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兼具徐达的谋略和常遇春的勇猛,功臣庙第三

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意为洪大的武功,朱元璋从淮右布衣成长为一代帝王,离不开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一批名将的支持。

李文忠可能是最像朱元璋的明初将领,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兼具徐达的谋略和常遇春的勇猛。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李文忠去世,被追封为岐阳王,配享太庙,在功臣庙中位列第三。

李文忠之所以能成为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明初名将,离不开朱元璋的悉心培养和委以重任。

一、朱元璋对李文忠的信任和倚重。

李文忠,小名保儿,是朱元璋二姐朱佛女的儿子,保儿十二岁的时候,朱佛女去世。

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64年)十二月,二姐夫李贞带着保儿来投靠,朱元璋把保儿收为养子,并且为他改名为朱文忠,此时文忠虚岁十六。

此时,文忠的亲生父亲李贞健在,朱元璋为什么让他改成自己的姓?难道不怕李贞不高兴?难道和李贞以前有过节?非也。

朱元璋自幼,家里极端贫困,据说李贞家的境况要好些,经常接济他们,所以朱元璋对李贞是很有感情的。

成为朱元璋的养子,对文忠而言,有什么好处吗?当时朱元璋还没有子女,如果朱元璋领兵出战时战死,文忠可以凭借养子的身份,获得一定的职位或者照顾。

朱元璋麾下大将胡大海的养子胡德济,官至都指挥使,跟随徐达在沈儿峪与王保保交战,面对王保保的突袭惊慌失措,士卒溃散,幸亏徐达及时出手,力挽狂澜。后来,徐达不敢擅自处置胡德济,把他押往应天交给朱元璋,不久朱元璋便让胡德济重新担任都指挥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胡大海的两个儿子均已去世,胡德济是胡大海家的唯一男丁。

朱元璋当时收养了二十多个养子,包括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后来镇守云南的沐英,在靖难之役中差点儿将朱棣刺于马下的骁将平安。朱元璋用养子监督诸将,派养子到重要城镇当监军,有节制诸将之权。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四月,十九岁的文忠驻守三月攻下的严州,与胡大海发生矛盾,朱元璋派人对文忠说:“将胡院判以直心待之,节制以守之,使我所图之易成”(《国初事迹》)。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二月,金华、处州相继发生叛乱,胡大海、耿再成等将领被害,文忠调兵遣将,坐镇浙东。

朱元璋闻讯后立即任命文忠为浙东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总制衢州、处州、广信、严州、诸全的军马,从此,文忠成为浙东的最高将领,负责抵御张士诚。此时文忠只有二十三岁,年纪轻轻成为封疆大吏。

文忠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在镇守浙东期间,多次击退张士诚的进攻。

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除了五个尚且年幼的儿子以外,当时与朱元璋有血缘关系的男丁只有侄子文正、外甥文忠,他对文正、文忠都委以重任,放在关键的位置上。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三月,朱元璋改江南行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明太祖实录》)。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五月,朱元璋让文正去镇守洪都,洪都是与陈友谅交锋的前线重镇。

从此,朱元璋的兵力部署形成这样一个态势:朱元璋坐镇应天,控制江南行中书省,外甥文忠坐镇浙东,对付张士诚,控制浙东等处行中书省;侄子文正坐镇洪都,对付陈友谅,控制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当时朱元璋下设的行省只有浙东、江西两处。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正月,“朱文正有罪,免官,安置桐庐县”。

与此同时,朱元璋下令罢大都督不设,以左、右都督为长官(《弇山堂别集》)。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一月,大都督府左、右都督被定为正一品,与中书省左、右丞相相同,此时的百官礼仪已经改为以左为尊,李文忠此时很可能已经是大都督府左都督。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中书省是明初最高行政机构,徐达被任命为中书省右丞相,仅次于李善长;而大都督府是明初最高军事机构,李文忠是左都督。

从始至终,朱元璋只任命了两个大都督府的最高长官,先是大都督朱文正,后是左都督李文忠。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下令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从此大都督府成为历史。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七月,在胡惟庸案爆发前夕,朱元璋将李文忠从陕西调回,让他坐镇大都督府,以牢牢控制住军队。

二、李文忠的谋略、军纪、勇猛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六月,十九岁的文忠带兵攻克浦江县,严禁焚掠,“义门郑氏避兵山谷”(《明史·李文忠列传》),文忠派帐前先锋率两千民兵护送他们回到浦江。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二月初七,“苗将蒋英、刘震杀(胡)大海,以金华叛”(《明史·李文忠列传》),二十三岁的文忠临危不乱,立即派部将果敢出击,蒋英、刘震逃走,文忠收复金华,安抚平定其部众。金华地区最终没落入敌手,又恢复了安定,文忠功不可没。

二月十一,“处州苗军亦杀耿再成叛”(《明史·李文忠列传》),文忠派部将屯兵缙云,以图收复处州。

张士诚“乘蒋英之乱”(《明太祖实录》),派张士信率十万大军围攻诸全,守将谢再兴昼夜鏖战二十九天未能将其击退,于是向文忠告急,文忠派胡德济前去救援,谢再兴请求增兵。

