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四个字,中国哲学的智慧就能懂一半了

这四个字就是“天人合一”。它既是哲学的,又是浪漫的,它是诸子百家的思想渊源,它承载了人们对天人和谐的不朽追求。

 一、既是哲学的,又是浪漫的

说“天人合一”是哲学的,是因为它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我们目前所知的诸子百家中比较有名的十几家,如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等的开山祖师或者后辈学徒们,都拿这四个字来说事儿。儒家的孔孟二贤人,继承了孔孟衣钵的心学大师王阳明,都在提“天人合一”这四个字,法家韩非子、阴阳家邹衍、道家的老子更是把“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理论根基。所以“天人合一”是哲学的。

说“天人合一”是浪漫的,是因为这四个字还承载了中国古人甚至现代人对宇宙人生的无限向往。中国最古老的神话中提到,盘古开天辟地后身体化为宇宙的一部分,双目成日月,血肉化大地,这可以说是“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最早的思想源。

后代的道教修行者,或者行住坐卧合天地运行之规律,或者呼吸吐纳以求龟鹤之年,或采天地日月之精华企求飞升成仙,其理论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天人合一。

如今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也是由这四个字支撑起来的,那些玄幻小说中的主人公,年纪轻轻就能“气通八脉、三日过五境”,顺境中一路开挂,逆境中绝处逢生,越挫越勇,最终成为玄幻世界的主宰,这不就是因为主人公洞悉了天人合一的奥秘吗?可以说“天人合一”这四个字是支撑玄幻世界的核心元素,所有相关的小说、影视、游戏都是在这四个字之上展开的。

二、典籍背书

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古代典籍应该是《周易》一书,这本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四个字,但是正如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四库馆臣们所说的,“易者,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意思是《周易》这本书讲天道的运行规律,阐释自然界的法则,但它并不停留于此,而是更进一步,将这种规律内化到人类社会中来,指导人去做选择。比如乾卦讲天道的规律是运行不息,那人道规律也应如此,因此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如果我们抛开《周易》这一本书,将视野扩展到整个大的易学领域,会发现“天人合一”的精神无处不在,古书中“观天象而知人事吉凶”的记载,什么日食月食,什么萤惑守心,什么客星犯帝座,这些如今看来迷信的方法用的都是易学的知识,背后体现的也都是“天人合一”。还有中国传统的中医,以易学思想为源头,其中也不乏一些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的创见,比如说中医认为的自然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还有因为新冠疫情而被重视的“五运六气”学说等等。

《周易》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更加明确地体现这一思想的是《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法地道,地法天道,天法自然之道,通过这样一种途径,把人和自然打通,人的一切行为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天人合一”。道家另外一位宗师庄子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把天地当做父母,其中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更明显了。

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他明确提出“天人感应”的观念,说上天和人类社会之间是一气相连的,两者互相感应,人类社会在出现大的变动之前,自然界一定会出现非常奇异的天象,比如日月之食、山洪火灾,这是自然对人间帝王的警示,人间帝王应该时刻反省。很明显,从“天人合一”到“天人感应”,董仲舒由哲学步入了神学。

三、不朽的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永存

从战国时期兴起的诸子百家,以及诸子百家的后学们,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他们或成为探索宇宙的先行者,或成为思考人生的宗师,更有甚者导向神学、走入迷信,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都在追求“天”和“人”,即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他们洞悉并顺从自然规律,既让人实现了自由的发展,又使人的欲望得以约束,而免于毁灭自身,实现天人之间的和谐共存,这是一种不朽的追求!

“天人合一”不是中国哲学特有的,在西方宗教文化中也常有提及,现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各种矛盾争端凸显,相信在未来“天人合一”的思想一定能大放异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