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的偏见,才是一个人最真实样子
一次去某地度假,早上打车出门,遇到一个话唠司机,一路都在讲自己是一个多么厉害的老司机。突然,一个路口,他急的直拍大腿,说:“哎呦呦,坏了,我走错路了,这条路修路,封死了,对不起对不起,我马上调头。”
我说:“没关系,我们调头就是了。您知道这里修路,为什么今天还要走这条路呢?”,司机师傅回答说:“以前天天走这条路,习惯了么,修路的事我给忘了,直接就上道了,诶,这脑子,你说气不气。”
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生活中,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事情,我们根本不过脑子,是完全依靠惯性做决定。很多时候,我们就像司机因为习惯,走上一条错误的路。
这种惯性随处可见。当这种惯性被打破,要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新的惯性,要么就忍受被打破惯性的不平衡,生活在规律失衡和适应焦虑的漩涡,身不由己地被裹挟。
人很奇妙,因为儿时的味觉记忆,会对家乡味情有独钟,尝一口就知道是否地道。我的一个朋友,在欧洲留学工作多年,终于有一天,再也忍受不了冰牛奶、汉堡和牛排,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帝都吸霾,就为能吃一口妈妈包的猪肉白菜蒸饺、宫保鸡丁、烧茄子、酱肘子。。。
人对味道、审美甚至情感的惯性决定,都是来自于惯性的偏见,多种惯性的偏见的合集,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
两个小孩子打架,几乎都是从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开始的,因为你打我了,我就要打你,当我觉得你打我比我打你疼的时候,我觉得吃亏了,我就要更用力打你一下,结果,战争不断升级。
成年人的世界,交流方式变了。语言会出卖灵魂,你说的话就是你的样子,而人说话的方式是很难改变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偏见,就是一个人的灵魂X光片。
我们常常回忆不起来,某一场重要会议上,某位领导讲了什么,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讲话时带给我们的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的自我画像。他没有一句重复的话,但是他的表达惯性,带着他的个人偏见,为自己做了一份说明书。
当年,10年越南战争,美国打赢了每一场战斗,最后却输掉了整个战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天天打仗年年打仗,却忘记为什么打仗了,根本不知道怎么才算打赢了。
很多夫妻、情侣吵架也是这样,越吵越凶,吵到精疲力尽,常常一愣说:“欸,我们为什么吵来着?”然后,回忆半天。两人只是基于惯性的偏见在吵架,这个偏见往往就是“语欲胜人”,跟小孩子打架的模式一样。
经典影片《十二怒汉》用一间小屋里的十二人大辩论向我们展示了偏见是如何可怕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原来,偏见是我们“理所当然”的朋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开篇就讲鲲鹏,讲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概和视角,让闻者一上来就用审视和俯瞰的格局审视自己蝇营狗苟的人生。
我们没有几个圣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偏见,这些偏见拼凑起来,就是一个人最真实样子。这模样是美好,是丑陋?是高级,是粗鄙?
惯性的偏见根植于我们每人心中,“吾日三省吾心”地关照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是每天都值得一做的功课。不让偏见为我们铸就狭隘的牢笼,蒙蔽自己囚禁自己。
辩证质疑、独立判断是生而为人的自由,应当将这自由放飞。虽然生活中的傲慢与偏见随处可见,但是,好在可见,你能看见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
未必人人都需要追求高雅,可以通俗,但别庸俗,否则,谁能面对和原谅自己的无能,还有碌碌无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