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拼爹】我扒了那个爆红的北大教授92条视频,才明白真正的教育是…
最近,“6岁神童”丁教授火了。
他一边凡尔赛式自夸智商,一边又一脸嫌弃地吐槽女儿“学渣”、肯定考不上北大,对比反差乐坏了一众网友。
连北大教授都有养娃烦恼,相信很多普通家长,心里也平衡多了。
然而,看完他所有视频我才发现:吐槽归吐槽,他并没有放弃对女儿的教育,反而站在一个教育学博士的高度,科学育儿。
他的很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普通家庭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00分不是目的
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丁教授说:
“千万不要以为学渣比学霸笨,其实笨和聪明的差别微乎其微。
核心原因是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学习。”
因此建议家长在辅导作业时,不要动辄指责、鞭策、批评,而要用对方法,从培养孩子的习惯入手。
他女儿有一次做数学作业,8+5=13,他问女儿为什么。
老人觉得孩子答对了,8+5就等于13,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他解释说,要让孩子学会推导过程,“知其然”更知“所以然”,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建议家长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
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和答案,而是为了培养各种能力。
女儿做作业也磨蹭,丁教授给女儿买了一套时间管理的书。
女儿读完这些书之后,磨蹭、拖拉的小毛病改变很多,也慢慢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
丁教授由此总结道:孩子磨蹭、拖拉,家长不能一味地吼、催,而要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习惯。
哲学家西塞罗说:“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
十年后,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习惯。
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学习习惯,比考高分更重要。
好的人品
是孩子未来人生幸福的基础
有人问丁教授:你对女儿有什么期待?
他说:
“我希望她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善良的人,甚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他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也是这样,首先要善良、品格好、靠谱。
人品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报。
孩子优秀与否,成绩好只是众多标准中的其中一个。
人品不好的孩子,就算成绩再好,也有栽跟头的时候。
浙江有一个博士,短短半年内高铁逃票40次,后被行政拘留。
有位名人曾说过:
“我把人品排在人才所有素质的第一位,这超过了智慧、创新、情商、激情等,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人品有了问题,这个人就不值得一个公司去考虑雇用他。”
人品,是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第一标准。
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如果依旧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幸福,一定是人品有问题。
人品,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学历。
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是人品教育。
教养,是给孩子最好的传承
有一次,一对夫妻请丁教授吃饭,他女儿也跟着。
中途那个妻子带女儿出去了一下,过一会儿就上了一个大龙虾,他一看就知道是女儿点的。
但别人请客,他结账也不合适,事已至此,大家就先开心地吃吧。
回家的路上他及时教育女儿:“这个龙虾是非常贵的,别人请我们吃饭,我们不应该点这么贵的东西,你记住没有?”
女儿点头表示知道了。
丰一吟在《回忆父亲丰子恺》中说:
“生而养之,养而教之。教养,是一个家庭传承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教养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即使在餐桌这种方寸之地,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家教。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是文化人的修养,也是一个人行走社会的基本素养。
有远见的父母,懂得教育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给别人添麻烦。
这样孩子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令人如沐春风,赢得尊重。
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
不如给孩子心灵上的富足
女儿曾问丁教授:“爸爸,咱家的房子为什么那么小?”
他反问女儿:“以前我们的房子只有35平米,你觉得开心不?幸福不幸福?”
女儿欢快地答:“开心啊,幸福啊。”
他借机教育女儿:“所以啊,首先人开不开心、幸不幸福,跟住多大的房子是没有关系的。咱现在住的房子已经足够大了。”
女儿就不再纠结房子的大小了,只是遗憾房子小不能养狗,他就答应送她一只小柴犬。
比起物质上满足,他更注重孩子心灵上的富足。
丁教授只有三条裤子,他觉得物尽其用就行了,不要浪费。
女儿也跟他一样简朴,冬天的衣服就是朋友女儿穿过的二手衣服。
家庭幸不幸福,跟房子的大小没关系。孩子快不快乐,跟穿什么衣服也没关系。
富养孩子,不是让他住大房子、穿名牌衣服、用最贵的手机,而是让他获得内心的充实。
孩子的三观,很大程度上受大人的影响。
家长不攀比,孩子才不爱慕虚荣。
精神富足的家长,才能养出精神富足的孩子。
教育的终极目的
不是培养一个做题机器
一位妈妈对丁教授说:“我们的孩子虽然高考可能少考30分,但还是觉得很赚。”
因为她女儿在北大附中读高中,这所高中特别注重素质教育,不让孩子死做题。
高中三年,这个女孩除了学习还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大大开阔了眼界,开拓了视野。
连丁教授都觉得她的内涵、风范,非普通孩子能比。
培养孩子学习之外的能力,短期看来似乎无用,实则孩子收获良多。
