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行

我在一个没有完成的文档上写着:“灰色世界,荒芜人烟。荒废的氛围,使得生命倒成了一种多余。荒凉中透着一种寂寥之美,城市似乎不再需要人类的支撑,自有独特的存在方式,生命与城市可以脱离。其实,要营造一个没有生命的空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没有生命迹象的空间里,要有对生命本质的体认,才能延伸出荒唐的气质与颓废的美感。美感与气质都与人生命的本能有关,在人的生命意识里就期待着荒唐与颓废,一切的循规蹈矩都在压抑着人的本能。俯瞰整个颓废的镜头,冰冷残破的高楼大厦似乎应照着先前的繁华,可繁华过后呢?什么都烟消云散。无人的街道是被冷冻的脉搏,城市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切都死气沉沉,颓废不堪。这是美剧《行尸走肉》最常见的场景镜头……”。这个没有写完的文档,着实有些做作,我努力想把一种颓废写的有些美学的价值,什么事情一努力,就显得不自然了。文字后面还跟着“民主——世界混乱了,到底应该听谁的”“所谓的人性,不过就是为了活着”“丧尸其实就是丧失,我们身上有太多不必要的东西了,比方说嫉妒、虚荣、怨恨”这些零碎的文字,文字勾搭着我的记忆,好像又回到了那颓废混乱,充满丧尸的世界。

我跟着美剧《行尸走肉》到了第五季,终于有些看不动了,这也是文档没有完成的原因之一,觉得人活着太累,活的太提心吊胆,活的太阴谋诡计了,漫长的美剧侵蚀着生活,其哪里是行尸走肉,分明是人性深刻地剖析,剖析的太彻底了,身心疲惫,懒得去回顾思考了。可当我见着亚洲第一丧尸片《釜山行》之时,心中最初见到《行尸走肉》的那种感觉又被激发了,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通宵达旦玩游戏生化危机的那个激动的状态,又有动笔把文档写下去的冲动了,或许每个人心中对世界失去秩序及毁灭抱有一种幻想,每当对世界失望的时候,就要看看丧尸片。因为当人类大面积地变成丧尸的时候,世界失去秩序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思考我们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在丧尸前仆后继的咬人吃人的视觉刺激下,我们才能真正体认生命的价值。

我一直在思考创新的问题,我觉得人应该去思考些新的东西。面对创新的问题,我更愿意说创意,创意可以说是火花是情趣,而创新是模式上的创立与颠覆,那是个非常难的过程。电影无疑是当下最受关注最时髦地艺术形式,可表先进文化一说,而时髦及先进的代价一定是不断地挑战人的视觉经验,不断地颠覆人的视觉思维,其电影的人文及科技因素不需要多说,一部电影拍下来,什么东西都能囊括,都能诠释,所以创新尤为重要。而丧尸片算得是一个片种,里头有一系列的影片来做支撑延伸。据说美国1968年就想出了《活死人之夜》的丧尸片,来区别1932年拍出来的《苍白僵尸》的僵尸片,而后就有了《生人勿近》、《僵尸肖恩》、《丧尸出笼》、《我是传奇》、《生化危机》、《世界僵尸大战》等系列丧尸片,更不用说史诗般的美剧《行尸走肉》,而我思考的是,为什么中国电影拍不出丧尸片来,为什么到了现在,还要被韩国的影视影像压一头,无论是韩剧,还是《釜山行》,包括之前韩国就有的丧失片《人类灭亡报告书》,动画片《首尔站》。中国电影,特别是大陆电影很难形成气候,不要说影响别人了,即使是影响自己人的效果也不过如此。或许中国也有丧尸片,可大众对《z108弃城》、《尸城》、《丧尸屠城》这些名字都太陌生了,其或者下流浅薄,或者胡乱编剧,没有任何的影响力可言,更谈不上创新。

有人会说,中国之所以拍不出丧尸片来,是因为电影的审查制度,可这些审查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审查,他们到底在审查着些什么,他们审查的心态到底是如何来的——没有人深究过——不是要和世界接轨吗,不是要国际化吗,人家拍出的先进文化的片子席卷亚洲,席卷全球,赚我们的钱,而我们只能自顾自怜,毫无创意,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和我们的教育有关,教育落后其实是人的思维落后,人的状态落后。

丧尸片是把人都推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人性的懦弱、恐惧、勇敢、承担都很容易表现的淋漓精致,这是一个片种能成立的基本要素。设立电影情境后,尽管是丧尸片,但始终在关注人,不管描写多么恐怖的镜头,发生多么不可思议的故事,都没有忘记人的反应及感觉。我对《釜山行》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没有主角光环,因为最卖力最挣扎的主角,到最后是死了的,这种感觉很好,有种思维颠覆的意思在,我们一般人的想法是主角死了,就没有戏了,可在《釜山行》中主角死了,更给人想象故事的空间——居然连主角都死了,其女儿和一个孕妇该怎么活下去呢?主角死得其所,当男主角知道自己要变成丧尸了,就把女儿和孕妇关在了火车头里,自己从车上跳了下去,夕阳灿烂,主角的影子化成了一道弧线,栽了下去,一切都静止了。一般的教育思维一定是正能量的,要维护主角的,看不得分离的,然而人分离了才会成长,死去了才能震撼,所谓的正能量是要靠处理负能量来彰显的,面对丧尸还能活下去,还能有勇气去奉献,去牺牲,那才是真正的成长与能量。

