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细品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古建元素!

建筑不仅仅是砖石土木围合起来的建筑,它也是凝聚着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品。其中,装饰作为对建筑的一种美化手段,除了能够起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态意象、地域以及民族等文化内容,建筑的特征也能够在建筑的装饰中全面地反映出来。

本篇就从屋顶脊饰、瓦当悬鱼、墀头墙檐、石构装饰、木构装饰、门窗装饰、匾额楹联等方面介绍。

一、屋顶脊饰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屋顶上两向坡顶相交处,而生屋脊。依据屋脊所在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房屋前后两坡顶相交最高处的正脊;正脊上重叠一条脊的西施脊;屋顶与正脊相交且向下垂的垂脊(闽南称规带)歇山垂脊下的四条屋脊及庑殿垂脊下有戗兽的屋脊——戗脊;山花下重檐顶底层坡顶的脊——博脊;重檐屋顶底层四角之脊称檐角脊或角脊。脊饰是用于屋脊的饰物。屋顶正脊两端的“尾”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重要的装饰构件,早期多为鸟形,后以鱼、龙形为主,有防火辟邪之意。“尾”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在工艺上越来越精美。汉代的“尾”大多是用瓦当堆砌的翘起的形状,尊贵的建筑则多用凤凰、朱雀等。最早的鸟的形象出自凤鸟,因“凤”与“风”通用,对建筑不利,便逐渐被亲水的鱼、龙、蛇取代。南北朝时期,鸱尾逐渐代替了汉代的朱雀等形象。关于鸱尾有两种说法,一说鸱是指猫头鹰,用来作屋顶镇守之物,防鬼魅、盗贼等,另一说鸱指的是一种海兽,寓意为避火灾,可置于殿堂。中唐至晚唐时期,鸱尾发展演变成带有短尾的兽头,称为鸱尾。宋代以后,鸱尾的形象逐渐转为龙头形,龙口大张咬住正脊,称为正尾。“尾”多由陶或琉璃制成。在清代,琉璃正尾有着固定的格式和严格的尺寸比例。

在大式建筑的屋脊上,除了正脊两端的“尾”,还有一些称为仙人走兽的装饰立在垂脊或戗脊的脊端。它们的形态特别可爱,不过所用的数量和排列的顺序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在宫殿建筑中。清朝规定,走兽的数量按三、五、七、九设置,建筑等级越高,走兽的数量越多。例如,北京故宫乾清宫里琉璃瓦屋面的脊上最前端是一个骑凤的仙人,其后排列着九个走兽,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甲鱼、獬豸、斗牛。

民间传统建筑的脊饰没有宫殿建筑那些规定和限制。其正脊的装饰大多分为三段,中段置福禄寿三仙、麒麟、宝珠、宝塔、葫芦等,两头以龙、鳌(龙首鲤鱼身)、花草和吉祥图案为主。从设置的位置上看,民居建筑中的鳌鱼与官式建筑中的“尾”是同一种装饰构件。

屋顶脊饰(南方)

二、瓦当悬鱼

(一)瓦当装饰

瓦当,即“瓦挡”“瓦头”,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檐头筒瓦顶端前沿的遮挡。瓦当的功能在于庇护屋檐,阻挡上瓦下滑,遮盖两行间缝隙,起着固定和美化建筑的作用。作为以土为构的一种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相融合的瓦饰构件,瓦当常与滴水组合,呈阴阳相间、凹凸连体,覆置于檐际,又因瓦当位置特殊,齐整、连续的瓦当横列划一,形成完整的装饰带,组接成一串灰色珠链,点缀增润建筑的整体美感(见下图)

瓦当

(二)悬鱼装饰

中国传统民居中歇山和悬山式建筑屋顶的山面上博风板中央,一般以悬鱼作为装饰。悬鱼多以木板制成,以遮挡隙缝,加强博风板的强度。惹草也是钉在博风板接头处的装饰,体量略小,均匀地布置在悬鱼两侧,成为山面的装饰。这些构件与装饰在宋代《营造法式》中就已经有详细的做法规定。北方地区的悬鱼也有用灰泥塑做成的。木质悬鱼悬挂在悬山山尖的正中处,通常离山墙有一定距离,木板背后有一铁条与山墙相固定:一方面,悬鱼与山墙显示出悬山出檐挑出的深度,另一方面,悬鱼图形纹饰和其后铁条投影映射在山墙上的“影像”时刻处于光影变化之中,犹如一尊动态的浮雕,效果奇特而引人注目(见下图)

