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霞|同性之情,异性之爱——我与同性/异性关系的自我分析
01
在学前的童年记忆中,我刚开始是一个人玩,没有玩伴,只能自己看书,后来也就喜欢上了看书,广泛的涉猎拓宽了我的眼界,对我性格和人格层面影响很大。
爸爸有时候带我去阅览室,上下班,后来和一群孩子一起玩,到处疯跑,领头的是个男孩,健壮而果敢;
再后来,和其中一个女孩玩得比较好,她的家境不是很好,但长得很漂亮,我至今还记得她单薄瘦弱的身子,苍白小巧的瓜子脸,长长的睫毛,在眼帘低垂时投在下眼脸上的一片阴影。
这是我对同性朋友最早的初始印象,没有嫉妒,只有怜惜。
(这种情感后来会反复出现在我与同性交往过程中,对母亲的移情此时已经出现,下文详解)。
我和同性从这开始,就不是同性竞争关系,
而更多地是“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
更类似于一个男性和女性的关系。
哪怕是妈妈常常拿她来当作“别人家的孩子”来作为要我学习的榜样,也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之间的情谊,当时的我只讨厌妈妈这样说我。
02
上小学三年级后,我和妈妈搬家住到了学校里,每天的玩伴是一群教职工子弟,领头的还是一个比我大一岁左右的男孩,但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心无旁骛地跟着四处疯跑,有得玩,玩得开心就行。
我开始和这个小男孩争夺“孩子王”的位置,玩的内容能给我带来的开心程度越来越让位于“谁是头”的位置,如果我在游戏中有主导权,占主导地位,小朋友们听我的,我就更开心,权利欲和控制欲更吸引自己,也更能让自己得到满足感。
在班级和学校中开始担任班干部,并经常组织班委会商议安排班级事务,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开始崭露头角,获得成就感。
从这开始,我性格内“雄性”好胜,争强,要通过掌控,权力,主导来满足自己成就感的一面开始呈现,与男性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竞争”关系,这也体现在后来我的工作和生活上。
同时,我和同班的一位女生关系特别要好,有什么吃的玩的都愿意和她分享,但她后来和另一位女生走得更近,让我当时产生了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大概有一年左右都觉得郁郁寡欢,像“失恋”的感觉。
不久后,貌似班里的另一位小男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但那位小男生不久后转学走了,我又再一次“失恋”。这两种感觉都很类似,情绪低落,怀念,幻想......
03
到小学高年级,最讨厌剪短发的我,在妈妈的反复劝说下,剪了一个完全男孩模样的头,妈妈看到我剪的男生头,很高兴,直说帅气,说我剪短发比长发好看。
而我却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总喜欢我剪短发?对长发有着强烈的反感和厌恶?(从小学妈妈就不喜欢给我扎头发,我很羡慕别的女生妈妈给扎的各种花样的辫子),其实是妈妈对于自己女性身份的强烈不认同,所以根本就不喜欢看到长发的我。
妈妈一直对我的教育,也是要“自立自强”,不要依靠别人凡事靠自己,并总是教育鼓励以及严苛地要求我要“出人头地”,这基本是一套针对男孩的教育方式,这和妈妈的成长经历及婚姻有关。
我性格中女性的一面被削弱和进一步被压抑,我一直学习着怎么做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女人”;我学着像男性一样思考,行为处事,学习他们的长处,关注男人的话题,一直以来,我学习的榜样都是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男性榜样,那时的我,无形中接受了通过认同成功的男性来成长。
慢慢地,读初中了,因为父母工作单位变化,我随他们到了江西,也是一个大山的矿里,每天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我就要起来走上一两个小时大概二十里山路,从采矿的工地到生活区这段路程是荒无人烟的,没有同伴,黑灯瞎火,披星戴月,风雨无阻走过了三个寒暑春秋。
我无奈地保持着这个自己极度厌恶的假小子头,出于对于那段山路的恐惧,也出于一个步入青春期女孩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不仅是男孩的发型,出于恐惧,我还学会了像男孩子一样干净利落有力英气十足地走路,像男孩一样吹口哨,至于服饰,更是一直都尽量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式校服,男女不分,雌雄莫辨。
这个阶段的我,不仅形似男孩子,更神似,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而男性的一面更深入地浸入到了我的性格层面。
高中时,我总算是安定下来,到老家读书,谁也拦不住我留长发了......直到今天。
04
在同伴关系方面,我对嫉妒非同一般的敏感,只要觉察到对方的嫉妒,我就会敬而远之,回避和同性的竞争,并通过削弱自己的女性特质来削弱对方的嫉妒感,来表示自己的“无害”,在和同一个女性去竞争得到异性的关注和好感的时候,我一直都是放弃的那一个,一直都是成人之美的那个,因为我无法面对同性竞争。
与同性相处除了传递“无害”,我通过多年历练形成具备的“男性”特质:稳定,稳重,沉稳,坚强,坚毅,思维广阔,逻辑条理性强,踏实靠谱,敏锐......和女性的特质柔美,温暖,包容,坚韧,细腻,感性,亲切......结合起来,对一部分同性具备了吸引力,她们能从我身上感受到一个具备女性特质的“男性”魅力。(感谢一位朋友的陪伴,TA让我看到和清晰了自己的这一面)
