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建筑(33)
本篇要目:
****************************************
321尼山孔庙和书院
明至清 山东省曲阜市
322济宁东大寺
明至清 山东省济宁市
323蒲松龄故宅
清 山东省淄博市
324法行寺塔
唐至宋 河南省汝州市
325三苏祠和墓
宋至清 河南省郏县
326阎庄圣寿寺塔
宋 河南省睢县
327乾明寺塔
宋 河南省鄢陵县
328泗洲寺塔
宋至明 河南省唐河县
329尉氏兴国寺塔
宋至明 河南省尉氏县
330两程故里
宋至明 河南省嵩县
**************************************
321.尼山孔庙和书院
尼山孔庙位于曲阜市东南约28公里处的尼山东麓。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为避圣讳,故名尼山。其山并不高大,海拔约340米,风景秀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出生于此,所以尼山名扬海内外。
尼山孔庙横分三路,五进院落,殿堂共计80余间。前为石构棂星门,门前石桥旁建碑亭,立有《重修尼山孔子庙记》碑。门前东侧临崖处,相传孔子在此观五川汇流,有后人建木构“观川亭”。《论语》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即是此地。观川亭东侧崖下有“坤灵洞”,因孔子在此降生,故称“夫子洞”。
观川亭位于大成门前的第一进院落,在此院落的东南角。亭始建于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今存清代建筑。观川亭东临沂水,下临悬崖,相传为孔子观川、感叹时光奔驰不返的地方。取《论语·子罕》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语命名为观川亭,毛泽东主席曾引用此句。今亭为方形,木架无斗拱,单檐灰歇山顶。
大成门为三间三门,单檐黄瓦硬山顶,无斗拱。始建于宋代,历经金、元、明、清数代修复,现存为清被建筑。
大成殿为尼山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殿始建于宋庆历三年(公元1403年),金、元、明、清多次重修,现存为清道光年间重修。殿五间,单檐黄瓦歇山顶,檐下有斗拱,前檐柱为石质,八角形,每面均为浅刻小幅云龙。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神龛及塑像为1989年复制,原像等在“文革”初期被毁。殿前有元代石幢,记载了当时的修庙、祀庙的历史情况。
启圣王殿是奉祀孔子之父叔梁纥的场所,因叔梁纥于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被加赠为“启圣王”而得名。此殿始于唐(原年代不祥),原为叔梁纥庙,也叫尼丘山祠,五代扩建时改为专祀叔梁纥。后经历代重修,现存为清初建筑,殿五间,前出廊,无斗拱,单檐绿瓦歇山顶。殿前面有三门,名为启圣门。
启圣王寝殿是奉祀孔子母亲颜征在的场所,建筑年代,形制同启圣王殿相同,单檐绿瓦歇山顶。
毓圣侯祠在西路的东南角,三间,前出廊,无斗拱,单檐灰瓦悬山顶。宋仁宗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封尼山神为毓圣侯(因孔子生于此,得到尼山神的保佑),建祠祭祀,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修庙时重建。
尼山孔庙之后便是书院。书院是儒家学者主讲的地方,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书院主持人称为洞主、山长、堂长、院长、教授等职名,各个朝代不同。尼山书院设学长管理,为正八品,书院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为一地方的教育中心,为著名学者研讨学问的胜地。在尼山孔庙后设书院,因孔子是历代尊崇的文化圣人,以示在此设书院最有意义。
尼山书院正房三间,前出廊,无斗拱,灰瓦悬山顶;东西各有厢房三间,东厢之南有茶房两间,均为灰瓦硬山顶;大门一间,灰瓦歇山顶。门前东侧有元代刻制的尼山书院石碑。尼山书院始建于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原址在庙的西侧。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移于今处,后经多次重修,今存为明代建筑。明朝孔子六十孙孔承庆(早卒,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追赠衍圣公)曾有诗曰:“盘石垂萝何处家,山深茅屋隔烟霞。幽人读罢无余事,纱帽笼头自煮茶”。似此幽雅清静的仙境,真是读书讲学难得的好地方。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尼山孔庙和书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22.济宁东大寺
济宁东大寺,伊斯兰教清真寺,坐落在山东省济宁市小闸口上河西街。因寺门临古大运河西岸,故俗称“顺河东大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以后经明、清各朝及当代数次修缮,使建筑面积达到4134平方米.因前门正临老运河,俗称“顺河东大寺”,门前匾“古礼拜寺”有著名书法家陈金言题写,并因处全市9座清真寺之东,故简称东大寺。
