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四)

我在故宫见过马远零星的几幅水图卷,好似有黄河逆流等,名字记不清楚了,可卷中的飘渺水气记忆犹新,恍若实境,让人很容易想到“马一角”的意象,何为“马一角”?就是说马远画画留有大面积的空白,雕琢专攻画面一角,喜作边角小景,从构图布局到画面象征意味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艺术史上站的住脚,史称马远为南宋四大家之一,是很有代表性的画家。

其实我并不喜欢艺术史上所做的“马一角”的概括,那是幼稚的认知把戏,据我所知,马远还有很多代表作是全景繁茂式的,通篇贯气,画面很有层次节奏之感。欣赏古画一定是瞧气息,气息背后是传承。马远的曾祖马贲善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祖父马兴祖,画院待诏,精于鉴别文物,工花鸟,亦擅画人物,伯父马公显,父亲马世荣,兄马逵,子马麟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上无一不工,整个家族有好多人都是很有地位的画家。马远对儿子马麟更是倍加爱护,常常在自己的画中落款题名马麟的名字,马远的画娴熟,马麟的画清新,父亲画《华灯待宴图》,儿子画《秉烛夜游图》,在宋代简约别致的画风里,要画夜晚其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夜晚很不好表现,中国画其夜晚的意境一方面考验画家的功底,一方面考验观者的审美通感的能力。

我初看这两幅画,根本联想不到夜晚,幸亏有诗句可以解读。《华灯待宴图》中有诗题:朝回中使传宣命,父子同班侍宴荣,酒捧倪觞祈景福,乐闻汉殿动驩声,宝瓶梅蕊千枝绽,玉栅华灯万盏明,人道催诗须待雨,片云阁雨果诗成”,而《秉烛夜游图》是在画“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的诗意,诗意联想画面,《华灯待宴图》是密林深色烘托着宫殿的亮堂,密林的孤寂与宫殿内的繁闹成了一种凸显夜色的艺术对比,而《秉烛夜游图》是烛光引着人来欣赏鹅黄月光下,朦胧醉卧的海棠花,建筑物的实与天际的虚照应着这良辰美景。古人画夜晚不是画那个夜色,而是画那个意境,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在欣赏艺术上要有通感效应,要从古画里的诗书画印来理解艺术,要联系各种艺术和生活意识来领悟艺术,又是关于一对父子的故事。后蜀时期,翰林学士徐光溥对绘画艺术甚是欣赏,听闻顶顶有名的黄荃、黄居寀父子奉诏,将一同绘制《秋山图》,他很是兴奋,亲临其作画现场,情不自禁将这首《题黄居寀秋山图》一挥而就:

天与黄筌艺奇绝,笔精回感重瞳悦。

运思潜通造化工,挥毫定得神仙诀。

秋来奉诏写秋山,写在轻绡数幅间。

高低向背无遗势,重峦叠嶂何孱颜……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是一通感佳事,更是父子艺术传承的幸事。在国画艺术中特别注重通感一事,就很容易留白而让人想象,发挥意念。留白是简约的极致浓缩,庄子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发生通感,把人的交集与味觉及触觉勾连了起来,一个“淡”字解决了所有问题,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空翠不能湿人衣,可人要会通感,应该是山色空明,苍松翠柏,苍翠欲滴而使人感觉雨意朦胧,诗意清新,其中空又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经常谈到国画里的留白,我突然联想到了《道德经》中的句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抟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比较重视物件“无”、“空”的那一部分,说车有辐和毂等部件,可车子能载人却是因为轮毂中空的地方可以转动,包括碗、茶盅,以及人住的房子等,其有用是因为中间是空的,故可装盛东西,方便于人。老子或许太忽略了“空”外面的“实”,“无”外面的“有”了,房子没有四壁的“有”哪来的“空”,哪来的能住人的功用。我们看古画也是同样的道理,马远,马麟在边角之处作画十分精彩,劲利阔略,皴法硬朗,精工楼阁,情意衬染,“马一角”这一角太有存在感了,才能导致观者对留白的联觉通感。

(0)

相关推荐

  • 1000 年前的艺术生,苦不苦?

    2020136 有何差别 晚年的马远,完成了一幅极为巧妙的画作,名为<华灯侍宴图>. 初看,图中并无欢腾宴饮景象,相反,空山暮景.安然静谧倒是多了几分.依此读来,其整体意蕴,似与画题不符. ...

  • 马麟 · 郊原

    马麟是谁,马麟是马远的儿子,马逵的侄子,马世荣的孙子. 呦呵,来头不小.若是放到现在,不光是拼爹的,拼爷爷也没人拼得过这小子. 皆知马远作画取构图一角,空灵简淡,而笔法刚硬精微,长于造境,大而不空,反 ...

  • 国画的魅力【12】——宋-扇面书画的微观审美世界 【上】(附百幅高清宋代扇面书面)

    一.宋代扇面书画的发展溯源 扇面书画之所以特别受人重视,是因为它将扇子的实用功能与书画的观赏功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提高了扇子的品位,又使日常的生活物品有了情趣和文化内涵.进入宋代后,书画艺术出现了繁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四)

    我有幸见着过德加的一幅巴掌大小的油画,画的是一个年轻女子的侧面肖像,调子沉着,温润耐看:笔法通透,形色合一,作品元气十足,扑面而来的油画味叫人流连忘返.我见着此画之时就很是感慨,因为我先前见到这幅画都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二)

    法国的文学家罗曼·罗兰曾在自己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托夫>中,借主人公的嘴说到: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五)

    19世纪法国作家左拉,以画家塞尚为原型,写了一个终身落魄的画家,小说叫<杰作>,极具讽刺性,使得两位大师朋友左拉与塞尚终成陌路.20世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为米开朗基罗立传,天真地想用天才式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八)

    当下的学校过于依赖所谓的文化建设,听信"要墙壁说话"的教育论断,于是越来越堆砌繁琐,满校园的绚烂装饰,着实失了中国文化艺术本该有的留白与想象.其实所有的文化艺术问题,教育问题,都出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九)

    前些日子,微信上有篇关于日本一个女员工清洗打扫出最干净机场,从而呼唤工匠精神的帖子特别火,我们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还拿别人做榜样,我深感,其实真不如好好地看上一幅中国传统经典的工笔画,线条安妥,着色素 ...

  • 远晴聊教育(二十四)

    教师应有水的品性,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学生活动,自觉探求前进的方向并引导学生前行,以己之清洁,洗涤学生的心灵,成云.变雨.化雾.凝冰,仍不失师之本性. 不是因为有了未来的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能使学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二)

    相传秦始皇有七匹名马:追风.白兔.蹑景.追电.飞翩.铜爵.晨凫,让人浮想联翩,很有画面感,中国文化的烂熟就体现在这些地方,说一个动物说的那么细腻具体,说的那么自在讲究,而马从生理上细分下去,就有:母马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五)

    在1672年,明末来华的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在自己的著作<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及宗教概述>中提到:"中国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优秀的,欧洲到处都是问题.就连便溺,也有优劣.中国人的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六)

    敏感一点,在艺术史上就会有很多自发式问题.比如,那么有自我意识的梵高为何那么地崇拜米勒?米勒着实画的很好,可无论风格还是内容我觉得还不够梵高临摹重复他那么多的作品.梵高在其短暂的艺术生命过程中当着重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