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学术 | 画中游建筑群的营建研究

壹画中游组群概况画中游建筑群坐落于颐和园万寿山西南坡转折部位,是一处极具山地特色的园中园,东西宽和南北深各为70米,总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其东侧为云松巢、邵窝殿,由湖山真意向东连通至智慧海,南与听鹂馆相对。此处地势高敞,视野宽广,既可观景,又可得景。从画中游向南、向西都有宽广的视野,南可俯瞰昆明湖景,西可远眺玉泉、西山山色,是万寿山前山一组重要的观景建筑群。由于建筑倚山而建,视野开阔,循廊观景,仿佛置身于画中,故名“画中游”。

▲画中游建筑群区位图画中游建筑群由画中游、澄辉阁、爱山楼、爱山亭、借秋楼、借秋亭、石牌楼、垂花门、湖山真意及游廊组成,总建筑面积1021平方米。整组建筑比湖面高出30米左右,场地南低北高,南北高差约20米,地面坡度较大,约20多度,亭、台、楼、阁依坡而建。整组建筑群以楼、阁为重点,以亭、台为陪衬,以爬山游廊上下串连,又运用较大量的叠石成山和围植浓密的松柏树木,构成以建筑见胜的山地小园林特色。景观空间层次变化较大,因坡就势大体上分为上下两个层次。爱山楼、借秋楼和石牌坊以南的庭园部分为第一层次。它以八方形阁澄辉阁为中心,东接爱山楼,西接借秋楼,顺地形的等高线布置叠落状的三层台地。第二层次以画中游主殿为中心,由两条环抱状爬山廊抱合起来。

▲画中游建筑群总平面图

▲画中游建筑群纵剖面图 整组建筑群有四座主要建筑:澄辉阁突出于建筑群中轴线的最南端,画中游主殿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而爱山楼、借秋楼两楼分列于一东一西。四者用廊连接构成重点突出,布局对称,前后衬托,互不遮挡,有如仙山琼阁的画意。不仅画中游整组建筑群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就单体建筑本身也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如澄辉阁,为两层敞阁,由于立基于陡峭的山坡上,前后高差约4米,所以下层的柱子不得不顺着山石起伏而长短不一。阁的上层空透开敞,东、南、西三面都可凭栏远眺,青山塔影,堤岛湖泊,深远迷蒙。立柱与楣子、木栏杆构成一幅幅美景的画框,从框中透视,人们仿佛置身画境,如游画中。

▲借秋楼、澄怀阁、爱山楼(2006年摄)画中游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属清晚期建筑。建筑格局及山石假山基本保留了初建时的形制,对于建筑主体及叠石造园在历次修缮时也未进行大规模的改动,本组建筑保持较为完整。经档案记载,本组建筑历经百年未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仅对建筑屋面、装修、油饰彩画等局部位置进行过修缮。贰画中游组群营建过程1.乾隆时期:始建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修建是经过十余年的漫长过程陆续完成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解决北京西北郊水患,迎接崇庆皇太后六旬万寿,乾隆皇帝拓展西湖,堆培瓮山,启动了清漪园修建工程,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园竣工。画中游建筑群的施工年代和过程无确切的资料记载,根据乾隆御制诗中最早出现该建筑名称的年代推知,乾隆十九年(1754年)已有画中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已有爱山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已有澄辉阁、借秋楼。乾隆十九年御制诗《晓春万寿山即景八首(其七)》:(倚岩构筑得层楼,面势昆明万景收。我意独欣云外赏,人来群拟画中游。)乾隆二十五年御制诗《爱山楼》:(问谁无所爱,仁者乃爱山。斯楼得斯名,顾宁不腆颜。能仁渠足当,为仁愿勉旃。鸟语花香地,春风秋月天。皆可谓之仁,凭窗揽结间。)乾隆二十九年御制诗《题澄辉阁》:(山阁临湖揽碧空,波光峰态两相融。欲各雨后清和趣,只在澄辉镜影中。)   乾隆二十九年御制诗《借秋楼》:(窗挹波光庭种楸,一天飒景在高楼。履霜早是羲经着,底事循名更借秋。) 乾隆每到一处登临巡幸、观风赏景,都要纪游吟咏,正如乾隆所说:“不能不涉笔成章,以昭纪实”。可见,乾隆是以诗纪事,以诗纪史的。乾隆御制诗对史实的如实描写、对景观的详细介绍、对季候的精确把握等都是研究清清园绝好的史料佐证。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五十八年(1793年)共在画中游留下描写建筑的御制诗十六首,多次提及季候特征与园林植物,体现花木配置之巧妙,亦体现画中游建筑群追求与自然山势结合的造园手法。乾隆时期绘制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是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岁寿辰举行盛大的庆寿活动的写实长卷,从京西万寿山东宫门起,沿万寿山、昆明湖入长河,又经西直门、西安门、西华门,至紫禁城寿安宫,是研究乾隆时期清漪园唯一的、最真实、最全面的图像资料。在《万寿庆典图》节选图中,乾隆时期澄辉阁屋顶形式为不等边八边形与现状相似,可见明确的室内外划分与现状不同;画中游组群南部与周围环境以自然叠石和云步踏跺形式相联系,并非现状的规整的三层台地和宇墙泊岸。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的画中游 2.嘉庆时期:昌盛《清漪园画中游殿宇亭座游廊粘修销算银两册》记载:“清漪园粘修画中游殿三间……西山游廊十一间游廊楼六间……”;《清漪园澄晖阁等座粘修销算银两总册》记载:“清漪园澄辉阁一座,东西八方亭二座,游廊十四间……”。嘉庆时期,清漪园仍保持着乾隆时期的规模、格局。