东大寺为标准的龙首式建筑群,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大门、邦克亭、大殿、望月楼等四部分,中轴线两侧是南北讲堂、水房,碑廊等。大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面宽28米,进深40余米,最高点约30米,其建筑面积达1057平方米。整座大殿有卷棚、前殿和后窑殿三部分,以勾连搭形式组成。殿内以40根朱红的通天木柱和12根石柱做支撑,后窑殿为3层楼阁,上部为六角攒尖式窑顶。窑顶峰折陡峭,起伏错落,檐下斗拱罗列,翼角飞翘,覆黄绿色琉璃瓦,顶嵌青铜质鎏金宝瓶,流光溢彩;殿后是“望月楼”,砖木结构,以精巧玲珑著称。
邦克楼是斋月期间专为宣读《古兰经》及召唤穆斯林礼拜之用。
阿语称“麦思直代”,是寺院的主体建筑,由卷棚、正殿、后殿(亦称后窑殿)组成。卷棚居前,面阔5间,进深2间,前有平列檐柱,三面敞开,勾连搭于正殿前檐。正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前置木隔门12扇,棂花木隔,由金丝雕嵌成阿文图案,门上正中悬有乾隆御笔红涂金字匾额。内置24根朱红通天木柱,承托着42间广厦的上部结构,后檐连接着阔3间、深2间的三层后殿,殿正中设有象征性的“圣笼”,上部为六角攒尖式窑顶。窑顶峰折陡峭,起伏错落,檐下斗拱罗列,翼角飞翘,顶覆黄绿色琉璃瓦,脊饰16条滚龙,中御两颗巨大圆珠,垂脊饰云龙、走兽、鸱尾等。六角楼顶上高竖铜质鎏金宝瓶,流光溢彩,俊逸辉煌,外观似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之势。殿内装饰精致,油漆彩绘,朴素典雅。整洁宽敞的空间可容纳两千余众进行“礼拜”活动。
大殿后约6米的空间便是“望月楼”,是穆斯林“斋月”期间登高望月的地方。楼为双层,砖木结构,斗拱挑檐,顶覆绿色琉璃瓦,正脊垂脊装饰讲究,以龙凤、花卉尤精,整楼以精巧玲珑独具一格的风采久负盛名。楼北设有沐浴室,南侧原为教长居室,楼下紧接后门。后门亦为牌坊式建筑,上悬“古礼拜寺”匾额,两根石雕坊柱雕凿精湛,对舞的凤鸟有展翅欲飞之感,高浮雕的花卉图案可见匠心之良苦。与前大门的雕龙抱柱相映成趣,寓“龙翔凤翥”的祥瑞意境。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济宁东大寺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23.蒲松龄故宅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东约8华里,有一个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村落,就是这个偏僻不易被人发现的村落,却因一部《聊斋志异》饮誉海内外而名声大震,传递到五洲四海大江南北,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诞生地—蒲家庄。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恬静的院落。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荫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穿门北折是一正两厢的庭院。其中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为1954年修建。正房两侧的桧柏、石榴,以及厢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红等,均系后人所栽,院内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复后增添。故居正房为砖石、土坯结构的普通民房,木棂门窗,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的画像。
村里建有满井寺,飞檐螭首,画栋雕梁,轩敞疏朗,典雅大方。明代邑令陈时万《重游满井寺即事三首》曰:“细草垂柳一涧青,病身聊复憩幽亭。老禅行脚归无日,闲饵僧雏学诵经。寺门南对树峰斜,携酒重寻上界花。病骨瘦来终跌宕,犹能击鼓弄掺挝。敞襟露顶趁天风,叠膝临泉万虑空。坐对寒岩浑面壁,乱山折断夕阳红。”
1980年建蒲松龄纪念馆,对故居、柳泉、墓园进行了修葺、扩建,征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书画题咏展室,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增设了南大门,使故居的管理日趋完善。故居已成为一处初具规模的蒲学研究阵地和驰名中外的旅游点。
蒲松龄墓位于淄川区蒲家庄东南约500米处。墓地四周系砖石砌围墙,内松柏树10株古木阴翳,郁郁葱葱。墓院系蒲氏老林,内有古墓几十个,蒲松龄墓在墓园北侧,封土高约两米,墓穴呈头向西南,足向东北之势。
墓前立清雍正三年(1752年)同邑后学张元撰文的《柳泉蒲先生墓表》。1954年建立了一座四脚碑亭,1979年又在亭前建立沈雁冰撰写的《蒲松龄柳泉先生之墓》碑。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蒲松龄故居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24.法行寺塔
