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这个冀南小县拍摄了一批照片,都反映出了什么内容?

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等情况的书。县级的地方志称为“县志”,各地的县志一般都有共同的模式,在最开篇的部分往往会有当地的地图、主要风景的图画。而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民国时期修撰的县志有很多就使用上了照片,这也使我们能够真实地了解那时候风景、建筑等的机会,虽然仅仅是有限的几张照片,也是极为难得的。

民国版《馆陶县志》里也是这样,共附有13张照片,除了一张当时的县长王华安和县志编修人员集体照之外,剩下的11张均为建筑、风景、古迹等照片。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估计是在1935年秋天。原因如下:

1、这些照片应该是由同一批次拍摄的,因为照相机在当时是绝对属于一种珍稀的物品,甚至馆陶县有没有一台也不知道,一般人是没有条件去拥有一台的,即使是有照相机也不会把珍贵的胶片用在拍摄建筑及风景上的,绝大多数人更喜欢的是为自己留下一张个人照。所以,这批建筑及风景的照片应该是专门为这本县志统一拍摄的。

2、“东岳晴云”、“段干木墓”两张照片上树木枝叶极为茂盛,因此时间不会在早春之前和深秋之后,而“萧城晓烟”、“驸马墓”两张照片显示的耕地中并没有农作物,但却有深深的耕种痕迹,因此时间可推断为是在秋天小麦种植之后拍摄,时间大约是公历的9月底、10月初。

3、民国版《馆陶县志》成书于1936年,县长王华安为其作《序》的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照片应该在此时已经拍摄完毕。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这批照片拍摄时间应该可以确定为1935年秋天,因为新县志编修的需要统一拍摄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