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上的唐宋饮酒器具

唐李匡乂《资暇集》记载“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无遗滴。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太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曰’偏提'”。

《吕氏春秋》中记载:"仪狄作酒";《说文解字》中记载:“砟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即杜康,秫即高粱,即杜康用高粱酿酒。这两位都是夏朝中的人物。

那么从夏朝一直到唐朝中期的元和年间(806年 - 820年),我们一直用樽杓杯三大件饮酒🍻。

至大唐立国,“高宗母独孤氏,太宗母窦氏,外祖母宇文氏,高宗母长孙氏,宣宗母窦氏,皆胡族也,李唐世系之深皆染胡化,不容争辩。”因此整个社会,尚胡风流行朝野,弥漫天下。

如唐代诗人元稹诗曰: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那时少年快乐去处就是胡人开的酒肆,如同现代酒吧。

醉猫李白就写画出来:

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而胡姬面带春风招揽客人:爷,来饮酒啊。手把胡瓶笑春风。

1983年宁夏固原出土一胡瓶,该胡瓶侈口,槽状流,细颈,溜肩,鼓腹,最大弧度在腹下部,喇叭形高足,口沿与肩有柄。

关于胡瓶的文献资料,有《西域记》:“疏勒王致魏文帝金胡瓶二枚,银胡瓶二枚。”的记载。推测那时只是贡品,没有发展到实用器。

一个胡瓶,替代了樽和勺,且胡杯尽金银,

杯子拳般大小,有鋬。易于饮。

胡瓶在当时有多流行,看看文艺青年怎样说的:

王昌龄《从军行》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卢纶《送张郎中还蜀歌》

垂杨不动雨纷纷,锦帐胡瓶争送君。

流行就得降低成本国产化,烧瓷后撇口,有流,有柄。名曰“注子”。

为了方便向注子里面到酒,就得发明一个小口大肚的容器,最简单的就是将“罂”的长颈撇口改成短颈圆口。唐代最初的“梅瓶”被创造出来。

这件瓶子为唐制品。器型浑圆饱满,胎质细腻、胎色白而坚致,器身施白釉,釉层较厚,釉面布满细密的开片,光洁匀净,底部刻有“ 二升八谷”铭文。但是这只瓶子没有明显的“小颈,环口、宽肩,修腹,”特征。是否可以接受初创期说辞呢

“梅瓶”是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称呼:"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那么唐宋时怎样称呼“梅瓶”呢,其实,就叫“酒瓶”。这个考证已由浙江省博物馆的牟宝蕾完成,论据充分,无可挑剔。我厚着脸皮再补充一个记载:宋代赵令畤在《侯鲭录》卷三载:“陶人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焉,束带迎于门,所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清清楚楚地说是酒五瓶,无它。

“小颈,环口、宽肩,修腹,”这个器型在北宋定型后,一直流传至今。变成花器。

还有一种琉璃胡瓶在大唐时期国产后瓷化成玉壶春瓶。一直流传至今,也变成花器。

喝酒时还有一个壶: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白居易《送吕漳州》:“今朝一壶酒,言送漳州牧”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壶酒,一剪风,不必快意恩仇,只安静行走。”

最早出现在西周的青铜壶,其壶形体较小,铭文自名“饮壶”,为饮酒器。整器呈椭圆形,垂腹,圈足,盖顶有捉手。

青铜器小口垂腹,为壶。胡人也有一件器物小口垂腹,一为皮囊壶,一为银器小口垂腹壶。后世有瓷器皮囊壶出土。

至宋,有一种直颈圆腹器,后世有称著瓶,酒经瓶的。我以为是饮酒器的壶。

最后录入醉猫李白的《襄阳歌》,可以细读看看唐时饮酒器具与喝法: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张栋伯

2021年7月24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