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稀世古钱,隐藏着千年前消逝的西域古国的秘密

一枚异域金钱,揭开了覆灭千年的古国秘密!民国年间,钱币大家方若在河南开封的市场上买到一枚“天兴七年”金钱,据说是1925年冬出土于洛阳邙山北魏陵寝中。同时期的郑家相认为,这枚金钱的钱文风格与太夏真兴类似。那么,太夏真兴又是哪一朝的钱币,是什么样的一种形制呢?

“太夏真兴”为十六国时期夏国铸币。东晋义熙三年(407),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匈奴人认为自己是夏禹的后代,故称国号为“大夏”。东晋元熙元年(419),赫连勃勃在攻占长安后,返回统万城,以宫殿大成,于是赦其境内。又改年号为“真兴”,刻石都南,颂其功德。将其所使用过的三个年号“龙升、凤翔、真兴”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出“真兴”实乃真正兴盛之意,其标志就是统万城宫殿建筑的完工。古时“太”与“大”字通用,所以钱文“太夏真兴”,实为“大夏真兴”,即国号加年号构成钱币名称,这种命名方式由此钱开始。铸钱一事,史无记载,应是铸于大夏真兴元年至六年之间(419—424)。

天兴七年金钱国家博物馆藏在国家博物馆中藏着2枚“太夏真兴”钱,均为圆形方孔,钱面双重内郭,广穿,光背,这是仿自新莽布泉的形制特点。一枚为1959年沈子槎捐赠,铜质,“太夏真兴”四字钱文旋读,笔画纤细、清晰。横平竖直,撇捺如刀,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有一种魏碑体的韵致(图12-1)。另一枚铜质鎏银,钱文风格与前一枚相同(图12-2),为陈仁涛旧藏。1955年,国家文物局将购买的陈仁涛旧藏调拨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珍泉有时就像接力棒,一个人传给另外一个人,传了许多人,传了许多代,最终的结果要么下落不明,要么进了博物馆,太夏真兴就是这样。

朱活《古钱新典》上册曾提到,1946年,在甘肃武威出土一枚太夏真兴钱。20世纪50年代,沈子槎收集到一枚太夏真兴钱,1954年在上海泉家祝寿泉帖上出品,1959年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图12-1)又有一枚为方若收藏。1934年,方若珍藏的这枚太夏真兴钱转归于陈仁涛囊中。1955年,陈氏所有钱币藏品被国家收购,并调拨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其中就包括这枚太夏真兴(图12-2)。还有一枚仍先为方若所藏,出自北京,文字不甚清晰。新中国成立后,划拨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图12-3)。

除以上3枚外,还有2枚太夏真兴。第一枚太夏真兴发现于清代晚期的甘肃,被陈钟溪所得,赠予吴门大藏家顾湘舟。后辗转归于收藏大家张叔驯。1945年,张叔驯藏太夏真兴拓本在《泉币》上发表。张氏另藏一枚太夏真兴,鎏银而精美逊之。张氏后来移居美国,于1947年将2000枚珍泉带到北美。张氏去世后,其夫人把这一批藏品全部卖给美籍华裔大收藏家Tai. J. T(读音为戴吉涛)。

太夏真兴的钱径只有2.3厘米左右,可它却拥有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大浪淘沙,与这枚小钱同时代的遗存,在陕西境内还能找到。西安碑林博物馆藏一匹大夏真兴六年石马。石马昂首站立,目视前方,腹下前后腿内侧,分别雕成两个屏障。前腿下屏壁以阴线刻出界格,9行,每行2至5字不等,残存铭文有“大夏真兴六年岁在甲子夏五月辛酉”等国号、纪年。马高2 米,长2.55米。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大夏真兴六年石马有关大夏遗存,除了上述石马之外,还有统万城遗址。该城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北1 公里,为大夏国的都城,创建于413 年,毁于994年。这座城址分为外郭城、东城与西城。外郭城平面略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城垣相距5公里,南北垣长度不详。城墙破坏严重,残存的几段城垣昭示着城市的破败与沧桑。

统万城西城夯土台基遗址据《晋书》记载:大夏“又造五兵之器,精锐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凡杀工匠数千,以是器物莫不精丽”。由此,我们知道,“太夏真兴”钱文笔画纤细,但十分清晰、一丝不苟。与十六国时期其他国家铸币,如后赵的丰货、成汉的汉兴、北凉的凉造新泉相比,都无疑为上乘佳品。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太夏真兴虽然钱径只有2.3厘米左右,却如此制作精整,美誉千年。“凡杀工匠数千,以是器物莫不精丽”,在赫连勃勃的残暴统治下,制作器物的质量与身家性命紧密相联,还有哪一位工匠敢掉以轻心,视作儿戏?

影视剧中的赫连勃勃形象一枚颜色深重的小钱,一匹静默伫立的石马,一座满目疮痍的废都,一位杀人如麻的暴君。我们仿佛回到从前,走近那个血雨腥风、征战杀伐的乱世。往事如烟,古钱若梦,看着现在在博物馆展柜里静静沉睡的这枚小钱,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方若对太夏真兴钱的一番感慨:形如莽制字非同,年号并将国号崇。先我搜奇具只眼,赫连泉舍雪堂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