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四)
我在故宫见过马远零星的几幅水图卷,好似有黄河逆流等,名字记不清楚了,可卷中的飘渺水气记忆犹新,恍若实境,让人很容易想到“马一角”的意象,何为“马一角”?就是说马远画画留有大面积的空白,雕琢专攻画面一角,喜作边角小景,从构图布局到画面象征意味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艺术史上站的住脚,史称马远为南宋四大家之一,是很有代表性的画家。
其实我并不喜欢艺术史上所做的“马一角”的概括,那是幼稚的认知把戏,据我所知,马远还有很多代表作是全景繁茂式的,通篇贯气,画面很有层次节奏之感。欣赏古画一定是瞧气息,气息背后是传承。马远的曾祖马贲善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祖父马兴祖,画院待诏,精于鉴别文物,工花鸟,亦擅画人物,伯父马公显,父亲马世荣,兄马逵,子马麟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上无一不工,整个家族有好多人都是很有地位的画家。马远对儿子马麟更是倍加爱护,常常在自己的画中落款题名马麟的名字,马远的画娴熟,马麟的画清新,父亲画《华灯待宴图》,儿子画《秉烛夜游图》,在宋代简约别致的画风里,要画夜晚其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夜晚很不好表现,中国画其夜晚的意境一方面考验画家的功底,一方面考验观者的审美通感的能力。
我初看这两幅画,根本联想不到夜晚,幸亏有诗句可以解读。《华灯待宴图》中有诗题:朝回中使传宣命,父子同班侍宴荣,酒捧倪觞祈景福,乐闻汉殿动驩声,宝瓶梅蕊千枝绽,玉栅华灯万盏明,人道催诗须待雨,片云阁雨果诗成”,而《秉烛夜游图》是在画“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的诗意,诗意联想画面,《华灯待宴图》是密林深色烘托着宫殿的亮堂,密林的孤寂与宫殿内的繁闹成了一种凸显夜色的艺术对比,而《秉烛夜游图》是烛光引着人来欣赏鹅黄月光下,朦胧醉卧的海棠花,建筑物的实与天际的虚照应着这良辰美景。古人画夜晚不是画那个夜色,而是画那个意境,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在欣赏艺术上要有通感效应,要从古画里的诗书画印来理解艺术,要联系各种艺术和生活意识来领悟艺术,又是关于一对父子的故事。后蜀时期,翰林学士徐光溥对绘画艺术甚是欣赏,听闻顶顶有名的黄荃、黄居寀父子奉诏,将一同绘制《秋山图》,他很是兴奋,亲临其作画现场,情不自禁将这首《题黄居寀秋山图》一挥而就:
天与黄筌艺奇绝,笔精回感重瞳悦。
运思潜通造化工,挥毫定得神仙诀。
秋来奉诏写秋山,写在轻绡数幅间。
高低向背无遗势,重峦叠嶂何孱颜……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是一通感佳事,更是父子艺术传承的幸事。在国画艺术中特别注重通感一事,就很容易留白而让人想象,发挥意念。留白是简约的极致浓缩,庄子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发生通感,把人的交集与味觉及触觉勾连了起来,一个“淡”字解决了所有问题,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空翠不能湿人衣,可人要会通感,应该是山色空明,苍松翠柏,苍翠欲滴而使人感觉雨意朦胧,诗意清新,其中空又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经常谈到国画里的留白,我突然联想到了《道德经》中的句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抟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比较重视物件“无”、“空”的那一部分,说车有辐和毂等部件,可车子能载人却是因为轮毂中空的地方可以转动,包括碗、茶盅,以及人住的房子等,其有用是因为中间是空的,故可装盛东西,方便于人。老子或许太忽略了“空”外面的“实”,“无”外面的“有”了,房子没有四壁的“有”哪来的“空”,哪来的能住人的功用。我们看古画也是同样的道理,马远,马麟在边角之处作画十分精彩,劲利阔略,皴法硬朗,精工楼阁,情意衬染,“马一角”这一角太有存在感了,才能导致观者对留白的联觉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