政协委员唐江澎说过:
“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只会做题的孩子,将来走出教室,不一定能向生活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好的教育,绝不是把孩子关在房间里死读书。
而是让孩子走出书房,见见这世界的宽广,看看世俗民情的丰富,了解生活百态。
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孩子,心中才自有乾坤。
既能很好地与自己和解,也能与世界友好相处。
启蒙教育要趁早
规矩立在6岁前
丁教授说:
“一个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无论汲取哪方面的知识、无论获得哪方面的教育,都是极为重要的,对孩子后来的学习、乃至一生的成长,都起着最关键的奠基作用。”
比如小孩子背东西,练的就是童子功,小时候背下来的诗,一辈子都忘不掉。
而这样的教育启蒙,3-6岁就该开始了。
他有点遗憾,因为他女儿上小学前没有任何文化课方面的学习,上小学后才从零开始学,有点大意了。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
3-6岁的孩子可塑性比较强,无论性格塑造还是习惯培养,家长都要及时跟上来。
一旦超过6岁,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起来之后,家长再干预就很难了。
如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所说:
“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时,监督养成习惯;监督过程很痛苦,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所以给孩子立规矩也好、文化知识的启蒙也好,或者兴趣的培养、情商的培养等,无论哪方面的教育启蒙,不要错过6岁前的黄金教育期。
别让你的孩子
毁于垃圾快乐
丁教授的同事,以北大化学系为例做了一个统计:有一届学生入学时200人左右,毕业时只有160多个,余下的30多人全部退学、停学。
而他们退学的最主要原因是:打电子游戏。
垃圾快乐害人不浅,连学霸都不可避免地被荼毒。
想起一个叫张非的学生,他参加了4次高考,一次考上复旦,两次考上清华,一次考上北大,特别有天赋。
但他喜欢打游戏,曾因挂科太多被劝退。
好学校固然是改变人生的名片,垃圾快乐却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千万别高估孩子的自制力。
一旦发现孩子有一些上瘾性行为,比如打游戏、玩手机,家长要及时干涉,防止他继续沉迷。
接受孩子的平凡
是为人父母最大的修行
丁教授的女儿学习并不出色,起初他也像很多父母那样的着急,一度焦虑得睡不着觉。
可他很快就放弃了执念:女儿95%考不上北大,既如此,不如坦然接受。
还站在生物学的高度,安慰自己这是regression(回归),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天道。
想起《小舍得》里一句台词:
“我们的孩子有可能考不上我们的母校,未来的他们有可能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我们。”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
孩子成绩好固然值得欣慰,但学习差的孩子也未必一无是处。
他也许考不了100分,但他在唱歌、跳舞方面很有天分。
他也许考不上名校,但未来有更大概率留在我们身边,孝敬父母。
学霸孩子,将来可能到大城市发展,甚至远涉重洋、出国留学。
而学渣孩子,是留在我们身边报恩的。
接受孩子的平凡,才能与孩子和解,也与那个焦虑的自己和解。
最好的家风,爸爸爱妈妈
丁教授的爱人也经常看到他的抖音,每次看完都给一些反馈意见。
反馈最多的意见是:拍得太丑了。
于是,丁教授就在提到爱人的这条抖音下置顶了一条留言:以后所有视频都美颜。
在另一条视频上,他还提到自己经常给女儿做饭、辅导作业、被妻子训来训去。
网友都被这条视频逗乐了,再厉害的教授,在家里也只是一位普通的丈夫、平凡的爸爸。
想起人民日报曾公布“好爸爸的7个标准”,第一标准就是尊重并疼爱妈妈。
所谓疼爱,就是将妻子的话放在心上,理解妻子操持家庭的不易,而后与他一起分担养家、养娃、照顾家庭的喜怒哀乐,同舟共济。
好男人的典范,莫过于如此。
他对妻子的爱,不止是口头上说说,更多地是融进实实在在的生活。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陪伴
丁教授的女儿有5种方法上学:坐地铁、坐校车、坐爸爸班车、爸爸开车,但他唯独选择骑自行车送女儿去学校。
有一次北京降温,体感温度至少零下20度,他还是坚持骑车送孩子上学。
为什么这么麻烦呢?
一是让孩子吃点苦、锤炼一番,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增进父女感情。
骑自行车的时间比较长,女儿坐在后面没事干,只能跟他聊天。
父女俩就利用这段时间增进感情、改善学业。女儿数学成绩倒数的问题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放慢脚步、将时间花费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的父母。
现实中,很多爸爸都以工作忙为由,将教育孩子的事推给老人或妻子,很少亲自教育孩子。
可无论你是一位教授,还是一位高管,亦或是业界名流,你首先是一位父亲。
如果能在每天上下学路上、晚饭时间、临睡前等,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忙碌爸爸也可以做一位好爸爸。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拼爹。
但是,我们普通父母,没有学历、也没资源,拿什么拼?
丁教授说:“不管你多普通,你都是可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
他的父亲初中毕业,母亲是个文盲,父母都是资源贫乏的农民,一样把他培养成才了。
所以建议家长不要过于焦虑,或者将焦虑转移给孩子,动辄给孩子缴纳10万+的择校费,让孩子背感情债。
因为真正的拼爹,不是单纯地拼金钱、拼外在资源。
而是拼父母的处事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孩子身上所花的时间和心思。
如果你喜欢看书,孩子便不会沉迷于电子产品;
如果你喜欢打打球、跑跑步,孩子大概率不会长成“小胖墩”;
如果你习惯早睡早起、作息规律,孩子也不会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你凡事有计划,孩子也就能很早学会给自己的人生做规划......
宋庆龄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
因为他们不一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一定会模仿大人。
人生是一场接力赛,父母就是孩子的起点。
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