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精美的唐代粉彩天王俑

人们对于天王的形象并不陌生,汉代时,天王形象随着佛教传入中土,逐步被汉化。在唐代,随着厚葬之风兴起,以往用于陪葬的武士俑逐渐为佛教中的天王形象所取代。在我国,镇墓文化源远流长,镇墓神物的种类也纷繁多样,包括镇墓兽、天王俑和武士俑等,后期主要为陶器、石器和唐三彩等。
2009年4月23日,灵台县梁原乡付家沟村在坟家山进行农田改土过程中发现唐代砖箍墓葬一座,墓葬内出土文物达50余件,多为粉彩陶俑。在出土文物中,其中有2件陶质粉彩天王俑,身躯高大,造型生动,神态栩栩如生,表情惟妙惟肖,堪称唐代陶塑艺术瑰宝,反映了大唐既写实又夸张的雕塑艺术风格。
踏羊彩绘天王俑,高1.08米,红陶质。头戴侧翻翅盔,竖眉怒目,短髭上翘,面容狞厉。身着铠甲,胸前左右各佩一块圆形绿色护镜,肩覆披膊,护颈较低,与胸甲纵束甲带相扣,铠甲下垂膝裙,右手按于胯部,左手握拳于胸前。足登尖头长靴,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于羊臀和羊头之上,羊抬头瞪眼,跪卧于地。俑通体彩绘,用红、黑、白、蓝彩饰花纹、云纹、衣纹等。甲泡、束带间贴金箔。
踏羊彩绘天王俑
踏牛彩绘天王俑,高1.08米,红陶质。头戴侧翻翅盔,竖眉怒目,短髭上翘,面容狞厉。身着铠甲,胸前左右各一小泡状圆护,肩覆披膊,护颈较低,与胸甲纵束甲带相扣,铠甲下垂膝裙,左手按于胯部,右臂握拳上举。足登尖头长靴,左腿直立,右腿微曲,踏于牛臀和牛头之上,牛抬头瞪眼,跪卧于地。俑通体彩绘,用红、黑、白、蓝彩饰花纹、云纹、衣纹等。甲泡、束带间贴金箔。
踏牛彩绘天王俑
天王俑源于佛教中统领一方的护法神。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汉化。佛法护卫神逐渐失去原来的姿容和身份,成为经过艺术夸张的中国武士形象,其象征意义已经超越佛教领域,成为凡人世界正义、威猛的象征。天王俑既能降魔伏妖,守护佛法,也能驱鬼辟邪,保护墓主的安宁。
最初,天王形象一般出现在佛教的寺庙和石窟中。唐高宗时期,墓葬之中开始出现天王俑,其身份也超越了佛教的护法神,成为墓主的守护者,为墓主降魔伏妖,驱鬼辟邪,保卫墓主的安宁。天王俑被唐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所以在唐代的许多墓葬中,特别是中原地区的达官贵人墓葬中都发现有天王俑。
从历代丧葬礼仪的发展来看,打鬼驱邪、镇守墓葬的观念是古人最重要的丧葬观念之一。古人深信死后地下亡魂会受到各种因素的侵害、滋扰。为了保护墓葬与死者的安宁,古人采取种种手段来庇护,使自己的亡灵在另一个世界等到安宁,便在墓室墙壁描绘辟邪的画像、雕刻祥瑞神兽、放置守卫奴隶等,希望以此来避免鬼怪、妖魔等邪恶力量的影响。
天王俑是佛教传播的产物,借鉴佛教护法神天王像的体貌特征而塑的镇墓辟邪的随葬品,一般成对随葬,多置于墓门两侧,有镇恶驱邪的作用。这种葬俗始于公元6世纪,最初是一对武士俑,到唐代,受佛教护法神形象的影响,武士俑为天王俑所替代。佛塑天王像趋于写实,而随葬镇墓俑则夸张恐怖。
考古发掘中,天王俑为出现较多的镇墓俑。早在战国的楚墓中已经发现有木制的镇墓兽,西晋时期镇墓兽和镇墓俑开始在中原墓葬中流行,北魏后期镇墓俑固定为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各一对。部分夫妇合葬墓设四件镇墓兽、四件武士俑。镇墓兽、武士俑摆设于墓室内或甬道内的墓志之后,向门而列,武士俑通常放置在镇墓兽之后。到唐高宗时期出现了天王俑,天王俑与镇墓兽的配置逐渐取代了武士俑与镇墓兽的组合。墓中放置的两件镇墓兽,两件武士俑或两件天王俑,在唐代被称为“四神”。
初唐时期的天王俑头戴盔,盔檐外卷,怒目张嘴,身穿甲胄,长至膝部,腰束带,双手握拳弯举胸前,两腿分开直立,足下踩一蹲卧的牛或羊,底带托板。盛唐时期天王俑分两种:一种头戴耸顶盔,右手叉腰,左腿弯曲,足下踩一爬伏小鬼;另一种戴风顶盔,盔檐外卷,脸型丰满,足下踩一蹲坐小鬼,座稍高。这一时期的天王俑制作精美,造型既夸张又真实自然,给人一种和谐饱满的印象。晚唐时期,天王俑帽檐外卷,衣饰简化,制作草率,并逐渐在墓葬中消失。
我们眼前所见的这一对镇墓天王俑,体魄强健、气宇轩昂,制作艺术技巧娴熟、精细,造型既夸张又真实自然,无论面部表情,还是姿态动作,甚至着装、腰带、臂上凸起的雕饰,都较好地体现了武士外表和内在的完整统一,表现了初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唐文化的阳刚之美,把唐代艺术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塑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王俑作为从初唐至盛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事物,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习俗,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的雕塑艺术水平和陶瓷制作工艺,对研究盛唐时期的葬俗和雕塑艺术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源丨甘肃日报(文/灵台县博物馆馆长  章云峰)

