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名曲《江河水》

  《江河水》,东北民间乐曲,最初版本为笙管演奏,后改编成双管独奏曲。该乐曲二胡版本的流传度较大。

  《江河水》是一首令人心碎,也让人心醉的乐曲。它从另一个侧面演绎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新婚刚过,丈夫就被抓去做劳役,一去几年不归。可怜的女子决定去千里寻夫,可在路上遇到回来的人,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她悲痛欲绝,来到数里相送,与丈夫分别的河边失声痛哭……知道故事的人相对少些,但并不影响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领会和感受。

  《江河水》乐曲的结尾,不是女主人公哭过之后精神得到片刻的解脱,是哭累了,是泪水哭干了。乐曲结束了,故事无法完结,给人们留下的是对她以后生活的担忧。

  乐曲历史

  《江河水》来自于“辽宁鼓乐”,系声乐曲牌名,原名《江儿水》,在昆曲、京剧中常用在庆功饮宴或发兵征战时歌唱。

  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将其改编为双管独奏曲,1962年在广州首届羊城花会上首演。

  黄海怀又将其移植为二胡曲,于1963年5月“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首届二胡独奏比赛”中演奏,是二胡演奏者的必修曲目之一。

  1964年被选作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第一场《东方的曙光》的配乐。

  二胡曲

  二胡曲由黄海怀改编,作品采用了单三部曲式结构,由引子和3个段落组成。

  引子是由主题旋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特征性音构成的散板部分,节奏较为自由,强弱对比非常强烈,富有戏剧性,后以无声的抽泣结束全曲。

  第1段:富有东北民间特点的慢板乐段,情绪悲痛,有强烈的戏剧性。

  第2段:转入较平静的情绪,运弓较轻,力度较弱,并较少用揉弦技法。

  第3段:非常激愤,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速度也稍快,语气更为急促,一气呵成。

  52小节后该曲的情绪趋于平静,结尾渐慢、减弱,以悠远的余音结束全曲。

  黄海怀,1955年考入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学习胡琴专业。黄海怀的二胡演奏细腻柔润,韵味独特,尤其是他的运弓,犹如太极长拳,秀美内在,绵绵不断。黄海怀的艺术创造力,更直接表现在他的代表作《赛马》和《江河水》上。

  1962年,黄海怀将东北民歌《江河水》改编为二胡独奏曲,取得成功。在1965年拍摄的电影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以一盲公出卖孙女的悲惨场面,配以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悲愤旋律,深刻地表现了旧社会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1963年5月的第四届“上海之春”首届中国二胡独奏大赛。大赛中,黄海怀演奏的《赛马》和吴素华演奏的《江河水》,引起了轰动。师生不仅同时获奖,还录制了密纹唱片,发行中国。

  1977年小泽征尔带领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曾被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感动得流泪:“拉出了人间悲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