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一场关于阿拉善小品石的直播,邀请您围观!(直播第一期)
集宝街
玉见魅力石界
2000年入行,从初时一块块地积累到今日佳作颇丰,十八年艰辛淘石终成正果。
张胜德老师是阿拉善左旗石友圈的一个小名人,也是最早开始研究小品石的资深人士之一,也是经历颇具代表性的石友之一。
和多数老百姓的经历相似,张老师曾经是一个餐饮业小老板,最初全凭兴趣开始购入小块的奇石。
“因为要照料生意的关系,那个时候我也不下摊亲力亲为地捡,而是游走于各大市场,从石商和牧民的手中购买。”这一买便是十数年,攒的多了便开始研究布景,也是奇石小品的艺术之光使张老板渐渐地萌生了开石馆的念头。
“因为家里没有太大的地方布景展示,所以一个小品组合摆出来还要拆分装盒保存,非常不方便,所以我就决定开个石馆专营奇石来为创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及氛围。”
因为忠爱,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精益求精,张老师的经营理念与普通商人不同,自认不合格的作品不卖,以为尚有提升空间的作品不轻易出售,即使已抬出了高价,张老师也依然坚持己见。
“奇石小品与其他的奇石形式不同,任何一个构成与整体不相称都会造成作品的艺术效果大打折扣,这是一个创作者不应存有的态度。我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人无可挑剔,一眼见到就能产生好感,甚至是情感上的呼应,而不是只能看上一幅作品中的个别部件,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证明我们的作品就还不够成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所以,三年于一副好作品都可说是紧凑的,十年出一副精品也是见怪不怪的,十数年来除了上百万的资金成本,还有知识、创意等非物质的成本,张老师付出的心血远远高于表面的投入。
但是这种投入真的能够使人甘愿买单吗?
“这样的问题太常见了,很多人都会说:‘这个茶台不过百来块,这个人物也就几十元,再配个座也不过数百元的成本,我们自己去买上点小石头来配也是一样的。’然而这样说的人多,但真正做成的却是寥寥无几,因为淘石、选石以及的配座布景都是需要创作之人反复斟酌的,尤其在奇石资源愈发匮乏的今天,即使翻遍了市场也未必能寻得一二。”
现实是,优质的奇石小品往往是既难得,却也难成交的,因为商家的心理价位要充分包含了数年的奔波辛苦以及感情投入,而买家的心理价位却往往逗留在部件成本的简单相加,忽略了设计者的时间成本和知识性投入。
不过值得我们留意的是,即使这些部件有多么廉价,也并不是每一个有耐心购石的人都能轻易做成。
“奇石小品要求创作者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即是说,一个创作者首先应有足够的个人修为,对文学、影视等个个方面都有充分的涉猎,在构思时能做到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场景对每一个细节的要求,综合把握各部件之间的联系与呼应,才有可能出优秀之作。所以,虽然早已走出了校门,我也还要时时补课学习。”
因此在张老师看来,奇石行业之中最难的莫过于奇石小品的创作,现实也是很多人虽然竭尽全力,却也只能浅尝辄止。
单石好买,小品难成,如今这已经是业内共识,而即使在有“奇石城”之称的巴彦浩特,像张老师这般能把奇石小品做到景致排布合理、故事情节动人的匠人也是屈指可数。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可称之为精品?以下图为例,《雪中送炭》的房子雪白,颇有落雪积重之感,屋前老妪冻得缩着脖子,充分体现出渴望获得温暖的意境,远处来者身背木柴,也被压地佝偻着前行,寓意“雪中送炭”的难得与珍贵,可谓佳作。
雪中送炭
鹊桥相会
上图《鹊桥相会》最以桥为美,简单大方且雅致,使两人物看起来似近非近,似远又非远,有从遥远两地而来的感觉,同时在灯光的映衬下,有相见的喜悦,也有两地分隔的哀愁,其情感基调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完全符合。
总之,奇石小品是当今奇石资源枯竭下应势而生的新生力量,其创作方法与模式皆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于藏家而言,品鉴方法也有待探索和总结,我们期待有更多如张德胜老师一般的石友加入到这个新家庭中,更期待小品石之发展得以蒸蒸日上,使今后之石界不埋没任何一方好石,使我们不再因为资源矛盾而处于无“石”可赏的尴尬境地。
图:张德胜
文:集宝街
编辑:蜡石君
一场关于阿拉善小品石的直播
邀请您围观!
点下方链接进入直播间
更多优质奇石小品
等待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