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留下的“家书”
我们家亲戚不多,在徐州的并且有来往的更少了,到了我这一辈就只有二姑和三姑了。二姑和三姑并不是我的亲姑,她们和我父亲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我很想知道。于是,父亲就反反复复地把我们家的谱系写在一张张的纸上,有总的谱系,有各家明细的谱系。看了这些谱系,我这一辈和二姑、三姑的关系立刻明朗起来。
我们的老祖有刘凤棋、刘凤桐、刘凤台、刘凤阁四子,我们家和二姑、三姑家是刘凤台这一脉的。刘凤台有二子,长子刘琛,次子刘瑸(父亲写的是“王”字旁加“并”,字典上查不到这个字,暂用瑸代替)。刘琛有二子,刘国林、刘家林,刘家林是二姑、三姑的父亲;刘瑸有一子,刘恩林,刘恩林是我父亲的父亲(我的爷爷),也就是说,二姑、三姑的爷爷和我父亲的爷爷是亲弟兄;从刘凤台到我这一辈,恰好是五代人,这个关系无论怎么说都不算远。
民间常说“走亲戚”这句话。的确,亲戚是需要走动的。不远不近或稍微远一点的亲戚因为走动频繁会变得越来越亲;相反,本来比较近的亲戚因为不走动、不往来也会变得越来越远,最后形同陌路。
二姑的孙女和我的小女儿是同班同学,据我观察,在她俩之间,“亲戚关系”荡然无存。我问小女儿几个问题:你知道你和她(二姑的孙女)之间是什么关系吗?你知道你曾祖父的名字吗?小女儿一脸茫然。我再问,你知道你爷爷的名字吗?小女儿摇摇头。
作家程玮在《学校的骄傲》一书中说:“我们了解文艺复兴史,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还了解这个世界上跟我们并不很相干的歌星明星的情史。可是,对于我们自己的祖先,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中有几个人知道我们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和经历呢?”
我非常认同程玮的观点。是的,学校里开设了历史课,学生要记住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甚至朝代更迭顺序。尤其是在当下,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都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作为个体不也应该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吗?
中华民族史以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这些都是宏大的概念,而一切宏大无不是由一个个“微小”所组成。抽去了这些“微小”,所有的宏大都将无所依托,成为空壳。宏大历史的清晰化决不能以个体历史的虚无化为代价,反过来说,如果个体历史都被虚无化了,宏大历史又怎么可能清晰的了呢?进一步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都没有寻根问祖的热切愿望,那么,又怎么可能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华民族史以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呢?
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上海曾经开展过“寻找身边的历史”之类的活动。我以为,这样的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也是颇具深意的。
父亲留下的家族谱系(尽管已经很不完整),是一封价值万金的“家书”,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传承下来,还将传承下去。将来我没有亿万资产留给孩子,但我会认认真真地把父亲的“家书”抄录几份,作为“家产”分享给我的孩子。
家族史不中断,所有宏大的历史才会真正代代相传。对此,我深信不疑。
2021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