当然,影片主角的设置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主角有可能是活到最后的女孩,因为她最先对丧尸这一回事敏感起来,故事是由她的这种敏感状态而进入高潮的,很多事情从孩子入手,就比较容易让人信服,亚洲人的叙事之所以给人亲近感,就还是有种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意味在。这趟去釜山的车上,最后活下来的就是这个女孩与一个孕妇。试着想一想,一个女孩与一个孕妇怎么可能逃脱凶猛丧尸的围剿呢,可在《釜山行》这种电影情境中,这般情况真的能成立,能让人确信。最后,军队担忧丧尸,准备射杀在黑暗的隧道里走动的女孩和孕妇,不知女孩是否压抑的太久,突然唱起了儿歌,凄凉的儿歌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穿透力,那就是我想活下去,同时也给军队传递了自己不是丧尸的信息,被军队所营救。我们的教育真的需要孩子的视角,要回归孩子看待事情的方式,教育才能敏感起来才能有一种穿透力。

再来看活下来的这个孕妇,由于怀孕没少责怪丈夫的孕妇,也是挺着肚子一路辛苦走来。他是列车上第一个想去帮助丧尸的乘客,他们心怀善良,且丈夫很有些实力,其丈夫就是那个很有道义的大叔,拳头很结实,能和丧尸搏斗,最后的死亡也是因为要保全朋友,保全自己有身孕的妻子,独立撑着车厢门,延长着丧尸冲进车厢的时间,让朋友们逃离险境。他作为男二号,必须要死,他的死能换来观者对人性的基本尊重。有一种人平常看上去很是散漫,但越是情况危急,越能挺身而出,越能保护自己的亲人,好的电影一定不是干巴巴地说道理,一定是情境教育,教育求的就是人到了各种情境中的真实反应。电影中的很多人等到丧尸来临,才知道家庭很重要,往往也只有家庭才让人最想保护。爸爸保护女儿,丈夫保护妻子,妹妹保护姐姐,这不是宣扬自私,不是哄抬奉献,不过是人性最常识的一面。说到电影里妹妹保护姐姐这一幕,真的十分动人,当人在丧尸面前神经高度紧张之下,也就会有人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我该怎么保护自己的亲人。

上了年纪的妹妹看着自私的人,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不顾主角他们的安危,反而,在丧尸逼近之时锁上车厢的门,等到大叔死了,其姐姐变成了丧尸,又开始轰赶主角这一行人,人临近崩溃,她在极端的情况下见着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所以等大家没有注意的时候,生怕主角他们感染自己,而把另一端的门给堵死之际,上了年纪的妹妹,隔着趴满丧尸的车门,看见了变成丧尸的姐姐,眼神发呆,却依然那么善良和谐,妹妹疯狂着,居然打开了有丧尸的这一端的车门而让安全的车厢满是血腥,她用这种极端的方法,又和姐姐在一起了,虽然疯狂,却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的,且符合情理的行为。妹妹在打开丧尸车门之前,嘴里一直念着:人为什么要活的那么辛苦。其电影效果很是震撼,当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要问一问——我们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觉得里面有一种教育的意义。

《釜山行》首先要抹黑釜山,要抹黑韩国的城市,丧尸横行,人们惊慌失措,自己黑自己不容易,可外国人没有我们这边的心理负担,他们越是抹黑自己,越能知道自己的弱点,越能放得开而进步着。《釜山行》里的人都是在救与被救之间,找回自己的价值,我觉得一座城市,一个社会大至一个国家都需要被救赎。最后,大家发现情况最糟糕的其实不是丧尸的恐怖,而是人性的恐怖,是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恐怖。当男主角几次被大叔相救,直至大叔为了救人而牺牲,他才从离婚,从忽视女儿成长中醒了过来,他知道了生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人情感的维系。当经历了这么多,那个车里的疯子,一直在逃避害怕丧尸的疯子,也会为了救女孩和孕妇,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他不再可怜巴巴地乞求别人来救他了,而是给了别人活下去的勇气与机会,这一次轮到他来牺牲,他来救人了。即使是那个坏人,那个挑拨离间的人,那个只顾自己,而把同伴推向丧尸的人,到了最后,自己成为了丧尸,而在意识里还保有对家庭对亲情的最后执着,坏人的嘴里嘀咕着:妈妈在哪,我想回家。我们会发现在《釜山行》这种情境状态下,不会有什么坏人了,到最后只有可怜的人。

我们的教育之所以很难有新意,一方面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求四平八稳,面面俱到,都是为了各种关系利益的平衡,而不是真的想做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跟经济、科技相比太滞后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应该是一种互动的平衡关系,现在的教育是孤立无援的,没有弹性与张力,很难长出真的果实,培养出真的人才,那就更别提影响政治与经济了,更不可能拍出《釜山行》,而让世界重新感受中国的文化意识。晚上睡觉,我一直忘不了《釜山行》的一个镜头,那就是主角们要逃离危险之地,准备乘着火车头出发,可后面的丧尸前仆后继地涌了过来,用嘴咬着火车头尾部的铁栏杆,就这样,火车头拖着成群的丧尸,在阳光下形成了一种壮丽,形成了一种极大的视觉冲击。这般情景是否也象征隐喻着当下人的盲目与唯利是图呢,为了一些在生命里根本不重要的东西而不顾一切。我们一生下来,似乎就上了车,上了车就没法下车了,车的终点大家都清楚。我不知道,如果《釜山行》真的是这个结局,我还会不会上车?我们到底要去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