汤就如前面所说,能助汗、助阳气祛邪,而且鸡肉为发物,也能助身体祛邪外出,所以感冒的朋友喝鸡汤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哦。

我的中医人生(25)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27日
调胃承气汤证与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同为阳明热结证。大承气汤证是阳明热结重症,是邪热和燥屎相结,腑气不通。小承气汤是阳明热结轻症,是邪热和燥屎搏结,腑气不畅。而调胃承气汤证,是阳明热结缓症,是邪热与燥屎相合,尚未搏结,腑气失和,未至不通,可有大便硬,以腹胀满疼痛为主,仅有心烦而没到谵语,仅有蒸蒸发热而没到潮热。因此治疗重在清泻热邪以和胃气,并荡涤实热。

我的中医人生(26)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28日

很多医家都把张锡纯推为近代第一大医家,他崇尚中西结合,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在营卫的理解上,他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知识,认为:人之营卫皆在太阳部位,卫主皮毛,皮毛之内有白膜一层名为腠理,腠理之内遍布微丝血管即营也。其人若卫气充盛,可为周身之外围,即受风不能深入(此受风,不可名为中风),其人恒多汗闭不出,迨其卫气流通,其风自去,原可不药而愈也。至桂枝汤所主之证,乃卫气虚弱,不能护卫其营分,外感之风直透卫而入营,其营为风邪所伤,又乏卫之保护,是以易于出汗。其发热者,因营分中之微丝血管原有自心传来之热,而有风以扰之,则更激发其热也。其恶风者,因卫虚无御风之力,而病之起点又由于风也。

他还中西融汇贯通,运用中医的思维使用西药,比如使用桂枝汤解表,我们用辅汗三法:连服、啜粥、温覆,他依据桂枝汤的特点,创出比服桂枝汤更为简便的办法,就是用山药粥送服阿斯匹林,方用生怀山药细末两半或一两,凉水调和煮成稀粥一碗,加白糖令适口,以之送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得汗即愈。他解释说:桂枝汤证之出汗,不过间有出汗之时,非时时皆出汗也,故必用药再发其汗,始能将外感之风邪逐出。然风邪去后,又虑其自汗之病不愈,故方中山药与阿斯匹林并用,一发汗、一止汗也,至于发汗与止汗之药并用而药力两不相妨者,此中原有深义,盖药性之入人脏腑,其流行之迟速原迥异,阿斯匹林之性其发汗最速,而山药止汗之力则奏效稍迟,是以二药虽一时并用,而其药力之行则一先一后,分毫不相妨碍也。

中医讲理法方药,主要疾病的机理弄明白了,自然就可以对应的治法,在这个治法的指导下,就有很多选择的办法,比如灸法、刮痧、拔罐、汤药等等,西药当然可以根据其作用纳入到中医的理论系统来为我所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