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松”并不是柔术。
柔术指的是能极大限度的提高人体柔软程度的肢体锻炼,叫做“柔术软功”(Contortion),多出现于杂技团的节目中。总的来说,柔术被誉为“超越极限的人体艺术”,是展现身体的柔韧性,做出些常人所做不出来的柔软动作的表演活动。柔术软功的“柔”字的意思是让学员练成后看起来全身都“柔若无骨”,“柔软至极”,好比蛇一样的可以被无限弯曲。作为一种表演活动,必然为了追求人的视觉感受和超越人体的极限。因此,大多数优秀的柔术演员一般都是从6、7岁就开始训练柔韧性,通过对人体结缔组织韧带近十年的抻拉和按压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柔术演员。训练中由于被动的韧带撕拉,学员往往有剧痛的感觉,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训练,才能拥有非同寻常的柔韧性。大家都知道的芭蕾、舞蹈演员的劈叉和下腰,都是对人的韧带的强行拉伸,而柔术所要求的柔软度,比某些杂技、舞蹈演员还高很多,受的痛苦和折磨也会更多。这种训练会非常的疼痛,绝对不适宜骨骼肌腱已经定型了的成年人。
由于柔术、杂技以及舞蹈演员身体的极限柔软性,令不少太极拳学习者异常羡慕。李雅轩有个学生看了杂技团走软钢丝的表演,演员表演时的稳定性、柔软性令人叹为观止。他觉得深受启发,认为练太极拳达到这种柔软程度,就是太极拳的大松大软了。当他把这个感悟报告给李老师后,没想到李雅轩勃然大怒,训斥道:“你别把那些江湖杂耍拿来与我的太极拳相提并论!”可见,太极拳的松软,绝对不是其它功夫的松软状态。认识并能辨别到松软的区别,太极拳的松柔观才真正建立起来了。
太极拳的松不是肢体的抻筋拔骨、手舞足蹈,甚至于伤筋动骨的“体育运动”;也不是内脏的提心吊胆、摇肝震肺,或者所谓“气沉丹田”的“内脏运动”。而是指在不断的纠错过程中,身体的结构能及时回归恢复到原初的正常状态。这才是太极拳实践中“松”的方式和意义。换句话说,太极拳的放“松”,主要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或遭遇外力时,能够即时调整身体的内部状态,让各关节点迅速恢复到本来的位置,以保证原有的稳定性、完整性和有序性不遭受破坏。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反复要求的“返朴归真”和“回归自然”的哲学观念在太极拳实践中的意义。
通过苦练功夫以抵达致柔的目标,是前辈先贤的共同修炼路径,而当今时代没有这个需要。现代人生选择太多,这让古人穷毕生精力也代不数人的太极拳,必然难以为继,这是当代少有太极拳功夫大师出现的主要原因。但是,太极拳实现松的路径,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运动方式,拥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和独特的衡量标准。它不需要借鉴,更不能习染杂门外道的训练方法,也不必用外功拳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以免影响其纯正性。明白了太极拳的“养”就是回归本来即回归自然这个道理,就不必强制或超越自己的身体条件去承受极限的“锻炼”了。而是通过“身稳、体静、心平、气和”的修炼,返道而行,在舒适享受中抵达“致柔”的目标。
因此,当今太极拳的发展方向已经不是武功盖世的功夫成就,而是学习方法的改进了。前辈先贤对大松大软的探索与认同,他们的体验和经验,需要艰苦而漫长的训练才能有所体会。现在我把前辈先贤抵达的功夫境界,抽象为系统的方法论原则,避免“太极十年不出门”之叹。其实古人的学习,不仅仅只是苦练这一条路径,大师的成功,都是靠领悟。所谓领悟,就是体会原理,解悟奥秘。“读书作文,以领悟为上。无所领悟,虽十年八年归于无益;有所领悟,虽一刻两刻可以有功。”(清秦笃辉《平书·文艺下》)太极拳的学习,也应该以领悟为上,若先把太极拳的运动原理从逻辑上弄懂了,基本概念弄清了,就能端正方向,明晰路径,懂得方法,体验正误,从而事半功倍,“得来不觉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