悬鱼

我国传统民居中悬鱼的造型、形式、纹样、材料各异,山西、陕西、内蒙古一带悬鱼图形纹饰多为双钱、如意、卷云、瓶花、鱼形等。福建等地民居的悬鱼装饰,有垂带形、十字形挑形和鱼形。作为依附于传统民居建筑上的一种小型构件装饰,悬鱼纹样形状各异,造型优美,象征显明,喻义深奥。悬鱼象征配偶、合欢、生殖和繁衍。从表象来看,因为鱼的轮廓,更准确地说是双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相似;从内涵来说,鱼腹多子,繁殖力强,人们希望对鱼的崇拜能起到生育功能的转移作用或加强作用,即能将鱼的旺盛的生殖能力转移给自身,或者能加强自身的生殖能力。

三、墀头墙檐

(一)墀头装饰

在硬山屋顶的房屋左右向外伸出的部分,两端檐柱以外山墙上靠近屋檐口的墙面称为墀头,通常成斜面,多以灰泥作框,内以泥塑或交趾陶作装饰。墀头是房屋正立面比较显眼的部位,因此成为重要的装饰部位(见下图)

墀头

墀头可分为三部分。上部为盘头,中部为上身,下部为下碱盘头为重点装饰部位,按清式做法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是一块斜置的戗檐砖板,其下端搭在挑出的砖上,上端搭在屋檐下的连檐木上;下段一般用砖叠涩,层层外挑,顶端做成荷叶墩或者混枭等形式。一般情况下,盘头就是在这两段上做装饰,在挑出的砖头上常用植物花叶或几何纹样来做条状花饰;在戗檐板上则常用团花,或整幅的人物、动物、器物作为纹饰。墀头中部的上身,是山墙的主要部分,用砖来砌筑。底端的下碱一般用精砖砌成,更讲究的做法是在正面用角柱石,有的还用经过雕刻的角柱石来装饰。

(二)墙檐装饰

墙檐是墙的上端与屋顶相交的部分。当墙的上端不与屋顶相接,而直接做成凌空的山墙或院墙,墙的上端就称为墙头。墙檐、墙头的基本形状是最上面有一层瓦面,瓦头挑出于墙体以免雨水淋湿墙面,在墙的上端用几层挑出的砖相叠支托着伸出的瓦头。有的墙上端不用挑砖而用砖斗拱支托瓦头,这种斗拱形式可简可繁,可以是一层或者两层。有的在挑砖和斗拱下,在墙上抹了一层白灰面,在长条的白灰面上有时还加以彩绘。瓦头、斗拱、灰面组合在一起,成为墙头一道绚丽的花边。通过这些不同式样的斗拱、挑砖,不同宽窄、不同花饰的抹灰边条,使简单的墙檐、墙头变得丰富多彩(见下图)

墙檐

四、石构装饰

(一)柱础装饰

柱础是建筑物的木柱底端的一种构件,呈圆鼓形或多边形。为满足结构与视觉上的需求,其直径一般比柱子大。柱础有两种作用:一是将柱子所承受的力传递到地面;二是防止地面的潮气侵蚀木柱。可分为石柱础和木柱础。古代用木质,后来改进为石质。其中木质柱础采用横纹,以阻止水和潮气直接侵入木柱。柱础虽然很小,但由于其承载柱子的重要作用和所处的明显位置,因此成了重点装饰部位。由于地域性、技术性和传统习惯的不同,各地民居建筑的柱础样式有很大差别,大致可分为覆盆式、覆斗式、基座式、圆鼓式等形式。柱础的装饰花纹多为荷花纹、如意纹、卷草纹,也有人物、动物等纪实性装饰图案,雕刻手法有浮雕、线雕、阴刻等。

1.覆盆式

盆的形状上大下小,盆口大于盆底。覆盆式就像倒置的盆,形状上小下大,正好可以把较小面积的柱子过渡到较大面积的柱础上。这是柱础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如下图)

