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体空的一点启示——不期之道

SANGHATALKS EP374

难念的经 周华健 - 听健

在佛陀的教言中,无论是关于慷慨的布施还是虔敬的奉献,在最精微处,都倡导我们能够做到“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即是行持这些利他之事的人可以住于空性之中,对能做的人,所做的事,被给与的对象都不执著。这种不执著是站在诸法无我的视角来讲述的。空性与无我,这是究竟意义上的见解,有时候比较晦涩难懂且高妙难攀。如果把三轮体空以世俗法,稍浅显的理解上来谈,或可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同的启示。

佛法无疑是为了让我们摆脱烦恼,获得安乐的一种教育。教育虽然免不了说教,但所有教育的核心都是为了让我们可以从内心可以生起对某个观点,某个价值的认同。因为只有自己内在认同了才会如此行持,才能行持长久,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佛陀的所有教法,哪怕是律法也不是死板的教条,更不是以权威者的口吻给追随者、大众的条条框框。就三轮体空来说,佛陀丝毫没有想要扮演颁布律法的司法机关的角色,他仅仅是给每位致力于解脱的人的一种建议,一种修行的方向和指引。每一位致力于解脱的人,在事相上对福德的积累是必要的,需要通过上供下施来达到福慧的圆满;每一位致力于解脱的人,在人法二无我上的体证是必要的,需在诸事之中了达缘起与空性的内涵和意义。三轮体空是修行者的方向,就像逐日的夸父,紧跟着太阳的方向矢志不渝。这种前进是内在的驱动,驱动的力量是每一位行者对道法的认同,对解脱的渴望,而不是来自于他人的鼓励和鞭策,甚至都不因此法为佛陀所说,此是佛陀的期望和要求而作为驱动,它最终仅来源于自己,来源于自我对觉醒的希冀。

三轮体空,究竟需要体证人法二空,但现前来讲,此法对当下我们面对人际的时候也至关重要。我们是否很多时候对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而失望?对那些自己帮了好多忙的人,没有给予我们回馈而对人性产生怀疑?对那些我们要好,我们帮助了的人,我们有期待;对那些我们为之热爱,为之付出的人,我们有期待。我们期待着他们的感谢,期待着他们能够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也同样的帮助我们,期待着他们也能像我们爱他们那些爱我们,为我们考虑。但有时,我们的期待会落空,落空的我们无疑会失望。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人不能念及我们待他的好?不能有来有往?更有甚者,有一天我们帮助了一个人,我们还在想着什么时候他也能帮助我们,但那人不仅迟迟没有给予我们相应的回馈,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人家背后给了我们一刀。这时候不仅所有的期待都落空,得到的回馈竟然是负值。疑惑、不解,继而失落、愤怒喷涌而来。

期待的结果是满心的失落,这怎能让人再生起利他之心?有人说,慢慢的,再看到一些人陷入困境,也不愿再伸援手了。然而,所有的期待其实都夹杂着不合理的成分,我们很难让所有人都能体会付出的快乐,也没有必要给他者道德上的期许。假如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没有期待,那也就不会有期待的落空。例如我去帮一个人,仅是因为我看到别人在困境中,我不去尽己所能的伸出援手,我就觉得过意不去,我帮助了他,是成就了我内在的光明,当帮助行为结束的那一刻,所有的事情就已然结果。

我们内心有自己的法则,这种法则并不是建立在可以得到奖励、回馈的机制上。当然,有了奖励和回馈的附加,会令很多人更愿意去参与一些事,但无论何事,都本应当发自于自己的内心,这样才会无忧。然而这样的要求确实比一般要高,但是想要烦恼少,自然需要对外界的依凭少。试想一下,当你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仅仅是出自于自己觉得应当帮助他,而不是想要他念你的情,报你的恩,当你帮助他后,如果他并没有任何的回馈和表示,你不会因此而苦恼,因为你本来就没想他能给你带来什么。但如果他也有自己的内在法则,他给予了你感谢和回馈,那这些感谢和回馈就是多出来的,本来我们的没有期待,或者说期待是0,哪怕后来回馈个0.1那也是多出来的,多出来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三轮体空在世俗意义上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付出并不觉得是付出,也不会对受者有什么期待,我们仅是内心认同这种的理念,觉得应当践行它而已。“应当”本身是一种倡导,但在践行者的眼中,这就是他的法则,内在的自然生发力量的法则。

无论是三轮体空的究竟义,还是在世俗义上的启示,都需要不断琢磨和践行,作为凡夫的你我他总是会有期待,总是会在付出和回报,奉献和感恩之间翘首。然而道路已在眼前,离苦之道就在脚下,让我们跟随佛陀的教法践行内在的法则,让每一个动身发语皆是自在,皆是在缘起的付出中和性空的无碍中游弋。

图片:YC.

是谁在施展神通?

又见流浪汉

喂,法师,你好骚啊!

缘起中的一份

最是人间温柔处

长河中的肉眼凡胎

芸芸菩萨

庙堂之外(影集)

享受的舌头与脑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