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精精子形态检测现状

精子形态分类由1980年第1版到2010年第5版经历了自由方法和严格方法评估标准的演变过程:

4%诊断指标的分歧与争议

4%的正常值低限可能不能对男性不育潜能做出强有力的预测,以致于能否用该标准来衡量可育与不育人群产生了疑问?如果患者的正常精子小于4%(临床常见)或没有正常精子,一旦发生不育、流产或畸胎,都难免与其挂钩。在排除女方因素后,如何作出诊断?疗效评估依据?选择辅助生殖?都有可能让临床医生感到非常棘手。专业共识的达成往往需要在分歧,乃至争议得进程中逐渐取得平衡与完善。

实施严格得标准化操作和质量控制是精子形态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单一的精子质量参数都无法完全反应其生育能力,高畸形率精子往往伴随其功能的下降,结合精子凋亡率、多重精子缺陷指数、精子功能学等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更有意义。为此,有学者认为第五版手册的诊断标准趋向于用于辅助生殖技术,并可作为筛查健康献精员的参考标准,而临床一线诊断仍可沿用第四版标准

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导致正常形态精子参考值大幅下降主要有3个原因:1.实施严格的评估标准导致对正常精子的评估过于严格;2.在精子形态异常评估系统中引入了很多标准;3.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导致真正的下降。

精子形态的评估是实验室的技术挑战,同一实验室不同技术人员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不同实验室间检测结果无可比性,是目前现状。尽管有WHO的标准,但按其严格实施的实验室极少。由于各个实验室检测方法不一致、染色方法不统一、人员操作不规范、判读标准不严格导致了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虽然第5版手册对各种形态异常精子给予分类、定义和图示以供参考,但技术人员仅通过图片及文字描述来严格定义正常或异常精子有实际的困难。精子形态评估涉及因素较多,主观性强,无量化标准,除了显而易见的畸形外,真正能严格分清正常形态和临界形态精子并不容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