▲《清漪园画中游殿宇亭座游廊粘修销算银两册》

▲《清漪园澄晖阁等座粘修销算银两总册》清漪园时期的陈设,盛于乾隆、嘉庆,衰于道光,毁于咸丰,荒于同治。乾隆、嘉庆时期,清王朝国势鼎盛,国库充裕,乾隆帝又精于鉴赏,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之铜器、唐宋元明之瓷玉及书画在所不少,加之专门制作和臣子进贡,当时记录在册的“陈设”多达4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跟据《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记载:“画中游正殿西间面东安楠柏木包厢床三张……爱山楼上面西安楠柏木包镶床三张……澄辉阁楼下面北靠方窗下安紫檀籘屉心宝座一张……借秋楼下东二间面东安楠柏木包镶床三张……”可见画中游正殿、爱山楼、澄辉阁、借秋楼均存在丰富的室内陈设。

▲《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部分节选 3.道光时期:衰败道光时期,为节约宫廷开支,曾一度撤去各殿宇内的陈设。根据《道光十六年分画中游陈设清册》记载:“画中游正殿西间面东安楠柏木包厢床三张……爱山楼上面西安楠柏木包镶床三张……澄辉阁楼上面南安楠柏木包厢床一张……借秋楼东二间面东安楠柏木包镶床三张……”可见画中游正殿室内陈设有所减少,而澄辉阁室内除包厢床一张已无其它陈设记载。

▲《道光十六年分画中游陈设清册》部分节选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道光二十四年分画中游陈设清册》已无澄辉阁陈设记载。

▲《道光二十四年分画中游陈设清册》部分节选从现有嘉庆到道光的陈设册中可以看出道光二十四年起澄辉阁已不再有陈设。4.咸丰时期:焚毁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众多建筑焚毁,依据当时留存的老照片,可见画中游正殿火后幸存。

▲1860年,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摄 清漪园焚毁后的景象5.光绪时期:重修 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清漪园废墟上重新建园,光绪十四年(1888年)更名颐和园,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完工,工程进行了9年。《万寿山准底册》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勘查人员对清漪园万寿山上建筑遗存、遗址勘查的文字记录,文中记载:“借秋楼一座三间……由画中游至前石牌楼南北长……”可判断借秋楼、画中游正殿尚存。颐和园《工程清单》是自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二月十一日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二十五日,重修工程每五天一记的清单,如实地反映了重修工程的进展状况。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工程清单》首次记载:“爱山楼成作内外檐装修前后檐,压面石扁光见细,迤北游廊成作横楣坐凳;画中游、湖山真意、借秋楼均成作内外檐装修,前后檐压面石扁光见细……” 画中游重修工程启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工程清单》末次记载:“画中游八方亭油饰彩画……” 画中游重修工程完工。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至五月二十五日《工程清单》画中游的重修工程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二月十一日开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二十五日完工,历时30个月。表2-1 画中游《工程清单》建筑整理表格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破坏之后,颐和园开始二次重修。

