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感五十三——始于控制,终于控制
写在前面:
有的人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当现在的人生状态不满意的时候,人就会想念过去美好的时光,也有的人一直沉浸在过去痛苦的回忆中,在他眼中,过去和现在都一样,都是一个人生悲剧的延续。
十一年,过去的十一年,你是怎么过的,未来的十一年,你想怎么过。2009年我看了一部2006年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制作发行的奇幻爱情电影《奇幻人生》,那时还算比较新的电影,现在来看,电影上映十一年了,片中的角色如新,而物是人非的感觉萦绕四周。
我觉得一些事情有所反复,写作又进入了一个停滞期,一句话反反复复写好几遍,这个与我看几遍电影关系不大,是因为我不知道有些话该不该说出来。也许有一天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个“局”,打个比方,人类知道自己在宇宙中的渺小,但不知道到底有多渺小,而这个问题丝毫都不影响人类在地球上狂妄自大,比如争名夺利,苟延残喘,比如还有很多事情,那我的文字,我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我不太能接受一个仅仅是让自己无怨无悔的结束。
如果有一天,一个人忽然发现自己的人生被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所控制,你的生活像是别人创造的故事,连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是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还是别人控制了你的生活,那么眼下的一切都要,停下来,停下来,服从求生的本能,找到这个神秘力量。
这个神秘的声音经常在一个人的耳边把你的生活现场直播,还亲切地预告你即将到来的死亡,这像是被抛进池塘的一颗石子,在池塘里荡起层层涟漪。尽管人类依然还是没有找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但人类有个求生的本能,在迷中困惑,依然要在迷中活下去。
这部电影的主角一名国税审计员哈洛德过着极其自律刻板的人生,他被数字控制着,手表控制他的作息,数字控制他的生活,直到他发现自己居然是小说中的人物,有一位作家创作了他并书写了他的人生,正在酝酿着他的“惊天动地”的死亡。
哈洛德常常被耳边小说似的旁白折磨得发狂,他试图随着池塘里机器的涟漪摆动,打破原先的生活,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想恭喜他,除了全人类共同的宿命以外,他正在打破控制他生活的魔咒,不再数刷牙次数,不再数去公交车的步数,不再单独用餐,在工作日的晚上去看电影,在空余时间弹吉他,去追求心爱的女生……
他还试图扔掉控制他生活节奏的——手表。一个人能够从现有的生活自省,跳出刻板的人生轨迹,本来就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事情。
但哈洛德不知道的是一个正在被出版社催稿,患有严重烟瘾,把所有主要人物都“写死”的女作家正在千方百计地“算计”哈洛德,赋予他一个“伟大”的死亡。
写这个故事的人没有把事情引入“不可知”的走向,而是就局限在人类现实社会层面中,简单轻松,像是和观众开玩笑。女作家创作了一个故事,即将结束一个角色的生命,而这个角色就活在现实社会中,直到这个角色——哈洛德,找上门来。
两个人陷入了对方的“故事”中。
说来说去,这都是一个“套”,人生是个套路,就当是这个写故事的人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这个荒诞不羁的故事看起来如此真实,这到底是为什么?哈洛德的作家朋友竟然向他提出了一个十分“荒诞”的要求——哈洛德必须死,因为这部小说是女作家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书中的这个人物必须死,所以哈洛德必须接受这个事实。
现实生活中比这个更加还荒诞命题还有很多,比如你的物理老师非常不喜欢你,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你下不来台,比如你的历史老师也非常不喜欢你,喜欢在全班同学面前使唤你。再比如,一个人站在思想的虚伪制高点上,指责你为何不够宽容,那么我想说,岳云鹏今天红了,他为什么不能对当初羞辱他的那位客人说“感谢”。
人有欲望,为什么人有欲望呢?这是一种惯性,还是一种宿命。后来,女作家发现自己一直将角色“写死”的套路中,哈洛德希望用自己的“死”成全女作家的“伟大”,因为哈洛德已经体验过跳出“套路”的快乐,而女作家正在寻找,这就是人和人之间无法跨越的差别。
哈洛德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尽管他正在逐渐热爱着自己的生活,人类的“套路”和“结局”,在这部电影中平静地在一个层面中相互握了握手,女作家最终决定让哈洛德的手表救了他一命,始于控制,终于控制。
我知道作者并不想说一个让人类跳出“终极套路”的哲学问题,这只不过是故事作者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手表控制了哈洛德的生活,也拯救了他地生活,因为他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