可是文忠此时已无兵可派,他急中生智,决定虚张声势,假借徐达、邵荣的声势吓退张士信,于是扬言徐达、邵荣将率大军克日进击。张士信闻讯后果然中计,打算连夜撤兵,胡德济、谢再兴趁机出手,将其击败。文忠巧施良计,以少胜多,使诸全得以脱险。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二十六,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的第三天,诸全守将谢再兴叛降张士诚,文忠闻讯立即派胡德济屯兵于五指山下,进行防备。

这年九月,文忠采纳胡深的建议,在距离诸全州五十里的五指山下修筑新城,“以相掎角”(《明史·李文忠列传》),抵御张士诚的进攻。文忠此举是对朱元璋“高筑墙”策略的灵活运用,凸显了他出众的谋略。

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二月,张士诚集结二十万兵力,派李伯升挟持谢再兴进攻诸全新城,声势浩大,志在必得,“部阵延亘十余里,造庐室,建仓库,预为必拔之计,且分兵数万据城北十里,以遏援兵”(《明太祖实录》)。

文忠闻讯后立即率朱亮祖等人疾驰而至,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扎营,新城守将胡德济派人告诉文忠:敌人兵力众多、势头正盛,应等援军到达再与之交战。

可是文忠回答:“兵在谋不在众”,乃下令曰:“彼众而骄,我少而锐,以锐遇骄,必克之矣” (《明史·李文忠列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文忠认为:用兵之道,在于谋略,而不在于兵力众多。于是对诸将说:敌人兵多但骄傲轻敌,我们兵少却全是精锐,以精锐之师攻击骄兵,必能将其击败。

第二天清晨,大雾笼罩,天色阴沉,文忠令徐大兴率左军,严德率右军,自己率中军,带头猛冲,处州援兵及时赶来,加入战斗。

大雾渐渐散去,文忠亲率数十铁骑,从高处狂奔而下,冲入敌人主力战阵,敌军精锐骑兵迅速围拢,文忠毫不畏惧,勇猛冲击,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明史·李文忠列传》)。

文忠在此战中表现出来的强悍战斗力不亚于猛将常遇春。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十一月,文忠攻入杭州,严格约束部卒,下令:“擅入民居者死”(《明史·李文忠列传》),一名士卒向百姓借了一口锅,被斩首,将士自从严守纪律,城内秩序井然,百姓生活不受侵扰。

朱元璋闻讯后提升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让他恢复姓李。

李文忠虽为虎将,却有一颗慈悲之心,他下令行军途中收养弃儿,救活了无数孩子,“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明史·李文忠列传》)。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李文忠跟随常遇春出塞,攻克上都开平,元顺帝被迫向北逃至应昌。

七月,常遇春还师至柳河川时去世,李文忠代领其军,奉命率军与徐达合攻庆阳。

行至太原时,听说大同被围,形势危急,如果等朝廷下令再出手,将坐失战机,李文忠对左丞赵庸说,机不可失,何不速去救援?“机不可失,盍往救之?”(《鸿猷录》)

于是,李文忠挥师出雁门关北上,到达马邑,“败元游兵,擒平章刘帖木”(《明史·李文忠列传》),接着进至白杨门。当时正在下雪,先头部队已经扎营,李文忠下令将营地向前移动五里,以河水为险阻,进行防御。元兵乘夜劫营,李文忠坚壁不出。

等到天亮,元军主力到达,李文忠令二营将士,拼死力战;待元军疲惫,李文忠令精锐闪电般出击,左右夹攻,大败元军。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李文忠谋定而动,牢牢掌握战役主动权,真乃大将风范。

自从,李文忠成功接替了常遇春在军中的位置,成为仅次于徐达的将领。

洪武三年正月,李文忠被任命为左副将军,与徐达分兵北征,地位在冯胜、邓愈、汤和之上,徐达直捣定西,进攻王保保,李文忠出居庸关,深入沙漠,追击元顺帝。

五月,李文忠抵达开平,五月十三,向应昌进军,途中获悉元顺帝已经去世,李文忠下令全速行进,进围应昌。五月十六,李文忠抵攻入应昌,元顺帝的长子——北元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数十骑逃奔旧都和林。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剌、元顺帝的后妃、宫人以及北元诸王、大臣被擒。

洪武五年正月,李文忠再次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统兵北征,经应昌北上,直趋和林。到达胪朐河后,令韩政看守辎重,亲率大军,每人带二十天的干粮,一路疾驰至土剌河。

元太师蛮子哈剌章率众渡河,率骑兵严阵以待,李文忠率军搏击,将其击退,渡河西进,六月抵达阿鲁浑河,展开激战,元军越来越多。

李文忠战马中箭,下马短兵格斗,指挥李荣将自己的坐骑交给李文忠,自己夺马再战。

李文忠上马后,殊死搏斗,终于击败元军,乘胜追至称海,元军再次大规模聚集,李文忠意识到形势凶险。此时徐达率领的中路军与王保保交战失利,已退回塞内,李文忠孤军奋战,压力空前。

于是李文忠收敛部众,据险固守,同时巧施疑兵之计,下令杀牛犒劳将士,把俘获的马匹等牲畜放牧于野外,元军摸不透虚实,怀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轻进,引兵退去,李文忠立即下令班师。

在巨大的危险面前,李文忠能保持清醒冷静,以敏锐的嗅觉意识到风险,及时改变策略,率中路军安全返回,着实难能可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