▲1902年 瓦德马尔˙蒂格森摄

▲1900-1910年间,费尔曼˙拉贝里摄6.民国时期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租户倪道杰出资油饰画中游,在主亭下层中间刻碑碣一方,上镌《重新画中游亭记》。

▲《重新画中游亭记》

▲民国时期老照片7.建国后1950年,小修爱山楼。1951年,整修画中游主亭,拆除《重新画中游亭记》石碑。

▲拆除《重新画中游亭记》1953年,照原样油饰整修画中游,山石加固整修。1963年,画中游30间游廊挑顶翻修。1967年,爱山楼挑顶。1970年,整修画中游。1977年,画中游殿座四座、垂花门一座、亭子三座、廊子51间挑顶油饰整修,石牌楼、山石、墙体整修。1984年,部分廊亭维修。1986年,部分地面整修。1997年,屋面查补,添配缺失瓦件,木构件整修,下架油饰。2005年,屋面维修。2018年至2020年,油饰整修画中游,院落地面、墙体、山石整修。叁组群及单体复原研究1.澄辉阁复原研究澄辉阁现状为开敞式楼阁,但据最早的《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记载,澄辉阁一层和二层均存在室内陈设:“澄辉阁楼下面北靠方窗下安紫檀籘屉心宝座一张……面南安楠柏木包镶床三张……面西安楠柏木包镶床一张……楼上面南安楠柏木包镶床一张……面西安楠柏木包镶床一张……”可见澄辉阁在营建初期存在室内空间,有丰富的室内陈设。

▲《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澄辉阁部分节选表3-1 《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澄辉阁分类统计生活起居宝座紫檀藤屉心宝座一张床褥楠柏木包镶床五张、红毡四块、白毡三块、粗红毡一块、黄地花毡一条、凉席三领、绣黄縀仙灵祝寿坐蓐靠背二件、花坐蓐靠背迎手一分、雪花锦坐蓐靠背迎手三分、紫色汤绸夹软帘二架、毡竹帘三架生活用品紫檀嵌三块玉如意四柄、填漆有盖屉痰盆四件、棕竹股黑面扇四柄、紫檀高香几一对、三彩磁佛一尊、青花磁菩萨二尊、紫檀黄杨木杆座连三香牌一对、铜珐琅铃杵一件、亮白玻璃暗花法钟一对、铜掐丝珐琅小瓶一对、套红玻璃五供一分、厰官釉钵盂缸二件笔墨弄赏书画张若澄着色花鸟画一张、汪由敦字对一副、徐扬着色山水画一张、余省墨色花鸟画一张御笔字御笔字条对一分、御笔字横批一张、御笔字斗二张、御笔心经一张在《万寿庆典图》节选图中,乾隆时期澄辉阁其屋顶形式为不等边八边形与现状相似,可见明确的室内外划分。