法行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风穴街道办事处,原名法华寺,北魏所建,后历代整修。史书载“宝志,齐梁高僧,世称宝公或志公。金城朱氏子,先在汝州,曾传法华经。名其寺曰:'法华寺’。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曾至法华寺与志公讲道……”。时光流转,岁月如梭,法华寺昔日盛景已面目全非。只留下法行寺塔和依稀可辨的遗痕了。2016年7月,被依法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其时有祖庭大少林寺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第46世、雪庭福裕禅师下传第32代沙门比丘释行成法师应邀驻锡该寺并担任恢复重兴第一代住持和尚。
河南汝州法行寺塔为长方形密檐式砖塔,外形略呈抛物线形。塔基高0.7米,呈方柱体,上为9层八角形涩檐,每层均有一半拱形小佛龛。
顶部于塔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座;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可达第二层;室顶用迭涩砖层砌,造型奇特。九层迭涩密檐颇具宋、金特点,似为宋、金时加筑,但塔身的壁面砖虽经多次抽换,外形仍保留有唐代风格。该塔敬有三皇姑。法行寺塔为长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30米;外形略呈抛物线形。
传说上古时期,汝州有蛟龙作祟,上天派三皇姑下界捉蛟,用铁链把蛟龙锁了起来,并挖一深井,囚于其中,井口上压一巨石,锁链系于石上,在上边建宝塔一座镇压,使其永远不得出世,此塔就是法行寺塔。法行寺也因有此塔而俗称塔寺庙,寺前街道也取名叫塔寺街。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法行寺塔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25.三苏祠和墓
三苏祠和墓位于河南省郏县城西北27公里小峨眉山坳内。北宋著名散文家、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1037-1101)卒于常州,次年葬此。苏辙(1039-1112)卒于许昌,亦葬此。祠、墓院内外现存祭文、诗词碑刻49通。
三苏祠总建筑面积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采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西门等。正殿、启贤堂、瑞莲亭为清康熙年间所建,近现代所建和修葺都以清代康熙四年的建筑为模式,使之成为一组典型的完整的四川清代古建筑群。正殿有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东侧由池水将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园林。亭小水阔,树密楼奇。西侧一泓池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向北望,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自由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致。
三苏坟背依嵩岳余脉莲花山,面对汝水旷川,黄帝钧天台在其前,左右两小岭逶迤而下,宛若峨眉,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坟院四周有墙垣,南垣正中开门,古朴典雅,门两边所蹲石狮森严威风。陵门内矗立一座高约两丈、宽丈余的石坊。左右坊柱上镌刻着苏轼狱中示子由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三苏祠和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26.阎庄圣寿寺塔
圣寿寺位于今睢县西南45里的后台乡阎庄,该寺院始建于盛唐时期,为中原名刹之一。昔日的圣寿寺建筑占地面积约六十余亩:前有正门,后有大殿,中心建有高耸入云的寺塔,寺内配有和尚院、魁星阁等诸多建筑。寺前有一棵千年古槐,身已朽空,可容纳几人共座,其势遒劲,态势奇绝。由于圣寿寺坐落在黄河下游,千百年来,历经了多次自然环境的侵袭和人为损坏,目前,仅存一塔,世人将此称之为圣寿寺塔。
圣寿寺塔高22米,底座周长28.4米,为六角形9层密檐式砖塔。檐下用叠涩砖砌,第一层高约3米,檐下有向南半圆形拱券门。一至六层外壁嵌砖雕佛像,造像各异。塔内为六角形塔心室,室壁亦用佛像砖砌,顶部饰彩绘图案。
塔的各层,均叠涩出檐,托出一平台,惟底层有瓦脊。各层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铁环,原置有风铎(大铃)。塔心和外层之间形成八角形环廊,犹如大塔中包着一层小塔。回廊两侧设有25个壁龛,龛内有壁画或泥塑像,回廊顶端有雕花砖天花板,并加彩绘,刻制精美细腻。在塔座基主壁龛内,以及各层回廊的砖壁上,嵌有许多碑刻和名人题咏,对研究宋代历史及古代建筑有重要价值。沿各层砖质梯阶顺级而上,可达塔顶。凌塔顶远眺,平原纵横阡陌,太行峰峦蜿蜒起伏,城市村落,河流道路,历历在目。笔者曾数度登临,每每生发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切实感受。睢县千年古塔——圣寿寺塔从始建至今,已有整整一千年的历史。在长达千年的风雨剥蚀中,此塔经历了十几次地震,但古塔仍巍然耸立。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圣寿寺塔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27.乾明寺塔
