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秋色满东南
□李铭
吴江,别称鲈乡,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北接苏州主城区,东邻上海,南近杭州,西濒太湖,全区总面积一千一百七十六平方千米,户籍人口八十三万,流动人口九十八万,素来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雅誉。
吴江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遗产极为丰厚,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拥有松陵、同里、黎里、盛泽、震泽、平望、芦墟原“七大镇”和铜罗、八坼、横扇原“三小镇”等众多古镇,其中同里、震泽、黎里(包括芦墟历史文化街区)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望、桃源(由原铜罗、桃源、青云三镇合并而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拥有南厍、溪港、龙泉嘴等苏州历史文化名村及其他古村落。在这些古镇古村上,展现着一幅幅浓淡相宜、栩栩如生的水乡风景画,有以同里退思园为代表的小巧玲珑的古典园林,有以黎里柳亚子旧居、震泽师俭堂为代表的精雕细刻的豪门大宅,有以盛泽先蚕祠、吴江文庙为代表的庄严凝重的古祠名庙。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一百三十七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十九处。另有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一百三十八处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两百余处。
举目吴江古镇古村,真可谓是家家临河,户户通舟,处处有桥。桥以武康石、青石、花岗石錾筑而成,大多建于宋、元、明、清时期,桥栏镂花,桥楼叠砌,或飞越于河港,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点缀于园林。吴江现存各类古石桥尚有两百余座,这一数字在桥梁遍布城乡的江南各市(县、区)中名列前茅。其中有一座桥梁特别引人注目,已有近千年历史,现存的遗存也已有近七百年历史。这座桥,便是名闻遐迩的垂虹桥。
垂虹桥,位于吴江城区东门外,旧名利往桥,俗称长桥,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其时为木结构,有一座名曰“垂虹”的亭子翼然立于桥心,桥孔最多时为九十九孔。元泰定二年(1325)易石重建,为六十二孔(也有六十四孔、七十二孔的记述),桥中间有三大孔凸起以通舟,两堍立“汇泽”“底定”两亭,并各立一对石狮。易石重建后,元、明、清三代期间多次进行修缮。民国四年(1915)重修时,仅见四十四孔,其余埋在地下。1957年8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时,见有四十七孔。
岁月流逝,垂虹桥历经沧桑。由于年久失修,于1967年5月2日晚大部分塌毁,所幸东西两端存有桥孔,东端为十孔,西端显露七孔,尚有约四孔埋在地下。垂虹桥所遗桥孔由吴江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7月以“垂虹桥遗迹”之名公布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吴江市委、市政府在垂虹桥遗迹周围建造垂虹景区,重现了东端的十孔桥洞及桥堍等,并予以修缮。2006年,垂虹桥东西两端桥孔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仍以“垂虹桥遗迹”之名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国务院以“垂虹断桥”之名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垂虹桥坐落在江河交汇处的宽阔水面上,远远望去,“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其壮丽秀美,独步江南。桥东南堍还耸立着一座华严宝塔,构成了“长桥塔影”这一水乡特有的景观。从北宋初中期以来,垂虹桥就有“江南第一长桥”之称,“东吴名胜”“三吴绝景”之誉接踵而来。自北宋至近现代,许许多多的诗人、词家和书画家为垂虹桥吟诗诵词,泼墨作画,留下了璀璨的篇章。在诗词上,北宋的张先、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裴煜、苏轼、苏辙、秦观、道潜、米芾等;南宋的张元干、黄中辅、林外、陆游、张孝祥、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姜蘷、戴复古、葛长庚、吴文英、叶茵、周密、郑思肖、蒋捷、张炎等;元代的萨都剌、倪瓒等;明代的建文帝、高启、沈周、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王士贞等;清代的朱鹤龄、吴伟业、徐崧、陈维崧、朱彝尊、王士禛、吴兆骞、康熙帝、乾隆帝、殷兆镛等;近现代的陈去病、金松岑、苏曼殊、柳亚子、费孝通等,数百位诗人、词家为垂虹桥吟诗诵词,这在中国桥梁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为使垂虹文化特别是垂虹诗词文化发扬光大,让垂虹桥这张吴江的名片更加亮丽,深入人心,中共吴江区委宣传部和吴江区文联暨吴江区诗词协会经过前后两年多时间的努力,遴选了从北宋至近代历代名人吟咏垂虹桥的百余首诗词,每首诗词后面通过“作品出处”“作者简介”“词语解释”“写作背景”“阅读链接”等五个部分予以详细介绍和解读,特别是通过阅读“写作背景”,可知历代名人在垂虹桥进行活动的史实,因此,从一定角度讲,垂虹桥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名人在垂虹桥的活动史。通过阅读“阅读延伸”,可知晓与垂虹桥、与诗词有关的不少知识和故事,从而产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深信大家读了这本《垂虹诗韵》后,定会对垂虹桥丰厚的诗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些许钟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