虽然画作或有抽象因素,但亦可反映建筑基本的形式。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的澄辉阁光绪时期《修理画中游各座殿宇房间楼房亭座游廊墙垣甬路泊岸等工丈尺做法清册》记载:“重檐楼亭一座下层里面四方外面八方上层里外俱八方上下层周围檐四大面各面阔一丈六尺四寸四小面各面阔七尺面对面二丈六尺四寸内周围廊各深五尺上层周围金四大面各面阔一丈三尺三寸四小面各面阔四尺四寸面对面一丈六尺四寸下层金柱中至中见方一丈六尺四寸檐柱下层至额枋上皮高一丈四尺外斗科至楼板上皮高二尺六寸上层高一丈一尺通高二丈七尺六寸径一尺三寸重檐上下檐六檩八脊攒尖周围檐摆安斗口二寸一分下层重翘斗科上层下檐单昂斗科上檐重昂斗科上下层内里软天花头停满铺顺望板成造”。根据文献档案列出柱网尺寸,采用一营造尺等于32厘米进行转换、比对。表3-2 澄辉阁平面尺度权衡表类型现状折合营造尺历史档案一层面宽次间1650 mm五尺一寸五尺明间5220 mm一丈六尺三寸一丈六尺四寸次间1650 mm五尺一寸五尺通面8520 mm二丈六尺五寸二丈六尺四寸进深檐-金1620 mm五尺五尺金-金5180 mm一丈六尺二寸一丈六尺四寸金-檐1620 mm五尺五尺通深8420 mm二丈六尺二寸二丈六尺四寸二层面宽稍间1650 mm五尺一寸五尺次间1004 mm三尺一寸一丈六尺四寸明间3212 mm一丈次间1004 mm三尺一寸稍间1650 mm五尺一寸五尺通面8520 mm二丈六尺四寸二丈六尺四寸进深檐-檐1620 mm五尺一寸五尺檐-金1003 mm三尺一寸一丈六尺四寸金-金3174 mm九尺九寸金-檐1003 mm三尺一寸檐-檐1620 mm五尺一寸五尺通深8420 mm二丈六尺三寸二丈六尺四寸表3-3 澄辉阁柱子尺寸权衡表类型现状折合营造尺历史档案檐柱柱高8667 mm二丈七尺一寸二丈七尺六寸柱径420 mm一尺三寸一尺三寸一层金柱柱高5100 mm一丈五尺九寸一丈六尺六寸柱径480 mm一尺五寸二层金柱柱高5947 mm一丈八尺六寸柱径486 mm一尺五寸澄辉阁坐北朝南,2层双围柱八角亭式楼阁,下层里面四方外面八方,上层里外均八方,重檐八脊攒尖顶,绿琉璃黄剪边屋面,建筑面积170平方米。建筑修建在陡峭的山坡上,前、后高差约4米,一层为天然原石地面,柱子顺着山石的起伏而长、短不一。

