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伏天有感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历时一个多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2017年7月12日,北京正式入伏,进入酷暑时期,期间最高气温达41摄氏度,令人痛苦难挨。
其实,进入7月,北京,乃至整个华北,气温就开始飙升,连续十余天几乎都超过35度。白天,走在马路上,感觉树荫都是烫的,不一会就大汗淋淋;与人交谈,都感觉喘不过气来。晚上,如果不开空调,全身燥热,如卧火炉,难以入睡。7月13日,网上四处传播一条类似段子的新闻:一位跑到北京来避暑的非洲青年,竟然在天安门广场被热得中暑。
在南方农村,此时正值“双抢”时节:早稻成熟待收割,必须抢时间插秧种晚稻,以保秋季稻谷丰收。我上中学时,年年这个时候都要参加“双抢”。烈日下,拼命割稻、运禾、打谷、晒谷、插秧,抢时间完成两季水稻的收、种,常常是肩上、背上被晒得一层层脱皮,弯腰割稻、插秧累得腰都腰断了。
如今,除了农民,还有谁能体会“三伏”天干农活的辛苦?不由想起唐人李绅的著名《怜农》一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感而发,赋诗一首,与人共勉。
北京伏天有感
酷暑已周旬,
蒸笼罩燕京。
树密荫影烫,
云浊烈日熏。
蝉鸣心郁燥,
风滞汗涌淋。
静卧榻如炉,
行走炉加薪。
执笔纸透湿,
谈话喘难平。
农夫耕作苦,
双抢谷如金。
应知盘中餐,
浪费如剔心。
——2017年7月15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