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回归农副产品定位
学生也在问,“我要不要去学个审评?”
我问:“干啥?”
人家说:“我学会泡茶了,也得学会选好茶啊!”
… …
是啊,烹饪技术学得了,但这食材的挑选还真是个问题。不过那评审貌似也不能帮你解决这问题,—— 那是针对茶品进行“挑毛病、找问题”,并将其分级归档的工作,其本质是把控物质层面的品质底线。审评当然也能筛选出好茶,但那并不是它的主要工作,—— 主要工作还是分级与把控底线。
试想当“扫街”的拿着一款他家的茶款来让你看,你经过一番审评后说:“三级原料,中发酵,汤感尚饱满,略显堆味,陈化之后应该会好些 … … ”
人家点点头,“嗯,给你五百一斤!” —— 你拿是不拿?你审评得可是很到位哦。
人家看你不说话,“那你给个价!”茶你是想要的,但又拿不准这茶的来路,有没有动手脚?你真不知道该出多少钱,—— 为啥?因为评审里没有教这些。
是啊,这是要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多久才可能具备的能力啊,那不是上一期审评培训班就能够解决的。
更贴切的说,审评工作是立足于产区、侧重于消费前端的,而递进到后期的消费环节时,审评其实帮不上太大的忙。包括“审评式泡法”、“363泡法”等一系列带有明显产区特点的“峰值体验式品评”,都因无法很好的与实际消费场景相契合而鲜有应用。
至此,让我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国 · 时间的味道》那一集中的一段 … …
“三洋南货店”里腌腊柜台组的组长侯师傅判别金华火腿的品质,只需要使用这样一支竹签:将其分别插入火腿的上、中、下三个部位,待竹签拔出,特级火腿的每根竹签上都会散发出一股扑鼻的异香 ……
你看,简单明了!你根本无需过多去了解前期选料、加工阶段的情况,就足以对品质做出你准确的判断,—— 这是最大限度考虑了真实消费场景后才产生的技巧。
为什么侯师傅不需要去过多了解原料、加工的信息呢?因为他知道,所有的答案都已经在这根火腿上了,他所要做的就是在这根火腿上找到答案罢了,—— 火腿不会骗他。
这又让我想起了太太买菜,一上眼、一上手,根本不用问你这菜新不新鲜,要的话就只剩下几句讨价还价了,—— 这才是最契合消费场景的应用。
还有的茶友跟我说,“这个茶啊,水挺深,水挺混的。想深入吧,却无从下手,无从下口 … … ”
我说:“你若真想学的话,就把茶回归到其最初农副产品的定位,就当你是在为一家的伙食挑选食材。虽偶有受骗上当,但只要用心,日积月累,你定能成为一位买菜、做菜的高手 ~ ~ ”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