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最高体现为“德”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也是中华文化的历史。道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道教”。若论及道教之起源,那就渊源流长了。《道经》上记载,道教起源于盘古开天辟地,经伏羲、黄帝,再经老子、庄子,所以道家也称黄老之学。
战国中期即兴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汉武帝后,黄老道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教。公元前 145 西汉景帝时期,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
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对道教养生炼丹术又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推进。汉代《太平经》是道家从黄老思想演化为宗教的重要文献。在汉末领导黄巾起义的张角,就是以《太平经》为经典,发展信众数十万的。
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九世孙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将道教定型化。该道也称天师道,是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所立,后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有说是由张道陵著,也有说是其孙张鲁所著。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加之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到南北朝时,道教盛行起来,北魏太武帝时期,寇谦之成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认的天师。北魏僧人昙鸾亦曾从道教真人陶弘景学习“长生术”。及至唐朝,更是奉道教为国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近代英国史学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其为“太上老君”,并奉轩辕黄帝为始祖、元始天尊为鼻祖。唐高宗李治时期,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位于河南洛阳城北邙山翠云峰上的道观上清宫,传说是老子炼丹之地,因而也被称之为玄元皇帝庙、老君庙。唐代诗人杜甫曾登拜此庙,并写出“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的名句。画圣吴道子在此绘了《五圣千官像》壁画,其五圣是否为儒家的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有待考证。可惜千年古观,竟惨遭日军炸弹破坏。
道教认为,“道”的最高体现就是“德”,所以主张在“尊道”的同时要“贵德”,道教的“道”与“德”一起,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道教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提倡顺应自然,超然物外,守朴尚俭,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和不以物迁的行为原则与道德要求,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观主殿里三尊最高神灵称为三清,他们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据传,元始天尊为盘古,灵宝天尊为通天教主,道德天尊为太上老君也即老子。《封神演义》里称道教三清都是鸿钧老祖的徒弟,其中原始天尊创立了阐教,灵宝天尊创立了截教,道德天尊创立了道教。也有说鸿钧老祖便是盘古,还有说元始天尊的前身是盘古。东汉学者边韶在《老子铭》里说“老子先天地而生”,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被完全神化,汉桓帝于公元 165 年派大臣到鹿邑县祭祀老子,鹿邑境内的太清宫即始建于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