▲澄辉阁一层复原平面图

▲澄辉阁二层复原平面图

▲澄辉阁复原正立面图

▲澄辉阁复原侧立面图 2.借秋楼复原研究借秋楼根据《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记载:“借秋楼下东二间面东安楠柏木包镶床三张……洞内面东安楠柏木包镶床三张……西一间面北安东安楠柏木包镶床三张……楼上中间面南安黑漆金花三屏文榻一张……”可见借秋楼一层和二层均存在丰富的室内陈设。根据“东二间”、“洞内”、“西一间”的记录方式,推测楼内一层被分割成一大一小两部分空间,东二间能连通至北侧山洞石室中,而石室有玻璃窗,坐于其内可观西侧游廊墙上的着色画;再穿过一段山洞通道可与游廊连通,回到西一间。

▲《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借秋楼部分节选表3-4 《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借秋楼分类统计生活起居床褥楠柏木包镶床九张、黑漆金花三屏文榻一张、红毡四块、白毡三块、凉席二领、雪花锦坐蓐靠背迎手一分、绿地纹锦坐褥靠背迎手一分、雪花锦坐褥靠背二件、黄地花毡一条、绣黄缎坐褥一个迎手二个生活用品紫檀嵌三块玉如意三柄、填漆有盖屉痰盆三件、棕竹股黑面扇三柄、定窑铜口木瓜盘一件、宜兴挂釉太极瓶一件、紫檀罩盖匣一件、楠木几腿案一张、冬青釉玉壶春一件、均釉拱花三足辅耳鼎一件、青绿双环五代罇一件、象牙宫扇一柄、素玻璃一块、紫檀边座字画九屏照背一座、雕紫檀案一对、青绿双环扁瓶一件、铜掐丝珐琅有盖四足鼎一件、青龙磁梅瓶一件、毡竹帘五架笔墨弄赏书画圣谟广运平定准噶尔恭纪一册、古稀说一套、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二册、御纂历代三元甲子编年万年书一套、书经传说汇纂一部四套、钱维诚墨色溪亭静啸画一轴、着色大画三张、古稀说册页一册、董邦达着色山水画一张、万寿盛典一部四套、历代职官表一部六套、方琮着色山水楼台横披画一张御笔字御笔字条对二分、御笔字挂屏一件、御笔字对一副、御笔字斗一张光绪时期《修理画中游各座殿宇房间楼房亭座游廊墙垣甬路泊岸等工丈尺做法清册》记载:“借秋楼一座三间各面阔九尺进深一丈二尺外前后廊各深四尺檐柱下截至楼板上皮高一丈上截自楼板上皮至柁下皮高九尺五寸通高一丈九尺五寸径一尺八檩卷棚歇山头停满铺顺望板成造” “借秋楼后檐随山石内砖券洞一座里口面阔八尺二寸进深一丈二尺五寸高一丈二寸内下平水墙高五尺七寸随南北面门桶二座各里口高五尺八寸寛二尺六寸进深四尺四寸西面石窗桶一座里口寛五尺二寸高三尺九寸”。根据文献档案列出柱网尺寸,采用一营造尺等于32厘米进行转换、比对。表3-5 借秋楼平面尺度权衡表类型现状折合营造尺历史档案面宽次间2904 mm九尺一寸九尺明间2904 mm九尺一寸九尺次间2904 mm九尺一寸九尺进深檐-金1300 mm四尺一寸四尺金-金3875 mm一丈二尺一寸一丈二尺金-檐1300 mm四尺一寸四尺表3-6 借秋楼柱子尺寸权衡表类型现状折合营造尺历史档案檐柱柱高6435 mm二丈一丈九尺五寸柱径320 mm一尺一尺金柱柱高6785 mm二丈一尺二寸——柱径320 mm一尺——表3-7 借秋楼石室尺寸权衡表类型历史档案折合石室面宽八尺二寸2624mm进深一丈二尺五寸4000 mm高一丈二寸3264 mm南北门高五尺八寸1856 mm宽二尺六寸832 mm进深四尺四寸1408 mm西窗高三尺九寸1248 mm宽五尺二寸1664 mm借秋楼坐北朝南,面阔3间,前后带廊的2层楼阁,卷棚歇山顶,绿琉璃黄剪边屋面,建筑面积为156平方米。北侧石室建筑面积10.5平方米。

▲借秋楼一层复原平面图

▲借秋楼二层复原平面图

▲借秋楼一层内檐装修图

▲借秋楼二层内檐装修图从样式雷图档《画中游内檐装修图样》可以看出当时借秋楼的门窗位置和室内空间划分与现状较为接近。现一层北侧的山洞石室已无家具陈设,与室内空间的联系也不再紧密。可见借秋楼清漪园与颐和园时期的区别主要在于门窗位置、室内陈设以及室内空间布局。清漪园时期的借秋楼室内空间层次更为丰富,一层与山洞石室结合,空间趣味性强。3.爱山楼复原研究爱山楼的一层紧密贴合山势,故只有南面入口留出了通道以从旁侧室内楼梯上到二层。根据《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记载:“爱山楼上面西安楠柏木包镶床三张……靠西方窗安紫檀琴桌一张……西墙真假门上挂御笔字横披二张……”推测爱山楼二层室内空间楼梯间用一组真假门窗隔开,中间窗洞处下设一琴桌,可供抚琴,坐东朝西安放楠柏木包镶床三张用以坐息休憩,南北可透过支摘窗观内院或昆明湖景。

