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肠息肉(intestinal polyp)及肠癌早期筛查

作者  大乘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的觉醒,做肠镜检查的人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肠息肉的发现病例也越来越多。今天的内容就来聊一聊肠息肉哪些事。那么,什么是肠息肉呢?所谓肠息肉,通俗的来讲就是肠粘膜上长了多余的东西,是一种源于大肠黏膜表面突起的隆起性病变,临床上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常见。

息肉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于部分息肉会癌变,造成严重的后果,而早期处理又非常的容易,可防可治。

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可以将大肠息肉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其它类型的息肉。多发腺瘤如数目超过100 颗称之为腺瘤病。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为良性病变,不会发生癌变。腺瘤性息肉又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腺瘤性息肉可能发生癌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更高。

根据腺管及绒毛状结构的比例,腺瘤可分为以下四类:

管状腺瘤为管状结构,占腺瘤总数的80%,大部分有蒂,球形光滑,明显发红充血。部分呈虎斑样,大小一般在1cm左右,大者可达3cm。恶变率<5%

绒毛状腺瘤绒毛成分超过80%,大部分为无蒂型,表面不光滑,有绒毛突起,充血水肿及糜烂,常附有半透明粘液。直径一般大于2cm,单发多见,恶变率高达30%-70%

管状绒毛状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家族性息肉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大肠多发性息肉为特征,细分区间下呈大量密集分布于全结肠,形态呈球形有薏米或无蒂,大多仅数毫米,数目多,密集分布,几乎见不到正常的粘膜 ,呈地毯样。癌变倾向强烈,40岁以后几乎都发展为肠癌 。

根据息肉的形态不同,可以将息肉分为以下三类:

无蒂息肉又称隆起性息肉,广基息肉,粘膜向上逐渐隆起与周围粘膜界线不明。

亚蒂息肉基底部较顶部小,形成亚蒂与周围粘膜界线分明。

有蒂息肉,有一长颈状的蒂,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样,分叶状少,表面可充血、糜烂、出血,直径一般不超过2cm。形态呈球形或类球。

如何判断大肠息肉的良恶性?

大肠息肉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而且大约有10%的良性大肠息肉会发展成为大肠癌。怎样判断大肠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

1、外形有分叶的息肉易恶变,光滑圆润的则少。

  2、基底:广基底息肉恶性可能性大,有蒂息肉恶性可能性小。

  3、脆性:在检查时,以窥器或器械触及时极易出血者,多为恶性息肉。反之则为良性。

  4、大小:直径越大,恶性的概率越大。其中,1cm以内的息肉恶变率为1.3%,1-2cm的癌变率为10%,大于2cm的为50%。

  5、溃疡:息肉一般情况下无溃疡,当恶变时,即可形成溃疡,特别是带蒂的息肉一般不会引起溃疡,一旦发生溃疡,则表明其有恶性改变。

  6、活动性:坚实牢固、无蒂的息肉易恶变;而带蒂具有活动性的则恶变相对较低。

  7、类型有蒂的多是管状腺瘤,相对癌变率较低,绒毛状腺瘤恶变率高。

肠镜检查是肠息肉检查的金标准,在早期肠癌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肠镜检查也有其局限性,全民普查尚难实现,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是最大的问题。

基于Septin9甲基化的分子筛查方式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依从性好等特点,尤其针对早期病变性况,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且无痛无创,采样方便,是目前获得国内外批准的大肠癌早期筛查手段 。

Septin9甲基化检测阳性率随着结直肠癌进展呈上升趋势。对结直肠癌I期检出率约为50%,II期和III期检出率约为70%,而IV期的检出 率几乎为100%。   

Septin是一类具GTPas活性的保守骨架蛋白基因家族,人类至少有14个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Septin1~14,其中Septin9定位于17q25,编码Septin9蛋白,起抑癌作用。研究发现Septin9基因的转录产物有多个翻译起始位点并存在变异剪接,能产生18种不同蛋白产物, Septin9作为与细胞质分裂相关的家族成员,其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高度相关,研究发现,Septin9在人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明显表达差异,DNA甲基化是调节Septin9基因表达的主要机制。其中Septin9-v2 启动子区的CpG 岛高度甲基化可在外周血等样本中检测到,使其成为结直肠癌的一种生物标记。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中将“血浆SEPT9 DNA甲基化检测(mSEPT9)”和“粪便隐血试验”一并列入早期结直肠癌低危人群筛查流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