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力行:孔子思想的可贵品质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力 2021-02-05 09:31:00 78分享复制打印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古人尊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等。孔子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还有学贵力行、躬行践履的精神,他以勤奋学习、勤勉修身、改造社会为己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学而时习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期望自己的学术、学说能够用世,指导当时的社会实践。如果自己的信念能够变成现实,那一定是特别令人喜悦的事情。《论语》编者把这句话作为全书的开篇,可见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同样显示了孔子躬行实践的精神。孔子认为,实践本身就是学习的组成部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历代文献知识,“行”指社会生活实践,“忠”指与人交往的忠心,“信”指言而有信。孔子以“行”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是为了解决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孔子治学的方法,是他治学的五个步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为了“笃行”。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书本知识,却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具体事务,却不能很好地完成,让他出使各国,却不能独立应对,纵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施教,在于成人之德。孔子的成德之教就是为了造就为政治国的人才。例如,孔子向季康子介绍仲由、子贡、冉求三位得意门生。孔子认为他们三人各有所长,可以为官。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在孔子那里,读书当然不是为了成为徒有知识的“两脚书橱”,而是要应用到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教弟子学诗,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重视学习诗与礼等知识,着眼点在于“事父”“事君”“以言”“以立”。“修己安人”修身要落实到行动上孔子把君子作为做人的标杆。子路请教老师如何才能做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使自己“敬”,能“安人”“安百姓”,这自然是“修己”的目的所在,孔子“修己安人”,恰是他“内圣外王”理论学说的核心,内心朝着圣人的标准修炼,目的在于成就一番社会功业。“修己”“内圣”是途径、是方法,“安人”“外王”才是目标、是期许。“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标准。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力行近乎仁。”努力做事情,把事情做好,才能一步一步接近仁。在《论语》中“仁”出现了109次,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的诸多解释中,他往往不讲空洞的道理,他即事言理,他的论述都有具体行为指向,落实到如何做。比如颜渊问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是自觉行动,然后孔子再告诉他具体做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有治国之才,孔子特别欣赏他,尤其注重其仁德的培养。所以,仲弓问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孔子看来,仁德的养成要落实在具体事情当中,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弟子子张也问仁于孔子。孔子告诉他,做到“恭、宽、信、敏、惠”,就算做到了仁。这五条中,“敏”和“惠”着重在事功,意思是勤敏做事,为百姓多做事,做实事,这样就可以博施济众、造福百姓。孔子曾经整理六经,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赞《周易》,因为六经各有特征,对于治国具有实际的效用。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可以看出,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恰是为了人心的和顺与和畅,为了温、良、恭、俭、让的社会风尚。他整理六经,正是为了借助“先王正典”和历史事实以明王道。例如,他作《春秋》,用他本人的话,就是“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讷于言而敏于行”崇尚实干,反对空谈孔子重实干,戒空谈。孔子指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耻辱。孔子认为应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说过的话必须要落实、要落地,最好多做事少说话,“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冉有性格优柔寡断,他问孔子:“闻斯行诸?”冉有的疑惑是:听到该做的事情就要马上去做吗?还要不要再考虑考虑后果?孔子直截了当地告诉他:“闻斯行之!”意思是,听到后就要马上去做,不必犹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后,说:“再,斯可矣。”在这里,孔子的意思是人心中有了是非感,有了正确的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很多事情其实并没那么复杂,犹犹豫豫、瞻前顾后、缺乏果断,不能刚直,不能切实地踏实行动并不可取。子路请教老师如何为政,孔子说“先之劳之”,还要“无倦”,把事情做在百姓之前,而且还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知疲倦。《论语》两次记载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认为“巧言乱德”,认为一个人花言巧语,面目伪善,这类人的仁德一定是很少的。孔子由于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抒发感叹说“予欲无言”。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天又何尝说了什么,一年四季照常运行,天下百物照常生长。孔子想效法于天,做而不言,这也许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人能弘道”学贵力行,弘道求仁孔子是实干家,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得很好。他年轻时做过“委吏”,“会计当而已矣”,把账目记得清清楚楚;做“乘田”,“牛羊茁壮长”,把牛羊养得膘肥体壮。孔子普惠众生,创办私学,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是成功的教育家;他“学而优则仕”,出仕为官,50岁时做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孔子为鲁国大司寇,为政十分出色,“齐人闻而惧”。可见,孔子是政绩卓越的政治家。孔子整理六经,为中国文化赓续文脉,是伟大的古文献学家;他周游列国14年,矢志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他历经磨难,“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累累若丧家之狗”,但他初心不改,“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学贵力行,无时无刻不在弘道求仁,躬行践履,成为躬行实践的典范。【版权声明】凡来源理论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中央党校报刊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时请注明来源为理论网。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