覆盆式装饰

2.覆斗式

在一组斗拱的最下面是一个坐斗,呈方形,上大下小,可以把上面的重量传递到下面的梁枋或柱子之上。将坐斗倒置就成为上小下大的覆斗,正好符合将柱子承受的荷重较均匀地下传的作用。覆斗式柱础的平面随柱子而定,可方可圆,也可以呈八角形(见下图)

覆斗式装饰

3.基座式

基座普遍用在整座建筑或者影壁、石狮等小品建筑的下面,它比建筑物大,以便平稳地承托住上面的建筑,因此基座也成了柱础常用的形式。基座式柱础常用须弥座的形式,上、下有枋,中间为缩进去的束腰,整体造型既稳定又不显笨拙(见下图)

基座式装饰

4.圆鼓式

鼓的截面通常为圆形,上下的鼓面较小,中间有向外突出的鼓肚。用圆鼓形状作柱础,从上面看,从鼓面到鼓肚,由小到大,有稳定感;再往下看,从鼓肚到下面的鼓面,由大到小,视觉上显得轻巧。所以圆鼓式柱础既有稳定性,又比较灵巧,在造型上比覆盆式和覆斗式柱础秀气(如下图)。

圆鼓式装饰

圆鼓式装饰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大量的柱础采用的多是这几种基本式样的组合,如圆鼓与覆盆或覆斗组合,基座与覆斗的组合,多层基座的叠加等。组合的形式很自由,加上雕饰的手法和内容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柱础系列。

(二)门枕石装饰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无论是官式建筑、宗教建筑还是民间住宅,建筑的大门都代表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由此产生了对大门的形式和装饰特别重视的传统习惯。门枕石恰恰是附属于建筑大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并且可以装饰的构件,在起到增强大门稳定性的结构作用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装饰作用,突出了大门的形象。门枕石一般为长方形,一半在门内一半在门外。门内的部分用来充当门扇的转轴,门板的下轴插在石上的凹穴里面;门外的部分用来抵抗大门门板晃动的力,以便保持大门的平衡。露在门外的部分,呈低矮的石台状,可以作为装饰的重点部位。在上面放置最多的装饰部件是石鼓。石鼓大多为圆形,直立在门枕石座上,下面用花叶装饰呈托抱状,这种形式的门枕石因此称为“抱鼓石”或“门鼓石”。门枕石上最常见的另一种装饰是放置狮子。狮子呈立式、蹲式或伏趴式,形态各异,显得威武而又生动(见下图)。

门枕石装饰

(三)龙柱装饰

龙柱是雕花柱的一种,所谓雕花柱就是表面刻有花纹的柱子。龙柱又称蟠龙柱,指未升天的龙,所以盘绕在柱子上。龙柱通常为一柱一龙,龙头有在上和在下之分。也有一些龙柱刻有双龙,称为“翻天覆地”或“覆地翻天”。龙柱通常用石材雕刻,木雕的龙柱较少见。龙柱的柱心多为圆形或八角形断面。龙柱的底下通常是柱础,有些是圆珠,也有些是八角珠,分别代表八卦和东、南、西、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八方。通常柱础上刻有一些小型动物纹饰,如横行无阻(蟹)等。有些龙柱上方设有“柱头”,常见的样式有莲花、山苏等。龙柱可分为早期的单龙盘柱、中期的八角龙柱、近期的双龙盘柱(见下图)

龙柱装饰

其中单龙盘柱,龙的造型比较雄浑,线条粗犷,龙的侧面常以云朵搭配,也就是所谓的“云从龙”;八角龙柱,龙的造型比较矫健,线条流畅明快,龙的侧身以蝙蝠、仙鹤搭配;双龙盘柱,大多把龙作为海龙王,四周雕满虾兵蟹将以及人物战马,柱础则以水族图案搭配。

