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生先生,是《水彩研究》平台创始人和艺术总监,是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他的作品不论是静物还是风景,常常给人以浑厚灵气的感觉,或者说有一种禅意雅致的气质,现就他的以下几幅作品逐一赏析。一、 “物我同一”之境。这幅《江南岸》,可以说是他真实思想的写照。该作品画面 “倒影澄波底”的意境是唯美的,展现的是一种温馨的静谧、恬淡的静谧,让人找到了大自然的归宿感。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也表达了人应该珍爱万物,节约自然资源。从技法上来看,该作品有“明暗变化,冷暖变化,纯度变化”,已成山水空灵、山川氤氲之效,已具迥得真趣、笔理淡雅之美,已臻心手相应、炉火纯青之境。作品中清澈的不是一泓水,他仿佛是儿童的眼睛,是作者童心一样明净不染灰尘。作品之所以能与欣赏者始于共鸣、存于默契,是因为清澈的一泓水就是我,我就是清澈的一泓水,这是“物我同一”的艺术表达。
二、 “托物寓志”之笔。这幅《海风》运笔自然,疏密恰当。远景是树林作为“面”的表达,近景树木枝干是线的元素,并以点来画树叶,画面上形成了点、线、面的和谐交替,让你感受到了很强的节奏与律动感,带给人们以超越感官和理性的视觉享受。一棵棵临风挺立的大树,有“宁弯不折、苍茫虬劲”之貌,有“骨坚神高、奇姿超然”之韵,是作者“临风抒怀、把洒当歌”心境写照,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他“托物寓志”之笔,“搜尽奇树”入画囊,此画大有言外之意,你要去仔细体味,其非以雄强之气浇胸中块垒者所不能为,是能屈能伸大丈夫也。三、 “俯察人情”之义。作品《无眠》展现的漆黑夜晚,在一个错落有致的村寨,有一户人家亮着灯,或许是一位留守妇女在独坐思远,但也藏匿不了回味里一丝缱绻的痕迹。或许是一位留守儿童旦暮思亲,但也难掩眼眶里泪水涟涟。她的艰辛与寂寞,有谁能知;他的忧伤与愁闷,何人能晓;他们满屋的忧郁与惆怅,又有几人能懂。该画的精妙之处在于细节,从草图开始,留下白色“猫”的空间,画面上一只夜游的“猫”出现了,恰到好处地衬托漫漫长夜的寂静,“猫”是最懂他们的。她是千千万万普通女性中的一员,因为她没有选择背叛,而是选择坚守。他是无数留守儿童中的佼佼者,没有选择晃荡青春,而是选择了成长。其实,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生活的参与者。创作者此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束爱的光芒,才能散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通过笔墨展现全新的发现。画家对这个世界的感悟能力决定了创作活动的个性表达,“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作是对艺术家个人阅历的一次考验,也是创作生命力拓展延伸的必要条件。整个画面,没有人物出现,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含喻人之理,有“俯察人情”之义,艺术构思上不落俗套,让你欣赏后有“清音有余”的感觉。以上“个体鉴赏”,只是我瞬间的发现与感悟,由于本人认知与欣赏水平有限,对其表层意象和内涵的凝练还缺乏深层次的领略。苏轼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也好,画也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与艺术内涵的理念是一致的,皆由心出,都是创作者对外物的理解,即所谓的“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趣”,实质是对“美”的感悟,对“真”的释怀,对“善”的追求,也是对艺术的超越。
作者:单伯平,江苏省泰州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副团职军队转业干部,先后在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玄武分局担任副大队长、科长、所长、办公室主任,区商务(旅游)局副局长、纪工委书记,现任政协玄武区经济科技委主任,兼任玄武区“121”推进办载体转型组专职副组长,协助分管南理工科创园工程建设、招商运营、物业管理。多次在《扬子晚报网》、《现代快报》、《南京日报》、《凤凰网江苏》《扬子晚报网》等发表文章及新闻稿件,2020年7月在《人民作家》与蒋健合作发表了《南理工科创园的花红柳绿》。2021年当代美文杂志《作家平台》发表了《玄武赋》、《泰州老家是我深深的乡愁》,与蒋健合作发表了《清玉案.夜行卫岗杂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