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补:三物黄芩汤(四肢烦热)
三物黄芩汤
【原文】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作者】孙思邈
【出自】《千金方》
【组成】
地黄 苦参 黄芩
【功效】
清热泻火,祛风润燥
【时机】
1、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应用】
1、以四肢苦烦热,即手足热而苦,为适应本方的目标。多为兼有口渴或口干。
2、本方有些与小柴胡汤证相似,但腹部为全面软弱而不仁(麻痹感),有时亦用于治头痛。
3、到了每年夏天时,手掌及脚底烦热难堪,尤其夜间更甚而失眠者,亦能适用。
4、没有舌苔,但有时好像剥了一层皮,呈现红色而干燥。
【现代剂量】
黄芩5克,苦参10克,生地黄20克
【方解】
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3、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寒凉补药,升收性药。
【说明】
1、三物黄芩汤出自《千金方》,方性很偏,力量很强,当身体很热且很干燥时,可以用来凉润一下,凉润是这个方剂的要点。
2、经常用来治疗头痛,而且是身体太燥热时的头痛。燥热时的头痛是在夏天的时候比较多。
3、在《解析方剂学》中,三物黄芩汤主要运用在是头痛与失眠。
4、整体处方药性上,燥性药多,润性药少。方中生地黄药量大,是凉润剂,整个方子都是寒药。补泻方面则有补有泻。
5、在药物动力学上,药性很偏,偏升、偏收。整体方性以寒、升、收、润为主,它的药性纯寒,偏润一些,纯收,偏升,偏补一些,是生地的关系。
6、当燥热严重时,使用凉润的药可以治疗头痛及失眠。
【应用集锦】
1、三物黄芩汤:伴有四肢烦热,是一个治疗少阳、少阴同病的处方,方中的黄芩清少阳,苦参和地黄都是少阴经的药物。妇人产后感染,四肢发热,临床上患者不在产后也可以使用。
2、三物黄芩汤对于不安腿综合征的肿瘤患者--所谓“四肢苦烦热”,也很有效。
【比较集锦】
1、(1)黄芩汤: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一方三两切);
(3)三物黄芩汤: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4)六物黄芩汤: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2、(1)温清饮:四物汤与黄连解毒汤之合方。除妇女血崩病之外,最常用者,为慢性顽固之皮肤粘膜疾患,特别是皮肤瘙痒症、慢性湿疹、寻常性干癣、掌蹠脓疱症、皮炎、荨麻疹、贝切特氏综合症(眼症少)等。多为皮肤黄褐色,枯燥如涩纸。用于普通体质之疾患或慢性病程者,伴有肝脏机能损害,球所谓变态反应性体质之皮肤过敏者。用于皮肤疾患,多加连翘、荆芥各2克、薏苡仁5克。
(2)消风散:瘙痒,血燥,血热,痂皮,分泌物,口渴。
(3)黄连解毒汤:瘙痒,实热,炎症,充血。
(4)黄连阿胶汤:瘙痒,阴虚证、内热,枯燥,心烦。
(5)茵陈蒿汤:瘙痒,里瘀热,胸中苦闷,脉紧。
(6)桃核承气汤:瘙痒,瘀血,实热,少腹急结,便秘。
(7)白虎加人参汤:瘙痒,内外热,津液亏乏,干燥,充血,口渴。
(8)十味败毒汤:瘙痒,轻症,变态反应,改善体质、解毒、排毒。
(9)三物黄芩汤:瘙痒,血热,四肢烦热,干燥。
(10)地黄饮子:瘙痒,虚证,血虚,风热,血燥。
3、(1)温经汤:用于少阴病、阴虚证,气血虚寒,其症有手掌烦热(发烧)和口唇干燥,下腹膨胀或不快感。
(2)当归建中汤:烦热,足温,咽口干燥,腹中刺痛。
(3)三物黄芩汤:烦热,四肢烦热。
(4)当归芍药散:不孕症,寒证,手掌烦热、无口唇干燥。
(5)肾气丸:烦热,足心烦热,渴,脐下不仁。
4、(1)失血证只要见到左尺脉细、关脉弦,那就是三物黄芩汤(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证,不管各种原因的出血,如手术、外伤、生产、流产,等等。
(2)如果右细长脉,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贝母,苦参), 男子加滑石。细脉地黄;长脉是病位在下焦,所以要加滑石。
【名家论述】
1、三物黄芩汤(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黄芩、苦参各3克,干地黄6克
原方之后载:“多吐下虫。”以苦参之苦味,起驱虫作用。
【应用】清血热之方剂。治血室(子宫)之热遍及全身,四肢热甚,痛苦难忍者。
本方主要用于产褥热;亦应用于肺结核、神经官能症、不眠症、植物神经失调症、口腔炎、分娩出血,吐血、下血、产褥热之感冒四肢苦烦热者、冻疮、烧伤、荨麻疹、汗疱、顽癬、干癬(有热痒感,干燥呈红色者)、妇女血脉症、更年期障碍、头痛、夏月手足烦热夜不得眠者、夏月脚气等
【目标】以四肢苦烦热,即所谓手足苦于发烧为目标。
多有口渴,或伴随口干者。虽然类似小柴胡汤证,但腹部一般软弱不仁(麻木感)。亦有用于头痛者。亦可用于夏月手指、足趾热而难忍,尤以入夜热甚而不得眠者为佳。
舌无苔,表面呈现红色而少津,腹部比较软弱,见于产后特有之软弱,或有麻木感。
【方解】黄芩泻热为君药,有消炎健胃之功;苦参祛风杀虫为臣药,有解热、利尿、杀虫之效;地黄用量最多,在他方中一般多为君药,而于本方为佐药,滋润补血,又能泻血热。三味相伍,疗四肢苦烦热为主证之血热、血燥。
苦参之味甚苦,胃弱者有难服感。宜注意服后有心下痞而不快者,如已出现者,改用小柴胡汤加地黄之方佳。
【加减】
本方证与小柴胡加地黄证易混淆,所以两者常相混同。
【主治】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门》之附方:“治妇人在草蓐(产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勿误方函口诀》:“此方不限于蓐劳(亦包含产后之肺结核、产褥热经久不愈者),治妇人血证头痛尚有奇效。又干血劳(陈旧性療血所致之肺结核)亦用之,但皆以头痛烦热为目的。此证俗称疳劳(女子青年期结核),女子17~18岁时多患之,必用此方。一老医传云,手掌烦热,有赤纹者,为療血之候。干血劳有此候而无其他证候者,为此方所治,只备一证。凡妇人血热不解,诸药不应者,此方治之。”
《类聚方广义》:“治骨蒸劳热(肺结核),久咳,男女诸血证,支体烦热颇甚,口舌干涸,心气郁塞者。治夏月手掌足心烦热难忍,夜间尤甚而不得眠者。治诸失血之后,身体烦热倦息严重,手掌足心热更甚,唇舌干燥者。”
【鉴别】
1、小柴胡汤:烦热,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头痛。
2、白虎汤:烦热,舌苔干燥,身热,烦渴。
3、八味丸:烦热,足心烦热口渴,小便不利。
4、温经汤:烦热,小腹里急,手掌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