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华七律诗 幻中
幻中
幻中竟入武陵溪,碧落澄清无染泥。
谷米丰饶满粮囤,村人质朴远霞梯。
逃秦岁月犹能数,属汉城池却未栖。
我亦因之爱秧马,春风日里伴牛犂。
【注释】读唐李商隐《玉山》诗,依韵而咏别事。原诗云:“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记于2021年1月31日。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幻觉中竟然走进了武陵溪,天上是那样澄清,空气中不染尘泥。谷米是那样丰饶,充满了家家的粮囤,村里的人是那样质朴,祖祖辈辈都远离霞梯。逃离秦朝的岁月,现在还能够历数,归属汉朝的那些城池,他们却从来没有栖息。我也因为这些而喜爱起这里的秧马,在春风拂煦的日子里陪伴着田畴里的牛犂。
首联中的“武陵溪”,即“武陵源”,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惆怅词》之十:“晨肇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武陵溪。”元代无名氏的《货郎旦》第三摺:“多管为残花几片,误刘晨迷入武陵源。”元代剧作家曾瑞的《留鞋记》第一摺:“有缘千里能相会,刘晨曾入武陵溪。”古人所说的“武陵源”,指的是武陵那里的桃花源,据晋代诗人陶潜在《桃花源记》中记载:晋太元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见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村人自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遂与外界隔绝,后来渔人复寻其处,“迷不复得”,后人便用“武陵源”来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如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宿清远峡山寺》诗:“寥寥隔尘事,何异武陵源。”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唐代诗人汪遵的《东海》诗:“同作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唐代诗人皇甫冉的《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诗:“寒侵赤城顶,日照武陵川。若览名山志,仍闻《招隐》篇。”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即事》诗之七:“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还有明代诗人唐顺之的《广德道中》诗:“倘遇秦人应不识,只疑误入武陵川。”
颔联中的“霞梯”,比喻的是显达的仕途,见唐代诗人李远的《赠弘文杜校书》诗:“高倚霞梯万丈餘,共看移步入宸宫。”还有唐代诗人司空图的《梦中》诗:“几多亲爱在人间,上彻霞梯会却还。须是蓬瀛长买得,一家同占作家山。”
颈联中的“城池”,泛指城或者城市,见唐代诗人栖一的《武昌怀古》诗:“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还有宋代诗人吴芾的《又登碧云亭感怀三十首》其一:“晚上危亭望石城,楚君曾向此间兴。城池芜没人何在,只有空山几个僧。”以及宋代诗人周麟之的《中原民谣》:“展辟城池数倍宽,帝居占尽民居少。”
尾联中的“秧马”,指的是古代农民拔秧时所坐的器具,形如船,底平滑,首尾上翘,利于秧田中滑移,见宋代诗人陆游的《夏日》诗:“梅雨初收景气新,太平阡陌乐闲身。陂塘漫漫行秧马,门巷阴阴挂艾人。白葛乌纱称时节,黄鸡绿酒聚比邻。掀髯一笑吾真足,不为无锥更叹贫。”还有他的《春日小园杂赋》:“自此年光应更好,日驱秧马听繅车。”以及清代诗人赵翼的《横塘曲》:“朝行秧马宵呼犊,不抵清歌侑一觴。”
这一联末句中的“牛犂”,指的是以牛犁地,亦指耕牛和耕犁,见宋代诗人苏轼的《秧马》诗:“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还有宋代诗人陆游的《枕上》诗:“元非破贼手,只合架牛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