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扣耳朵中领悟出的育儿道理,最适合解决孩子的叛逆问题

本章是《肯定式教养》专栏的第37章,肯定式教养,一种颠覆你原有教育理念的育儿方式。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掏耳朵,反正我是特别喜欢,感觉特别舒服。一开始的时候就几天掏一次,后来就发展到每天掏2-3次,不掏就感觉耳朵里有东西,非常痒。

说到这里,感觉耳朵又痒了,暂停下,我先去掏会耳朵……

当然,我们都知道,耳朵掏多了不好。随着我掏耳朵次数的增多,耳朵开始出现问题了,里面经常流水。但越是出水就越是痒,就越想掏,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严重的一次甚至发炎了,里面都肿了,为此还专门去医院看了医生开了消炎药。

其实我也知道经常掏不好,也想戒掉,但是自制力不行,坚持不了几天就又放弃了,为此我也是特别痛恨自己。

但没想到后来发生了一件小事,却帮我把这个毛病给成功的戒掉了。

因为我总想掏耳朵,因此过年回家时我把耳勺也带回去了。但在老家不小心把耳勺弄丢了,为此我还抓耳挠腮了几天,没东西掏特别难受。

后来回到市里,我家里还有个备用的,于是我又找出那个备用的来。

这个备用的和原来不一样,头比较厚,特别圆滑,而原来的那个头比较薄,特别锋利。

我原来喜欢那个锋利点的,因为感觉掏得干净,但是伤耳朵也厉害。而这个圆滑的呢,虽然感觉掏不干净,但是不伤耳朵。于是用了一段时间后,耳朵出水的现象大大减少了。耳朵不出水,我也没有感觉那么痒,因此掏得也没那么勤快了。结果半年下来,我竟然差不多戒掉了总是掏耳朵的毛病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特意改变我的行为,但是我却把这毛病给戒掉了。

你能理解其中的奥秘吗?

再联想到平常我们教育孩子,是不是经常禁止孩子,而孩子却不配合,或者说他们即使配合,也往往不能坚持。那如果我们把这个理念用在教育孩子中,是不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纠正了孩子的问题了呢?

蕴含的理念

其实其中蕴含的理念很简单,

就是顺应人的本能,用一种正确的行为来代替错误的行为,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与人的本能对抗,想彻底的消灭人的内在心理需求。

人的任何心理需求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之分。之所以我们说这样做不对,不是说内在心理需求不对,而是用了错误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是方法有问题。

我想要掏耳朵的行为,其实是为了让耳朵舒服,假如在不伤耳朵的情况下掏,也无伤大雅。但之前我想直接戒掉这个掏耳朵行为,就是想把自己的这种内在心理需求消灭掉,就是在与自己的本能对抗,因此难度就可想而知了。而后来当我更换了耳勺之后,我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但同时又尽可能地保护了自己的耳朵。而不伤耳朵后,我也不会感到那么痒,自然掏的也就少了,最终就戒掉了这个行为。

而以往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采用的教育理念,就是与孩子的本能对抗的教育理念。

在这个专栏里,我已经反复说过多次了,一直以来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采用的一种“否定式教育”,就是关注孩子的缺点问题,然后要求孩子改正。比如说看到孩子写作业磨叽,就否定孩子的磨叽,要求孩子赶快写;看到孩子总玩手机,就否定孩子玩手机,要求孩子去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恰恰是在与孩子的本能对抗,因此教育失败也就理所当然了。

“否定式教育”要求孩子立刻、马上改正自己的缺点问题,孩子怎么可能做到呢?孩子是人不是神,他怎么可能做到从一个极端立刻变成一个极端呢?孩子肯定没有这个能力立刻消灭这些缺点,因此父母就批评指责孩子“这个问题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就是不改”。殊不知,不是孩子不想改,而是他没有这能力改,他们是真做不到。

如果我们父母顺应孩子的本能,一点点地引导孩子,孩子不用跟自己的本能对抗,那问题解决的成功率当然也就大大提高了,这正是我们“肯定式教养”理念一直遵循的原则。

我们“肯定式教养”理念相信孩子是具备积极向上本能的,因此我们不需要关注孩子的缺点不足,不需要与孩子的本能对抗,要求孩子改正自己的问题,我们只需要帮助孩子扫除前进的障碍,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赞扬,孩子在自己的本能驱使下,就自然而然的去追求卓越了。

就拿孩子玩手机来说,孩子当然也知道长时间玩手机不好了,但是当他们一旦沉浸其中时,早就忘了时间了,这是人本能驱使的结果,换做你这个成人也一样。你现在让孩子自己控制时间,他怎么可能随时从手机中跳出想到时间呢?那怎么做呢?

父母可以教孩子养成定闹铃,让孩子每次玩手机时,就给手机定时,那么孩子就无需对抗本能,尽情地去玩,当闹铃响时,他就知道时间到了,应该停下了。

再比如,你认为孩子孩子总玩手机不好,然后不让他玩。但孩子不玩手机你让他做什么呢?难道让他发呆?父母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事实上,父母完全可以跟孩子做游戏,孩子自然就放下手机了。父母完全不用批评指责孩子,就让孩子放下了手机。

总结

所以,当遇到孩子问题时,不要总想着制止孩子,想一想有没有既可以顺应孩子本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又避免他们做出错误行为的方法。

更多关于肯定式教养理念的技巧和方法,欢迎大家关注我专栏和同名公众号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