▲《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爱山楼部分节选表3-8 《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爱山楼分类统计生活起居床褥楠柏木包镶床三张、红毡一块、白毡一块、红猩猩毡一块、凉席一领、花坐蓐靠背迎手一分、雪花锦坐蓐靠背迎手一分生活用品紫檀嵌三块玉如意一柄、填漆有盖屉痰盆一件、棕竹股黑面扇一柄、紫檀嵌一块玉罩盖匣一件、紫檀嵌五色石插屏一对、紫色汤绸夹软帘一架、毡竹帘三架笔墨弄赏书画御制陶庄河庙碑记一册、卢湛着色山水人物画一张、陈永价着色山水人物画一张御笔字御笔字条对一分、御笔字挂屏三件、御笔字横批二张笔墨工具宋蔡元定玉堂砚一方弹琴奏乐琴桌紫檀琴桌一张御制新乐府文集御制全韵诗一部二套、御制拟白居易新乐府一部二套光绪时期《修理画中游各座殿宇房间楼房亭座游廊墙垣甬路泊岸等工丈尺做法清册》记载:“爱山楼一座三间各面阔九尺进深一丈二尺外前后廊各深四尺檐柱下截至楼板上皮高一丈上截自楼板上皮至柁下皮高九尺五寸通高一丈九尺五寸径一尺八檩卷棚歇山头停满铺顺望板后借山坡成造”。根据文献档案列出柱网尺寸,采用一营造尺等于32厘米进行转换、比对。表3-9 爱山楼平面尺度权衡表类型现状折合营造尺历史档案面宽次间2904 mm九尺一寸九尺明间2904 mm九尺一寸九尺次间2904 mm九尺一寸九尺进深檐-金1300 mm四尺一寸四尺金-金3875 mm一丈二尺一寸一丈二尺金-檐1300 mm四尺一寸四尺表3-10 爱山楼柱子尺寸权衡表类型现状折合营造尺历史档案檐柱柱高6435二丈一丈九尺五寸柱径320一尺一尺金柱柱高6785二丈一尺二寸——柱径320一尺——爱山楼坐北朝南,面阔3间,前后带廊的2层楼阁,卷棚歇山顶,绿琉璃黄剪边屋面,建筑面积为109平方米。

▲爱山楼一层复原平面图

▲爱山楼二层复原平面图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初六至初十日《工程清单》记载:“画中游、爱山楼、借秋楼接作内檐装修,八方亭内墁地面砖前面泊岸接錾石料。”

▲爱山楼一层内檐装修图

▲爱山楼二层内檐装修图 从光绪时期的样式雷图《画中游内檐装修图样》可以看出,当时爱山楼的门窗位置和室内空间划分与现状较为接近。清漪园时期的爱山楼和颐和园时期的较为相似,在内檐装修方面稍有差别,清漪园时期用真假门分隔楼梯间的形式更加考究。4.画中游正殿复原研究画中游正殿根据《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记载:“画中游正殿西间面东安楠柏木包镶床三张……靠东墙安南漆几腿案一张……”

▲《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画中游正殿部分节选表3-11 《嘉庆十二年分画中游等处陈设清册》画中游正殿分类统计生活起居床褥楠柏木包镶床三张、红毡一块、白毡一块、凉席一领、雪花锦坐蓐靠背迎手一分、生活用品紫檀嵌三块玉如意一柄、填漆有盖屉痰盆一件、棕竹股黑面扇一柄、文竹冠架一件、南漆几腿案一张、白地青人物磁葫芦罇一件、青绿辅耳三足鼎一件、青绿夔耳有盖罇一件、象牙宫扇一柄、鸡翅木海棠式盒一对、紫檀方绣墩八件、缂丝垫八件、洋磁香插二件、黄纸本文匾一面、毡竹帘二架笔墨弄赏书画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册页一册、蒋溥着色山水人物画一张、皇清开国方略一部、张宗苍着色画松山对语画一轴御笔字御笔字对二副光绪时期《修理画中游各座殿宇房间楼房亭座游廊墙垣甬路泊岸等工丈尺做法清册》记载:“画中游一座三间各面阔一丈进深一丈四尺外前后廊各深四尺柱高一丈径一尺八檩卷棚歇山头停满铺顺望板成造”。 根据文献档案列出柱网尺寸,采用一营造尺等于32厘米进行转换、比对。表3-12 画中游正殿平面尺度权衡表类型现状折合营造尺历史档案面宽次间3204 mm一丈一丈明间3246 mm一丈一丈次间3218 mm一丈一丈进深檐-金1288 mm四尺四尺金-金4516 mm一丈四尺一寸一丈四尺金-檐1288 mm四尺四尺表3-13 画中游正殿柱子尺寸权衡表类型现状折合营造尺历史档案檐柱柱高3280 mm一丈一丈柱径314 mm一尺一尺金柱柱高3966 mm一丈二尺四寸——柱径314 mm一尺——画中游坐北朝南,面阔3间,前后带廊,卷棚歇山顶,绿琉璃黄剪边屋面,建筑面积95平方米。

