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龙虎交战法及临床应用
龙虎交战法
(一)概述
龙虎交战法,是捻转补法与捻转泻法结合,补泻兼施的针刺补泻手法。龙,指左转针,为捻转补法;虎,指右转针,为捻转泻法。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为“交战”。
龙虎交战法,始见于《金针赋》,以捻转补泻与九六补泻结合应用。《针灸大成》对此又有所发展。目前临床多宗此法,以左转9次与右转6次为操作方法,反复进行,治疗各种疼痛。至于《针灸问对》有以青龙摆尾(天部)与白虎摇头(地部)两法结合、分层操作者,称为龙虎交战法的,实际上这应该属于“龙虎升降”法的范畴。而《针灸大成》龙虎升降手法,术者用右手与左手分别捻针,实际上可作为龙虎交战的又一种术式。
(二)方法
1.下针至适当深度得气后,先用右手拇指向前左捻转针(行龙)9次,使九阳数足;再用右手拇指向右捻转针(行虎)6次,使六阴数足。如欲先补后泻,可先左转、后右转;欲先泻后补,则先右转、后左转。反复交替施行(图5-10)。
图5-10 龙虎交战法
2.在一穴之中,术者用左右手交替捻针。右手拇指向前,捻针左转(行龙)9次,使九阳数足;再用左手拇指向前,捻针右转(行虎)6次,使六阴数足。反复交替施行,促使经气运行,气至病所。
以上方法,可结合提插补泻应用。左转针时将针下插(按),右转针时将针上提。亦可分层操作,在天、人、地三部俱一补一泻,施行龙虎交战手法。
龙虎交战法临床应用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住痛移疼。临床可用于各种顽固性疼痛,如风寒痹痛、胃痛、牙痛、痛经等。也有用于疟疾等寒热往来者。可根据虚多实少或实多虚少两种虚实夹杂之证,采用先龙后虎或先虎后龙的手法。
注意事项
1.本法刺激较强,对体虚、孕妇、婴幼儿和老入不宜。
2.用本法尽量采用卧位,以免因手法过重而晕针。
3.取穴以四肢及肌肉丰厚处为宜,对肌肉薄弱又颇敏感处不宜。重要脏器附近及大血管邻近处(包括眼区)禁用本法。
医家经验
朱明清龙虎交战法
(1)将针刺入皮肤后,直插至该穴所需深度(约1~1.5寸),针尖略斜向病所。得气后,拇指向后捻转6次,然后以拇、食二指持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一次捻针,至针体不能捻动为止。此时,拇、食二指固定针柄,勿令针体反转,约2~3分钟,多可产生针下凉感。常用于偏于热证的疼痛,是为泻法。
(2)针刺穴位得气后(如上法),拇指向前捻转9次,然后以拇、食二指持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一次捻针,至针体不能捻动为止。此时,拇、食二指固定针柄,勿令针体反转,约2~3分钟,多可产生针下热感。常用于寒证的疼痛,是为补法。
上述方法若一次不产生凉感或热感,可重复施行手法,至产生凉、热感为止。[上海针灸杂志1983(1):35]
杨楣良龙虎交战法
进针时用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按切穴位,中指向切指的对侧方向将皮肤撑紧),右手持针刺入(用捻转法)。得气后,即行龙虎交战,拇针向前左捻针9次,捻针的同时将针体向下按压3~5下(提插补法);在保持得气的情况下,拇指向后右捻针6次,捻针的同时将针体向上提升3~5下(提插泻法)。[浙江中医杂志1982(6):256]
陆瘦燕经验 龙虎交战法
是以捻转补泻为基础,以补泻兼施组合的手法。其法一左一右、一正一反地反复运针,对气血的运行产生一推一拉的双向影响,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从而起住痛移疼的作用。(《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