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粉文学“品悦红酒杯”母亲节大赛II 031号 杨朝贵 怀念母亲 (散文)

作者简介:杨朝贵,1962年生,监利县文化馆工作。其散文、杂文等多篇,散见于荆州晚报、中山市作家协会、荆州文学网络版、咸宁诗梦文学、监利人、华夏传媒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河粉文学“品悦红酒杯”母亲节大赛 杨朝贵 散文展

怀念母亲

文/杨朝贵  (湖北)

      时光任苒,一晃母亲已离开我们八年。八年来,我写过一些怀念的文字。写过老师、同学、故乡、父亲……可却偏偏未曾写过生我养我,抚育我成人,拉扯我成家,到死都对我牵肠挂肚的母亲。

      是母亲太过普通,还是母亲太过于平凡……?

是的,我的母亲也同全天下大多数的母亲一样,是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农村妇女。

      母亲的一生,是艰难坎坷的一生,辛勤劳累的一生。在她漫长的88年人生中,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事迹。但她为人正直善良,勤劳节俭、坚韧的品德,却得到邻里、亲朋及儿孙们的一致好评。

     母亲出身于本县尺八镇蔡刘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在那兵荒马乱的旧中国,因外祖父的重男轻女,幼年的的母亲未曾踏进过学校的门槛,加之年少时丧母,到后来外祖父的再娶,让母亲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1943的初春,当19岁的母亲怀着美好的梦想,嫁入杨家家门,本以为是从此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可谁曾想到从嫁给父亲的那天起,那生活的磨难、艰辛也就从此伴随她几十年的坎坷人生。

      就在母亲还处在新婚不久的那年七月,父亲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与同学一同考入了新四军在潜江所创为的"豫鄂皖边区洪山公学"。一天晚上,当父亲突然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时,她非常惊愕,惊慌失措中只是失声痛哭,可当父亲向她说明是为了不当亡国奴,外出寻找救国的出路后,并告诉她不能出声,以免走露风声,遭来全家的灾难时,深明大义的母亲,还是强忍着泪水,将父亲默默的送出大门。只是母亲也不知道,正是父亲的这一出走,祖母将儿子的不辞而别全都怪到了她的身上。各种劳动的惩罚,无端的指责刁难,还有国民党陶市乡公所的捆绑、审查,使母亲忍受着千般的屈辱。在那"小媳妇"难做的旧社会,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只能是以泪洗面,一个人过着度日如年的艰难日子。

      好在祖父还算和善明理,经常为母亲说些好话,使得母亲勉强支撑了下来。直到1947年5月父亲因病重新回到家中,祖母才在态度上对母亲稍微有所改变。使母亲感受到了短暂的家庭温暖。

      哪知1948年初春,随着监利全县的解放,父亲因组织上的安排又需外出工作,这样一来,家里的生活重担,就又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加上大哥、二哥、三哥及我的相继出生,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四个孩子的农村妇女,在农村那个大集体年代,既要参加队里的集体劳动,多挣工分,又要照看几个年幼的孩子,还有一日的三餐的烧火做饭,有时还得忍受祖母无端责怪,可想而知,母亲的日子、是何等的艰难。

     因此,从我稍为懂点事起,模糊的记忆里,母亲长年都是在起早贪黑,和队里男劳力一样,整天都是在挑水播种,锄草种地,忙忙碌碌几十年如一日。就是中午,夜晚收工回家,也要先要在菜园或家里先忙上一阵,然后才能端起饭碗草草地扒上几口。可就是这么拚死拚活的做上一年,到年终"分红",却还是因家里孩子多、劳力少而年年超支。此时,也正是一年里,母亲最为难与无奈的时候,看着队长会计还有少数村民不高兴的脸色,为不影响全家的口粮,只能东家几元西家几十的借钱,将队里"超支"还上。可能也正是这种长年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饥一顿,包一餐不规律的饮食生活,使年纪轻轻的母亲,就落下了时好时坏,伴随她一身的胃病病根。

      生活实在太难了,有时母亲也会无意地对我们发点脾气,骂我们:"活害、不死、再怎么……就不给你们饭吃"等吓人的话语。可过后又含泪抱着我们唉声叹气。有时母亲也想找在外工作的父亲帮忙,可此时的父亲也正在因"走资派"、"叛徒"等罪名接受批斗,三四十元工资已很难按时领取,连自已一个人的日子也难渡过,时不时的还得家里给他粗粮细米的送点过去。因此,为了不再增加父亲的难处,母亲的想法只好作罢,家中再大的困难只能自已承担。