乾明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四年也就是公元604年,塔下原有乾明寺院一座,史书上说:“鄢陵古邑,跨岗为城,西北隅据岗为寺,地当乾位,寺因此为名”。当时的乾明寺“砖塔高一十八层,南北各望二十里外。”寺内殿宇辉煌,香水缭绕,人头攒动,诵声如潮,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乾明寺塔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28.泗洲寺塔
泗洲寺塔位于唐河县新春路北段,是河南省现存最高、体量最大的古塔之一,有“泗洲寺塔离天一丈八”之称,亦称泗水塔,菩提寺塔,为原菩提寺旧名泗洲院的重要建筑,泗洲寺塔为八角十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年),位于原菩提寺院内,现寺已不存。
泗洲寺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外形系八棱锥形,共11级,高49.75米。第一级直径7.6米,塔基边长5.86米。塔内有砖砌心柱,柱周围筑螺旋台阶可登塔顶;第二级塔外壁嵌有59尊释迦牟尼佛像;第四级塔外壁嵌有6尊佛像,佛像高21厘米,端坐于莲花须弥座上。塔身翼角为雕制龙首80条,悬于塔身外33厘米,龙首口内衔铁环,环下系风铎,风起钟响,梵音清幽。塔顶为八条攒尖式,覆绿琉璃瓦饰、覆莲及覆钵宝瓶组成。泗洲寺塔顶端有时会冒出“白烟”(系集聚的蠓虫),名为“古塔凌烟”,清代被评为唐河八大景之一。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泗洲寺塔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29.尉氏兴国寺塔
尉氏兴国寺塔位于河南省尉氏县城建设路和人民路的交叉口东南广场上,耸立着一座古塔。中州大地本是大宋朝的腹心地带,遗下众多古迹。这里原是县城东面的太平兴国寺所在,历经岁月更替,寺已不在,维余古塔独自笑傲西风。塔为六角八层楼阁式样,不同于一般的奇数层数,算是特别之处。但无人能够说清,这偶数是与生俱来,还是中途遭遇变故。
从塔身的样貌,是典型的宋制。据志书记载,这塔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即公元976-984年之间。塔通高30米,基底直径7.06米。塔身呈六棱锥状,内外壁嵌砖雕佛像,约250余尊。原太平兴国寺内。现寺已毁而塔尚存。六角八层楼阁式塔,通高30米,基底直径7.06米。塔身呈六棱锥状,内外壁嵌砖雕佛像,约250余尊,砖雕佛龛皆呈方形,中间有圆龛,龛内浮雕袒胸佛像和观音像,有坐有立,线条流畅。
塔刹为六角形伞状攒尖,上置宝瓶。外形酷似开封铁塔,故当为宋塔风格。位于河南省尉氏县城建设路和人民路的交叉口东南广场上,耸立着一座古塔。中州大地本是大宋朝的腹心地带,遗下众多古迹。这里原是县城东面的太平兴国寺所在,历经岁月更替,寺已不在,维余古塔独自笑傲西风。
塔为六角八层楼阁式样,不同于一般的奇数层数,算是特别之处。但无人能够说清,这偶数是与生俱来,还是中途遭遇变故。从塔身的样貌,是典型的宋制。据志书记载,这塔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即公元976-984年之间。塔通高30米,基底直径7.06米。塔身呈六棱锥状,内外壁嵌砖雕佛像,约250余尊。原太平兴国寺内。现寺已毁而塔尚存。六角八层楼阁式塔,通高30米,基底直径7.06米。塔身呈六棱锥状,内外壁嵌砖雕佛像,约250余尊,砖雕佛龛皆呈方形,中间有圆龛,龛内浮雕袒胸佛像和观音像,有坐有立,线条流畅。塔刹为六角形伞状攒尖,上置宝瓶。外形酷似开封铁塔,故当为宋塔风格。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尉氏兴国寺塔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30.两程故里
两程故里位于河南洛阳嵩县田湖镇程村,距洛阳70公里左右,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著述、讲学的地方。两程故里石坊位于程村东1公里处,是明英宗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敕建,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
两程祠位于路边,门口有两座石狮守候。两程祠大门由正门和两个侧门组成,正门即“棂星门”。吴建设介绍,古时传说天上的文星即棂星,大门坊额上刻写此名,足以体现后人对两位旷世大儒的尊重。两个侧门旁边的墙壁上,分别书“道接子舆”“学贯濂溪”字样。
两程祠为三进院落,分别为棂星门、诚敬门、道学堂。道学堂是祭祀两程的正殿,入门便看到两程的塑像和牌位,上挂宋理宗敕封的“理学亢宗”匾额及康熙钦赐的“学达性天”匾额,光绪皇帝赐匾“伊洛渊源”、慈禧太后赐匾“希踪颜孟”也悬挂于道学堂。两程祠坐北面南,整体布局以中轴为线,结构严谨对称,祠内石碑林立,古柏参天。
两程塑像中,哥哥程颢黑发黑须,弟弟程颐白发白须。传说程颢“生而知之”,不费吹灰之力就满腹经纶,而程颐是“学而知之”,刻苦读书,学白了头发,故才有了渊博的学识。其实,程颢虽然是哥哥,但死时才54岁,故黑发黑须;弟弟程颐死时75岁,当然白发白须。如此传说无非是告诉后人,不论具有什么样的天资,只要刻苦努力,终能获得大学问成就大事业。
2006年05月25日,两程故里作为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