编辑丨甘小博

转载自 | 这里是甘博

(0)

相关推荐

  • 看见文物 | 天王俑,带你了解古代丧葬镇墓习俗

    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现的殉葬俑,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最早出现在武则天时代. 天王俑与镇墓兽一起,多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成对出现,左右各一,对称置于墓门内,与十二生肖俑一 ...

  • 陕西发现600多座古墓,全分布在这所高校,国宝级文物大量出土

    许浩,西安邮电大学2001级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在校期间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讲解员:2005年在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任教:2009年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任职:2013年在通联支付网络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陕 ...

  • 考古界:唐代彩粉天王俑镇墓兽

    2009年4月下旬,在梁原乡傅家沟村一农田改土工地上暴露的一座唐代砖室墓中,出土了铜.瓷.陶文物52件,其中各类彩陶俑计26件之多,有天王俑.牵夫俑.女侍俑.操碓俑.镇墓兽及马.驼.猪等.其中出土的唐 ...

  • 千年古墓被盗,一尊石刻在美国2亿起拍卖,专家:必须追回来

    作为古老的历史文化古国,我们中国有着无数的历史文化宝贵遗产,而其中大部分都还被埋葬了地底下,当然了也有大量的文物在近代的时候被外国列强给抢走,这些抢走的文物至今都只归还了极少数部分,为此如今绝对不能让 ...

  • 小雁塔“身旁”的西安博物院

    驺人- 秦代为长官驾驭车马的人(秦代) 西安博物院的陶瓷收藏本人特别喜爱,也是我驻足最久的,尤其为陶俑部分,每个朝代的陶俑都很直观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汉俑的纤瘦,唐俑的丰满,表现出朝代审美的 ...

  • 清代斗彩瓷器融合了粉彩和珐琅彩,图案绘画更精美

    斗彩石榴花纹罐 斗彩石榴花纹罐,清康熙,高8.3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4.7厘米. 罐撇口,短颈,丰肩,圈足.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洁.外部斗彩装饰.瓶身绘两组对称的石榴花卉纹.无款识. 此罐造型隽秀 ...

  • 欣赏:金包玉、黄地粉彩瓶、寿山石,都是十分精美

    剪古藏精说2021-02-05 06:30:00 "飞龙在天"寿山石 金包玉 独籽巧雕 "飞龙在天"寿山石 金包玉 独籽巧雕 "飞龙在天"寿 ...

  • 欣赏:精美的粉彩瓷器

    剪古藏精说2021-01-20 06:30:00 粉彩 花鸟果绿 描金薄胎瓶 高36厘米 精品瓷 粉彩 花鸟果绿 描金薄胎瓶 高36厘米 精品瓷 粉彩 花鸟果绿 描金薄胎瓶 高36厘米 精品瓷 粉彩 ...

  • 清代道光绿龙粉彩《双龙戏珠金钟杯》

    铃铛杯亦称"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是杯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因形如倒置的铃铛而得名. 明成化.嘉靖.万历 ...

  • 粉彩百年|⑦当代中国粉画名家作品赏析

    2019-09-28 18:18:41 来源: 粉画艺术 前几期小编向大家介绍了先驱.前辈们是如何将色粉这一画种在中国传播.发展起来的,他们的贡献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时至今日,了解和使用色粉的人越来越 ...

  • 台北故宫藏清代珐琅彩、粉彩、洋彩等瓷器欣赏

    在台北故宫收藏的珍品中,有陶瓷器2万多件,包括从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台北故宫是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最精.最多的机构之一.本文选择其清代精品彩瓷,包括洋彩.珐琅彩.粉彩等进行展示,让古 ...

  • 粉彩百年·荣耀中国”粉画作品邀请展即将在苏州开展

    2019-09-26 15:34 展览时间:10月1日-11月24日 展览地点:明·美术馆&粉画艺术博物馆 (李公堤四期文创街区15.14&10幢)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粉 ...

  • 清朝各代粉彩瓷器,这篇文章介绍得较为详细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乾隆.粉彩是在釉上五彩工艺基础上,受引进的珐琅彩工艺技法,经过中国工匠的巧妙融会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装饰技法.粉彩初创于景德镇御窑厂,盛行于清宫内廷,后广泛流行于民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