五、木构装饰

(一)月梁

平梁从传统木构架体系中的梁的构造及其形式观照,断截面宛若琴面、梁身呈曲线(中部向上拱起),横跨在柱上的木梁,称为月梁。月梁早在北宋《营造法式》中就已经被作为一种做法制度而予以推广。月梁造型丰腴饱满,形式生动富有活力,较好地凸显张扬出建筑构架的物理性能和人文艺术的内涵和魅力。微拱的横梁对荷载承重具有良好的抗压承受性,而一般的横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中间自然弯曲下垂的迹象和趋向,月梁可谓反其道而行之,中部向上微凸,既杜绝了不堪重荷自然下垂的可能,又巧妙地规避了直梁僵硬单调的形式,也在观者的视觉感受中,增加了为强化梁身承载力度而带来的意绪和倾向。在安徽、苏南、浙江、江西等地区的传统民居的遗构中,月梁的艺术化处理颇有特色,令人赞叹。在圆润委婉的月梁两端,上缘曲线环绕至底下后,旋返弯回去,在硕挺饱满富有弹性曲率的侧面,洗练地镂锼出一股深邃而流畅的凹槽。双沟状的凹槽灵动飞扬,劲力委婉:初阔,复渐窄,再趋细,蛟若游丝,蜿蜒有致;有的顺沿曲线刻锼仙鹤尖嘴、鱼鳃或龙头等形状,将曲线变化与吉祥的动物形体组合起来,整体上具有柔韧、浪漫、圆浑和飘逸的美感和形式特征,也是人们驻足仰视所观赏的主要区域之一,视觉效果十分强烈。又因其外形浑圆似冬瓜,故民间又有“冬瓜梁”的称谓。两端梁头上的仙鹤尖嘴、鱼鳃或龙头等雕锼形式与起拱的梁相协调,与梁头下的扇形梁垫相呼应,宛如从梁垫中生发而来,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构架之间形象上的一体感和联系,木构架的联系更加紧密,整体感得以加强(见下图)

此外,一些贵胄官宦或商贾望族的府第祠堂建筑的月梁底面,也雕琢烦冗的卷草、花卉之类的纹样。左右对称,居中花团锦簇,彰显富丽、高贵、奢华和精致。如景德镇玉华堂、浮梁县瑶里村程氏宗祠等。

另外一种木梁称为平梁,生成时间晚于月梁。其形方直粗硕,旧时大型的府邸、寺观、祠堂等建筑,梁的截断面直径往往可达30cm。木梁装饰趋于简素,通常在看面处施以拐子纹之类的浅浮雕装饰,以突显平梁的结构和装饰性(见下图)

平梁装饰

苏州东山镇陆巷村的王鳌故居、浙江浦江县郑氏宗祠等均为平梁及装饰。在月梁或平梁的两端或居中底面,一般安装铁构件,成为梁底悬挂灯笼或其他灯烛的基座。

(二)斗拱装饰

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肘木纵横交错层叠构成,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它位于柱顶、额枋与屋顶之间,有逐层挑出支承荷载的作用,兼有装饰效果。斗是一个立方体的构材,可以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碗形、菱花形等变化。拱是承接斗的小枋材,就其形可以雕成草花或螭虎(由龙衍生而成的动物),但由于它具有结构功能,通常采用素面或浅雕(见下图)

斗拱装饰

(三)雀替、托木装饰

雀替处于梁柱之间,借助可缩短梁的跨度,减弱两者间的剪力,防止横竖构件间角度的倾斜,起到加固承托的作用。设置柱间花牙子下,则为花牙子雀替;建筑末端自两侧柱挑出者,称为骑马雀替,等等。雀替穿入固定,常两端外露,短则十余厘米,或长至二三十厘米,均施以雕刻,或饰彩绘,因其功能显明、位置接近观者的视域,使得雀替成为梁柱间的过渡性构件,建筑中生硬交点的柔化剂,所以民间建筑比较重视雀替的装饰处理(如下图)

雀替装饰

托木是位于梁枋正面的木材,目的有二:一是支撑梁架,增加稳定;二是正对人的视觉上方,位置重要,通常雕刻都最为精美(见下图)

托木装饰

(四)狮座、员光装饰

狮座是位于步口通梁上加强稳定的构件,是较立体的木雕,常雕成狮子或大象,故叫狮座。员光是位于步口通梁下高度最低、面积最大的雕花材,其功能也是稳定梁柱使其不易变形,多以花草或人物为题材。

