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人为什么活着?

结果,我收到的最多的问题比千年虫都老,叫:“人为什么活着?”或者“人为什么存在?”或者“我的生活为了什么?”等等,总之,就是“人为什么活着?”说实话,这个问题,千百年来,哲学家们穷尽毕生经历都没有一个最准确的答案,换做我,我哪知道啊?

当时王小波和李银河恋爱时,李银河来信问王小波:“人为什么活着?”王小波说:“我哪知道啊?”但还是要回答李银河,免得被恋人说是个白痴。所以王小波说自己以前认为活着是为了别人,但现在他说:“活着就是我们自己啊。”但这是两人之间恋爱时的情书来往,所以为什么活着最终王小波指向的是:因为“我爱你呢!爱你!”

因此,我是看了王小波这封信后,我一贯的回复都是:“因为爱。”有些朋友还要问我什么爱,我说:“关怀。”

但一切冠冕堂皇的话都不如你去看一看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给的视觉冲击大,电影中福贵说:“回去一定要好好活。”结尾所有他的亲人都死去,只剩年老的他和老黄牛。原著小说告诉了你一个更抽象的答案:“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这个观点其实和王小波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更抽象一点,萨特说:“活着是为了选择。”

加缪说:“活着是为了反抗。”

还有,“活着是为了记录,因为记录本身就是反抗。”

所以,你发现没,这些答案的主语是“我”,就是我们自己,即自我。这个社会只要是人提出的问题,无论怎么寻找答案,到最后都会绕到自己的身上。即一排外的原因归根到底指向的是我们自己。就是“我的生活”、“我的选择”、“我的反抗”、“我的记录”。因此,你要问我自己现在最倾心的一个答案,我同意作者加缪的:“活着是为了反抗。”

几乎所有人都会被加缪的一部哲学著作《西西弗斯的神话》的开头震撼,他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西西弗斯的神话》张清,刘凌飞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第一页)。

等到第50页,加缪说:“……那么我必须说,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

第52页,加缪说:“所以我从荒谬中推导出三个结果:我的反抗,我的自由,以及我的激情。我只通过保持清醒便将一种死亡的诱惑转化为一种生活准则——我拒绝自杀。”

第53页,加缪说:“以上只是对一种思考方式的定义,而重点是去生活。”

引用加缪对于“自杀”的哲学思考恰恰是说明,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与生命是有着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活着为什么”,如果这个问题面对生活种种打击后就很容易问自己另一个问题:“我是否要自杀?”很显然加缪问过并且对这个问题很痴迷。在第一页的提出,到第50页做出回答:不,我拒绝自杀,我要活着,我要反抗,我要去生活。其间50多页的论述全是作者加缪在给自己拼命寻找心理安慰的依据。加缪的证据或许太过抽象,那么我们激励自己的依据在哪里呢?

或许,我曾在大二时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视频可以试图找到些许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些许力量,我认为只要找到些许力量,总比无力地走向死亡要强的多。这个视频叫《天堂的忏悔》,相信可能很多人看过:

看完后,我想你一定受到了某些触动,至少你没有之前那么迷茫了。

然后,我继续去说我们在活着与死亡之间隔着些什么,下面我引用一首诗歌来解释:

关于活着

作者:戒烟如jie你

人活到为别人装笑脸够累的
  但别人装笑脸和你交往让你更痛苦

  我们有太多的理由不活
  但灾难让你知道活下去才有多好

  我们有太多的理由为别人而活
  有时候却找不到理由为自己而活

  我们有很多理由说别人的不是
  但是没有想到理由都是自己一手制造

  有的人追求的东西很多很多
  到头来一无所有

  有的人能看见远方的珠宝
  而失去了身边最真的感情

  有的人不顾一切想为自己留下点东西
  到最后留下了笑柄

  有的人想改变些东西
  结果发现太幼稚自己被改造了

  因此
  我告诉你
  活着不要太累

这首诗歌是我在网上偶然看到的,觉得很有味道。结尾最终的落脚点是诗人告诉你“活着不要太累”。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太累呢?”正是作者说的第一句:“人活到为别人装笑脸够累的
但别人装笑脸和你交往让你更痛苦。”我说我同意作者加缪对于“活着就是为了反抗”的定义,但有些时候,我们的“反抗”面对社会的既定规则会变得“举步维艰”,接下来的视频会告诉你为什么到最后我们的反抗被淡化了?

这个视频的播讲听着那么的熟悉,他叫叶清,是97版《天龙八部》陈浩民饰演的段誉的配音。

视频结尾的:“毕竟,我们已经够累了。”你听到最后是不是感觉很心酸呢?所以,有些时候我们想反抗的事情会被既定规则抹平,所以就出现了那么高学历者最终选择自杀的惨剧。但就像余华《活着》中最后唯一活着的徐福贵,网络上有一个词叫“活久见”,对于富贵来说,真的是“活久见”了。当加缪终于说出“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这个“多”就是你的经历,就像那一个古老的隐喻:“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的这个阶段最容易心烦意乱,最容易走向自杀,不过是一个人成长的青年时期那四面八方袭来的迷茫而已。从“看山不是山”到“看山还是山”时,你的死亡也就不那么执着,也就淡然了。所谓的“天无非阴晴,人不过聚散,地只是高低。”一切的变化最终都扰乱不了你的内心了。

最后,再看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广告片吧:

想想这5个81岁的老人,在老年做这一件事是为了什么呢?这个理由就是:证明他们年轻过,证明他们曾经激情地活过。

所以,朋友们,你们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日出,无论是山上的还是海上的,总之我觉得看到日出的那一刻,你会莫名在那一刻顿悟到活着的意义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