     为了保证全家最基本的生活,母亲除了勤劳之外,只能是在日子上精打细算。因此母亲的节俭、省吃俭用,在队里是出了名的。一年到头桌子上基本上看不到半点肉荤,连自家鸡生的几个鸡蛋也要拿去换点油盐。平日里,不管是对自已还是对我们,她都从不会乱花一分,每件衣服都是补了又补,一穿就是几年。就是破得实在不能再补了,母亲还会把它剪成大小不等的布片,把布面洗得干干净净,用桨糊把它闭(粘)成壳子,用来做成鞋子。那时家里也根本上买不起鞋子,全家人穿的鞋,都是母亲起早贪黑,一针一线赶做的布鞋。一年里,大多数夜晚,母亲都在不停地纺线、做鞋。

      记得小时,我总是就着油灯坐在母亲旁边写着作业,当我写完了作业去睡觉了,母亲仍会在那昏暗的油灯下做到深夜。多少次当我从睡梦中醒来,而母亲深夜纺线的声音却还在堂屋嗡嗡作响。为的是要赶在秋凉之前,做好全家人冷天要穿的单鞋棉鞋,而我们只要是能在每年的秋凉之前穿上母亲手做的鞋子,那种幸福的感觉比现在穿着高档名牌鞋子还要高兴。有时也因母亲实在是太忙,做不出这么多的鞋子,而在商店买鞋又无能为力,所以开春之后,我们兄弟几个只能是光着赤脚做事、上学。

      尽管后来每次说起,母亲也一直觉得对不起我们。特别是觉得对不起年长我十岁的二哥,为了照顾年幼的我,照顾整个家庭的生活,二哥未曾踏进过学校的门槛,而早早参加了队里生产劳动,就是到了年老年的时候,母亲和我提及此事,也感到深深遗憾,并反复的交待:"你不要忘了二哥的恩情,不是二哥的照顾,你早也不在了人世"的话语,这也使我至今都非常的自责。让我一直都背负着心理负担,是我的出生,耽误了二哥的前程,影响了二哥今天的生活。

      1972年3月,随着父亲的平反,以及我的上学,几个哥哥的相继长大工作劳动,家里的情况总算开始有点好转,母亲再不用当心队里年年的"超支"而操心犯愁。可正是因为几个哥哥的长大成人,却带来的是结婚成家的更大经济压力。

     1974年秋冬季,因大哥二哥都到了结婚的年纪,这一年也是母亲愁得最寝食难安的一年,大约那年的春节过后,母亲就整天都是愁眉苦脸,几乎是借遍了所的亲戚,和队里情况稍好一点的伯伯婶子。记忆最深的是,队里姜伯的儿子国府结婚,母亲为急凑三元钱的"人情",而挨家上门好话说尽,这家几角那家一块,最后好不容易面红耳赤的,赶在夜晚酒席开席之前,把这急如债的"人情"送上。到今天我都不能忘记,那红色粉笔,记在隔壁张伯那张老式木柜门上的"刘妑,借款50"字迹,每次去她家找儿时的伙件癸卯玩时,这几个红色的大字就会跳进我的眼帘。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母亲的东拼西凑,加上父亲微薄的工资,那年总算是将二位嫂子娶进了家门,勉勉强强完成了大哥二哥的婚事。后来,母亲也经常感叹:"要不是张伯等这些好心的伯伯婶子帮忙、借钱,那年真的不知怎样过去"!

     办完哥嫂的婚事,母亲本以为可以轻松一些了,可就在1977年的五六月间,因长期的劳累,忧愁,加上陈年的旧疾,母亲的身体终于再也撑不住了。一场大病悄然降临母亲的身上,先是大队、公社医院治疗,可病情并没有太多的好转,病危之时,家里已准备好了母亲的后事,所幸闻信的父亲坚决把她接到县城医治。经过县医院几个月的精心治疗和在县父亲几个月细心照料,坚强母亲终于还是挺了过来。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出院回家后,她要好的姐妹三枝姨,为母亲煎了近两个月的药。母亲临走前的几天还含泪对我提起这份深深的情谊。

      只是那年以后,母亲因病后身体的虚弱,从此就告别了田间体力劳动,加之几个侄儿侄女的相继出生,母亲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照顾孙子、家里的事情上了。