(五)垂花、竖材

垂花又称吊筒,位于檐口下,是一种不落地、悬在梁下的柱子,具有承接檐口重量及装饰的双重作用。它的末端常被雕成花篮或莲花样,因此也称吊篮。竖材是位于吊筒正面的小构件,其作用是封住从后方构材穿过来的榫孔,多以仙人或倒爬狮为题材。

(六)天花装饰

天花也称顶棚,是在建筑内的顶部的一种装饰构件。它一方面可以降低过高空间的高度,并且阻挡灰尘降落,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室内的艺术效果。按照做法的不同可分为平暗、平棊和海墁天花。建筑内呈穹隆状的天花称作藻井,多设在传统建筑最重要部位的顶空。藻井的形式有圆形、方形、多边形、椭圆形、螺纹回旋形以及八卦形等,一般为中央升起的穹隆状,并逐渐向上收分,看上去像一个井圈,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在一般大殿中,通常只设一个藻井,但也有3个或6个藻井连用的情况。用不断向中心悬挑的斗拱交织成网状的天花板结构的藻井称“蜘蛛结网”,其雕刻精致华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常见的有八角形结网、四方形结网及圆形结网。有的藻井不用斗拱,而以木板层层叠落,既美观又简洁。藻井中心的明镜,多为圆形,也有的周围有云龙或莲瓣图案。在很多民居建筑中,一般用天花支条立排做成藻井状,中心方井成为“斗”形,造型朴素典雅(见下图)

天花装饰

六、门窗装饰

(一)门的装饰

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门表现得最为精彩,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其样式、造型、风格各异(见下图)。

北京某广亮大门

山西襄汾丁村民居大门

 浙江兰溪诸葛村民居门

安徽雄村曹氏宅第大门

门的配件很多,如连楹,就是门上的臼。固定于下槛承托门轴的门臼,叫门枕;固定于上槛者,称门楹。门簪,是串联门楣与连楹的构件,前面的叫门印,紧贴于门楣外侧,常做成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花瓣等样式,在簪头常刻有花纹图案或吉祥文字,采用浅雕、浮雕或描绘等形式。铺首门环是中国古代建筑大门上的金属制品(见下图)

铺首门环

铺首,就是衔门环的底座,又称铜蠡、铜铺、金兽、金铺和门钹,镶嵌在大门上,嘴中衔金属门环。一般多以金、银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也有用玉雕琢而成者。作为传统建筑暨门户构件的附属物,明清时期的铺首门环,其样式大率以吉祥图案盛行于世。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一如传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模式。在赋予叩门拉门的实用功能和“避邪”之外,也衍生出装饰意绪,成为大众百姓祈福心理的物化映射:祈求平安、祈求幸福、祈求长寿和祈求富贵。从铺首的构成形状和装饰纹样看,大致可以界分为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器物纹样等。地处边陲的众多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铺首等构件,蕴含着浓郁的历史、宗教气息。譬如藏族地区的大门铺首,造型夸张,形式古拙,威慑力颇强,具有狞厉、凶悍之威仪,裹卷着藏旗面具艺术的精神和气韵。图4-22 铺首门环铺首中悬门环,撞击金属面层,叩之有声,清脆文雅,“符号”性质显明,是进入宅门府邸率先接触到的装饰艺术品。相对铺首而言,门环比较简单,基本呈圆状,也有葫芦状等少量变体样式。

(二)罩的装饰

一般在大门上或厅堂入口前的梁枋下,为突出大门的总体形象,或提高厅堂的华贵气度,常设有门罩。罩是作为室内分隔而又不封闭空间的装修木隔断,用硬木浮雕或透雕而成,上面满布精美的图案,富有装饰性。罩的立面形象大体呈倒凹形,根据具体形象的不同,可分为多种形式。在建筑的开间或进深的两柱边各安一扇落地格扇,上有横披的称为落地罩;近似落地罩而雕满纹饰,或整个开间除门窗外也满雕纹饰的称为花罩;状如拱门,两端下垂但不落地的称为飞罩;上部如拱,两端安茶几腿形垂柱的称为几腿罩;木质透雕沿梁柱内沿自然缩小下垂的花罩称为天湾罩;与天湾罩相似,在中间添加两个垂花的称为垂花罩;由下方的栏杆与飞罩或几腿罩组成的称为栏杆罩;炕、床上的落地罩称为炕罩;柱梁间做整面的花草透雕,中间留有可以进出的月洞门的称为月洞式落地罩(见下图)