而我的性格又铺垫成就了自己的经历,会对于寻求自我独立,自由自主,自我实现的这部分也会吸引同性,在我身上,她们会看到另一个渴望成为的自己。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和同性的关系的紧密程度稳定程度远远大于异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我都会一直有同性密友,也就是俗称的“闺蜜”;而我和异性的关系,一直不太尽如人意,要么是竞争关系,要么是“哥们”关系,而最让我觉得舒服自在的是“哥们”关系,但却不见得是我内心真正需要和渴望的关系。
对于同性关系,我的安全感要远远大于异性关系,不是不想和异性发展异性关系,而是在很长时间内,我对异性关系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害怕,总觉得不会长久,不会有好结果,觉得对方会抛弃自己,离开自己,厌弃自己,所以还是做哥们安全,无所谓得失。而我身上强烈的“雄性”气息,和异性相处,保持距离成为朋友和哥们,对方也是舒服自在的,一旦进入亲密关系,就容易刀兵相向,同室操戈。
这是我的个人特质,在更强调温良恭顺的东方社会,一个思想独立,有着男人一样逻辑思维和行事风格的女性必然地会在男权社会中的两性关系四处碰壁,撞得头破血流。
05
在同性关系中回避竞争,去和异性竞争,可以追溯到我的俄狄普斯期。
虽然关于俄期的很多记忆是缺失的,但却可以从父母的关系推断出来:我的父母夫妻关系恶劣,父亲将情感贯注在我身上,在我攥夺妈妈的“妻位”成功的同时,就在面临妈妈强烈的嫉妒,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对同性嫉妒很多年里如此敏感和畏惧,这敏感和畏惧来源于对妈妈的移情,根深蒂固在生命深处,以致在成长过程中甚至成年后还一直回避,放弃与同性的竞争而宁愿选择与异性竞争。
当父亲将本应该对妻子的爱与关注全部贯注在女儿身上的同时,家庭中的“父位”和“夫位”就已经缺失。
当母亲不能接受和祝福丈夫对女儿的爱,而把女儿视为竞争对手的时候,女儿就不会接受自己和异性的关系,觉得与异性的关系是一种罪恶,会有强烈的负疚感,并将背负这个无形的“诅咒”一直走下去。
在这样的家庭中,作为女儿,其实既没有得到父爱,也没有得到母爱,她得到的,都是扭曲畸形的情感,让人窒息透不过气来。
父亲在家庭中意味着权威,当“父位”缺失的时候,出现的不仅是父女关系的问题,我与权威的关系也出现了问题。
我与权威的关系是矛盾与拧巴的,当权威凌驾于我之上时,我是愤怒而不服的,忍不住要攥位,而攥位的恐惧又让我感到窒息,因为与父亲关系尚可,所以在面对男性权威时还好一点,当面临女性权威时,我是剑拔弩张,将对母亲的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有极度的紧张与害怕,要么逃跑要么你死我活。
在无意识中,我也会向对方释放传递这种信息,就是我无法与你好好相处,我们是竞争的,必须要分出高下来,我们不能经营一种合谐的合作关系。
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开始越来越能和同性相处,但无意识中却是通过削弱自己的女性特质,增强男性特质来“无害”和换取友情,我向同性证明“无害”是在向当年的母亲证明自己的“无害”:你看,我是安全的,对你不构成威胁的,我不会和你抢爸爸,我不要爸爸,我把爸爸让给你......就像后来我把其它男人让给其它女人一样。
我对同性的支持也是在向当年的母亲证明:我可以支持你,可以温暖你,可以爱你,可以安慰你,可以让你依靠.......当你在两性关系中受伤的时候,还有我在你身边不离不弃。(写到这里,我的心在流血,内心的那个孩子一直在不惜一切代价希望能得到妈妈的爱,并不惜一切代价去爱妈妈)。
06
除了俄期的家庭能量,我的家庭中还存在另一个问题:我与同父异母的哥哥的同胞竞争。
母以子贵,妻以夫荣,当妻不能以夫荣的时候,就全凭母以子贵,我必须强过哥哥成为妈妈的筹码和脸面,以此来稳固妈妈在家中的位置和话语权。
虽然妈妈没有明确说过,但所有的亲戚包括父母都认为我确实强过哥哥,在这种情形下,我承担的不仅是同胞竞争,还要承担整个家族对我的期望。
对于父亲来说,我还要替代哥哥作为一个男孩来弥补父亲的失望,成为父亲的安慰。(以我父母的成长程度,他们是不可能在意识层面去感受到自己的这些,全部是由潜意识直接操控行为)
所以,当家庭中不能接受哥哥的时候,其实在某个层面上,也是不接受我的存在,不接受我作为“我自己”的存在。
这强大的压力和禁忌又导致在后来的人生路上,我对于“自我/我自己”坚持不懈的寻找和捍卫,此话需另说。
同胞竞争也让我,或者是说,需要我成为一个男孩。
如果俄期我的父母他们夫妻各居其位,如果父母对我的爱仅仅是父女母女之爱,如果母亲能接受祝福父亲对我的爱,如果家庭能接受哥哥的存在......如果......人生没有如果。
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作为工具和寄托的“爱”,
而不是作为一个人,作为“我”而感受到的爱。
这又导致后来很多年里,我对“爱”的迷茫与认知出现的问题。
没有不受伤的人生,没有不受伤的童年,在伤痛中思考,在迷茫中探索,成长。
同性之情,异性之爱,
都是情感的寄托,情感的需要,情感的渴望和满足。
从得到爱到付出爱,
都是人性的需求。
不论是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在这里,都衷心地谢谢在我各个时期人生路上出现的你们,我们彼此陪伴,那些时光,和你们,都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中。
阅读延伸:
作者介绍:湘霞,阿苏心理工作室合作伙伴(2014~今),心理咨询督导,精神分析倾向心理咨询师。中国石油大学兼职咨询师(2016~2017),中央财经大学咨询助理(2016),中南大学兼职咨询师,长沙理工大学兼职咨询师(2017~今)。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后将心理学,教育学深度融合到家庭,婚姻,育儿及生活之中,不断体验证实,知之行之不懈不怠。
湘霞微信:yaya-2008
公众微信:asuxinli
专业 专注 阿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