▲画中游正殿复原平面图 5.整体环境(1)南部山石泊岸乾隆御制诗描写多体现画中游与山势结合的特色,乾隆时期的山地园林亦多系自然叠石。在《万寿庆典图》(乾隆时期绘)节选图中,乾隆时期画中游组群南部与周围环境以自然叠石和云步踏跺形式相联系,并非现状的规整的三层台地和宇墙泊岸。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的画中游  光绪十八年,澄辉阁记“原查八方亭因有积土柱顶未满露明,现清理露明系四方重檐倭角亭”倭角之建筑形式与现状相符。据此可知此图应为遗址勘察图纸,其所反映的内容与清漪园时期比较接近,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大八方亭周边多自然山石,而非经光绪重修后的三层叠落平台。

▲画中游前重檐倭角亭图样(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344-0721) 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工程清单》记载:“爱山楼借秋楼前面泊岸安砌石料。”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工程清单》记载:“画中游爱山楼借秋楼成墁地面砖前面泊岸接砌宇墙。”

▲画中游添修点景山石并改修踏踩准底(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342-0525) 画中游组群南部现状为三层人工砌筑的台地,根据画中游《工程清单》及样式雷图档《画中游添修点景山石并改修踏跺准底》节选图,可以判断:画中游组群南部山石泊岸和三层整齐的平台做了红签标记,为光绪朝所添修。这部分变化甚至包括借秋楼、爱山楼前的如意踏跺。结合组群与自然地势紧密结合的整体关系来看,推测这一部分应为自然叠石状态;如意踏跺也应为云步踏跺。表3-14 画中游《工程清单》山石泊岸整理表格

根据画中游《工程清单》,添修叠落泊岸、宇墙、点景山石、踏跺、甬路等重修时主要对组群点缀园林环境的小品做出了较大调整。(2)北部点景叠石

▲画中游添修点景山石并改修踏踩准底(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342-0525)  根据画中游《工程清单》记载,以及光绪时期样式雷图档《画中游添修点景山石并改修踏跺准底》节选图,可以判断:湖山真意北侧点景山石均为红签标注,可以说明湖山真意北侧的假山叠石为光绪朝所添加。经过百年变迁,现在的画中游建筑格局及山石假山基本保留了初建时的形制,对于建筑主体及叠石造园在历次修缮时也未进行大规模的改动,本组建筑保持较为完整,在园林建筑布置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仍显示出高超的造园艺术水平。

▲画中游藻井本文通过对现存的乾隆御制诗、《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清漪园修缮黄册、嘉庆及道光年间《画中游陈设清册》、《万寿山准底册》、颐和园《工程清单》等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查询和分析研究,结合工程修缮资料、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画中游建筑群历史营建过程,深化对画中游建筑群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民国、建国后七个时期历史演变的认知,保留、传承了画中游建筑群所承载的相关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清漪园时期画中游建筑群整体园林环境,澄辉阁、爱山楼、借秋楼、画中游正殿建筑单体的复原研究。根据《陈设清册》、《工程清单》、《做法清册》及样式雷图档可以看出,清漪园时期画中游为与山势结合的山地园林,南侧为自然叠石和云步踏跺。颐和园时期主要对组群的园林环境做出了部分调整,添修北侧的假山叠石、南部山石泊岸、三层平台和宇墙,规整为三层人工砌筑的台地;建筑门窗位置、室内陈设以及室内空间划分、内檐装修方面也稍有差别。通过对画中游建筑群的复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来还原清漪园时期画中游建筑群的园林建筑形制,更好的为颐和园古建展示与保护提供较为生动丰富的素材及学术支撑。

参考文献:[1]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2]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颐和园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3]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颐和园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6.[4]颐和园管理处.清代皇帝咏万寿山清漪园风景诗.[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颐和园管理处.清宫颐和园档案·陈设收藏卷.[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颐和园工程清单.[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颐和园管理处.清宫颐和园档案·营造制作卷.图文编辑:颐和园研究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