罩的装饰

(三)窗的装饰

随着建筑的发展,窗的类型更为丰富,主要形式有直棂窗、槛窗、支摘窗、空窗、漏窗等,窗除了有采光、通风、窥视的功能,还兼有取景、装饰的作用。传统民居建筑中窗户具有不同的形制类别,其组合和实际运用也是有一定差异的。例如浙江、安徽、苏南、赣北一带的合院式民居庐舍中,厅堂两侧的厢房正立面通常是:下面做槛墙,中段为四六、八扇格扇窗,上端为一段横披窗。窗橘扇的装饰重点在槅芯。槅芯图案一类为纵横棂子组成,一类是冰裂纹,前者在木棂之间的空隙中镶嵌雕饰,后者于木棂集结处装饰小雕琢。扇上下有与槅芯同宽的花板浅刻薄薄的浮雕。至于横披窗,由于仅有采光而无开启功能,通常左中右界分3段,均用木棂做整幅格子图案。中间的细木框内,或镶玻璃(民国年间渐多),或镶浮雕花板,形式自由多样,如曲线形、扇面形、书卷形、团扇形、壶形、外方内圆斜方格形等,不一而足(见下图)。

窗户装饰

传统民居庐舍的窗棂纹样图案,大致可概括、归纳为以下数种结构和形式。

1.无中心式并不注重构图中心的营建,以大面积疏朗均匀为特点,如直棂、方格眼、井口纹、十字纹和锦纹等,大多出现于书斋、卧室等幽静处所。

2.中心式根据图案纹样组织的集聚和向心,构建成视域聚焦与视线停顿点,如步步锦等。并在图案纹样中心变化处理上颇多“变异”,利用棂格粗细、疏密、直曲、整与乱等的对比差异,构成绚丽华美的装饰意向。又因此类装饰性较强,故大多运用于馆、榭、阁、苑及厅堂中。

3.多中心式此类窗棂图案纹样一般有两至三个重点区域,区域之图案节点也有差异对比的变化处理,以圆形、矩形、扇面形、六角形等槅芯为常见,并予以精雕细镂,攒接考究、细致,风格纤巧精进,极具装饰意味,主要用于庭园建筑之中。

4.交错斜棂式斜棂纹(有直纹和曲线纹两类)两端分别与反方向的斜纹交错接合,尤其是曲线纹斜棂更具动态效果,富有丰富的光影效果。

七、屋顶脊饰

(一)匾额

中国古代建筑匾额,历史悠久,内容丰盈。其写景状物、叙事绘景、言衷抒怀、写意遣情,无不寓意深邃而音逸弦外。悬于宅门则端庄典雅,置于厅堂则蓬荜生辉。作为人居环境的符号,匾额既承载着人生哲学、道德文章、襟怀志向和爱好缘由,又折射出户主的社会地位、身份和意趣。匾额在场所、环境中的运用,关键在于点题准确,使用恰当,装饰适宜。经书家波磔点画,刻工精琢细镂则锦上添花,熠熠生辉。从历代遗存匾额的内容看,概可类分成明身份、示缘由、表颂词、咏喜庆、述仰慕、警人世、祈吉祥、昭襟怀、寓抱负等类,琳琅满目,蔚为大观(见下图)

匾额装饰

(二)楹联

楹,厅堂建筑前的柱子。楹联就是书写、悬挂、镌刻在楹柱上的对联。

对偶式词句是楹联文字的基本结构形态,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早就已出现。楹联的文体甚为宽泛,举凡韵文、散文、诗句、白话文皆属。体式则有律诗类、古诗类、文句类、诗文合用类、白话类、集诗类、集文类、集字类、嵌字类、藏字类、拆字类、叠字类、分咏类,等等,蔚为大观。依照不同的体例、标准,楹联可作多种划分。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约略可分划为缘由联、状景联、抒情联、警世联和咏志联五类。

主要来源:曾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装饰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