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禹余粮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禹余粮: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癥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
太一余粮:味甘,平。主咳逆上气,癥瘕,血闭,漏下,除邪气。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
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禹余粮:味甘,寒、平,无毒。主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癥瘕,大热。治小腹痛结烦疼。练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太一余粮:味甘,平,无毒。主治咳逆上气,癥瘕,血闭,漏下,除邪气。肢节不利,大饱绝力身重。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
3、《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性寒,无毒,不载经络。主咳逆,寒热,烦满,崩中,血闭,癥瘕,骨节疼痛,四肢不仁,大热痔瘘。
禹余粮,因禹行山中乏食,采此充粮,故以名之,则其无毒可知矣。太乙余粮,本是一种,今诸家往往分别,惟陈藏器所言者近是。
4、《长沙药解》黄元御:味甘,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手阳明大肠经。止小便之痛涩,收大肠之滑泄。
5、《本草汇言》:“禹余粮养肺金,固大肠之药也。凡属水土不和,清浊混乱诸疾,用之奏效。”
6、《本草求真》:“禹余粮功与石脂相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7、《药性本草》:“主崩中。”
8、《本草纲目》:“禹余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
9、《饮片新参》王一仁:“禹余粮辛香甘平。固涩大肠,治久泻滑利,血闭崩淋,止心乱恍惚。”
10、《名医别录》:“平,无毒。主治小腹痛结烦疼。”
11、《药笼小品》:“甘平性涩。入胃大肠血分。 能固下,治血痢血崩。”
12、《本草新编》:“禹余粮,味甘,气寒,无毒。入脾、胃、大肠。疗血闭瘕症,止赤白漏下,除寒热烦满、咳逆邪伤。”
13、《冯氏锦囊秘录》:“禹余粮,疗血闭癥瘕,赤白漏下,除寒热烦满,咳逆邪伤。”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碱式氧化铁,又含多量的磷酸盐,以及AI、Ca、Mg、K、Na等和黏土杂质。
2、作用:本品有止泻、止血、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