     1981年,随着几个侄儿的长大上学及三哥的结婚成家,近六十岁的母亲总算是让生活的磨难熬到了尽头。在父亲及儿子们多次劝说下,母亲才搬到了城里同父亲和我们一起居住。

     进城后,尽管母亲已到享福的年纪,身体也因早年过度劳累留下的病根时好时坏,可母亲她那种勤劳善良的美德却依然保留。只要是家乡亲人进城,母亲都是热情接待,安排食宿。时不时的托人带点礼物给那些曾经给予她帮助照顾的伯伯大婶,多次托人带信三枝姨,接她进城来玩。在身体稍好的时候,母亲还上街进点瓜籽、花生、甘蔗,提蓝摆摊,做点小本生意,以贴补家用,用积积攒攒的几年积蓄为我完婚事。同时为弥补对二哥未能上学的亏欠,让我将她最喜欢的孙子——侄儿杨瞿德接来县城读书,用她两老有限的收入,贴补他,直至大专毕业。而母亲也曾不只一次地说:"在所有儿孙中,只有瞿德最有孝心",也的确如此,在母亲七、八个孙儿中,也确实只有瞿德最有孝心。

      后来母亲老了,八十多岁的母亲实在不能动了,可要强的母亲,生活上还是坚持与父亲两老单过,自巳照顾自已,尽量不找我们的麻烦。只是当两老病了,才会临时让我们去照顾几天。就这样,直到2008年4月,因父亲逝世离开,多病的母亲才在几位哥哥及我的劝说下同我们一起生活。

      2011年的农历八月十一,按照母亲生前的愿望,重病的母亲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故乡,三天后的八月十五,在故乡那轮高挂的明月里,忍受了多年病痛折磨的母亲,走完了她勤劳朴素的一生。记得出殡的那天,全队近百人自发的为她送行,一路上家家户户在她所经过的门前,燃放的烟花、鞭炮,此起彼复、接连不断。直到她老人家出村很远很远……

      近来,我时常回想起母亲艰难勤劳的一生。多少次,我静静地仰望蓝天,凝视白云,想着她在天堂的样子,看她是不是还像在世一样,那么劳累操心?无数次我睡梦中突然惊醒,半夜里又好似听见她摇车纺线的声音,睁眼禁不住泪流满面。

     母亲,在遥远的天国您可知道儿子对您无穷思念?您善良、坚轫、勤劳、节俭的品德,我们将会永远铭记心间

河粉文学 编委

主编:冯岩 文华

编委:小梅 彩虹 于金凤  脱微娜  张涛

河粉文学品悦红酒杯“母亲节”大赛组委会成员

冯岩  张涛  文华

评委:万斌 孔坤明 王相华 姜群 项见闻 周慧卿

注:大赛组委会成员作品平台展示,不予参评。

长按下图二维码 关注“河粉文学”

大赛奖品提供:品悦酒行

               参赛选手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平台发布的信息

经典栏目回顾:

一诗一译一评栏目:

一诗一译II 远  孔坤明 

 一诗一译II李立  日军偷袭珍珠港遗迹 

 一诗一译II独立的海伦 冯岩 

一诗一译II 1901年塞尚的画室  冯岩

一诗一译II 邵秀萍 等雨 

一诗一译II 秋鸟  冯岩

一诗一译II 厉雄(西班牙) 秋思 

 一诗一译II今晚我写下悲伤的诗行  冯岩

一诗一译II 夏雨  冯岩 

 一诗一译II长夜里 孤独的蝉 冯岩

一诗一译II一只羽毛 冯岩

 一诗一译II  加勒比海的落日 冯岩

一诗一译一评II 林荣 日常危机

一诗一译II  孔坤明  垂钓

一诗一译II (美国)家乡地貌  冯岩译

一诗一译II 刘西英 延安断想

一诗一译II  (英国  科林.伊恩.杰弗里)金雕 冯岩

 风剪云  诗歌10首II读诗版

一诗一译II  林巧儿译 孔坤明 李立 哑君 冯岩

冯岩读诗版:

项见闻诗歌10首II读诗版

孔坤明诗歌10首II读诗版

媛婕嫣诗歌10首II读诗版

风剪云  诗歌10首II读诗版

冯新宇  诗歌10首II读诗版

冯岩读诗 视角创意中的格局意象II孔坤明 天色将晚

岳晓东诗歌10首 II 冯岩  读诗版

周八一诗歌10首 II 冯岩  读诗版

冯岩读诗 II 10人 10首(精华版65期)

河粉文学好诗方阵合集:

好诗方阵II 读诗版(55期合集)

好诗方阵II读诗版 冯氏女人帮(56期合集)

好诗方阵II读诗版咽下黑暗 吐出月亮(57期合集

好诗方阵II读诗版 我的世界是否也该下一场大雪(58期合集

好诗方阵II年度诗歌展(59期合集

好诗方阵II年度诗歌展(60期合集

好诗方阵II年度诗歌展(61期合集)

好诗方阵II春节诗歌展(63期合集

好诗方阵II 女神节诗歌特展(64期合集)

合作媒体支持:(点击链接可查看内容)

《辽河》2019年4期目录

《 如云诗刊》如云诗苑诗社

《今日诗界》《今日诗界》杂志

《风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