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弃专业摆小摊是一种学业浪费
西安交大某硕士研究生辞去高薪,在母校门口摆了个凉皮摊位,取名“小庄师兄”。
小庄也不小了,今年27岁,卖凉皮前是外企管理人员,年薪二十多万。他的专业方向是关于核能应用方面的材料研究。此次弃“核”摆摊,据小庄说,是在万众创业的机遇面前,“想试一下,要不,真对不起自己”。
不出意外,时评家出来写文章了,文章题目很眼熟,“硕士生卖凉皮有何不可”云云。此题目很万能,在北大才子卖猪肉时,我们可以说“北大高材生卖猪肉有何不可”,在清华高毕业生卖煎饼时,我们也可以说“清华高材生卖煎饼有何不可”,复旦高材生卖麻辣烫了,我们又可以说“复旦高材生卖麻辣烫有何不可”……总之都可以,赚到钱了皆大欢喜。
但我看到这样的新闻,总有一种惋惜在心中。
如果某名校毕业生的专业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之类的“大众化”专业,那么毕业之后干什么在我看来都还可接受,但如果那位同学学的是核材料研究、大气污染与治理、石油勘察工程之类的专业,那么他去卖煎饼、卖麻辣烫、卖凉皮这些和他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可以算是一种学业上的浪费。如果当事人还是研究生学历,硕士生或者博士生的话,那么他在职业方面急剧的转向,在我这种软心肠的人看来简直就是“世间最大的浪费”。
当然,许多评论家可以反驳我,说你怎么知道他大学专业学的东西对他的“创业”没有帮助呢?即使具体的知识和技术用不上,他经过训练的专业的思维和开阔的思路起码对他的“跨专业”很有帮助吧?你看那位北大才子卖猪肉,中文系毕业现在不也把猪肉卖得很成功么?
对于这样的反驳,我是无言以对的,因为对方的反驳都很有道理。但我还是惋惜于那些大学生大学四年甚至七年专业上的训练。换句话说,你真的想去卖凉皮,为什么要去经历那七年核材料研究的专业训练?毫无疑问,凉皮不是核材料做的,而七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和你日后的创业毫不相关的东西,这不就是一种明晃晃的浪费么?再者,日后卖凉皮创业成功,核材料的知识小庄将永远用不上,大学七年的研究终究打了水漂。人生有几个七年,人生可以有几次打水漂?
当然劳动不分贵贱,我也从不认为研究核材料的就一定比卖凉皮的高贵,只是希望研究核材料的首先要确认自己到底喜欢研究核材料还是喜欢研究凉皮去创业。如果能确定是后者,那么凭着小庄的学习能力,首先自学点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再研究点互联网思维,最后借点钱去新东方厨师学校,相信用不了七年,他必定成功。
所以,小庄在我看来算是走了弯路,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职业规划的不到位,自身职业定位的缺失。核材料研究专业本硕连读七年,结果一毕业去了日化企业,呆了几年结果去创业卖凉皮,这其中有太多精力被无谓地浪费掉了(对卖凉皮而言)。
当然旁观者可以说这是“跨专业”的牛人,但我相信在小庄一个人的时候,他会对自己一去不复返的“实验室岁月”感到些许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