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遗嘱

英雄难免有迟暮的时候,曹操自然也概莫能外。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一代枭雄谢世,“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银玉宝。’”(《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陈寿书中收录的曹操《遗令》只有寥寥几句,是删节版已是无疑。据金性尧先生说:“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遗令全文(附文后),只有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录,他是从《北堂书钞》、陆机文、《太平御览》等上面汇集的,是否为遗令全文,已不可知。”(金性尧:《三国谈心录》)

金先生文中提到的陆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曾担任皇宫的著作郎,他有机会接触皇室秘阁中的历史档案文献,曹操的《遗令》是陆机无意中在宫内秘阁中发现的。据说当他看到曹操的《遗令》,还不由心生感叹,为此写下了一篇《吊魏武帝文》。陈寿比陆机大三十岁,是否看到过遗令的全文,我们不得而知。

通读曹操的这篇《遗令》,我们不难发现曹操对自己的后事安排得很细,包括丧事的细节安排、后宫婢妾何去何从、子弟如何谋生等等尽在其中,可见其仁厚、体贴、细腻的一面。

首先,曹操遗令遗令指出,天下尚未安定,部属应继续在原地点、原岗位完成原来的任务,不得乱动;军事上继续实行法治,但自己过去执法时也有感情用事的地方,这一条不能效法。由此可见曹操临终时头脑很清醒,对于形势有正确的估计,对自己也有一分为二的评价。一位最高统治者能做到这一步,实属不易。

其次,要求实行薄葬。曹操平时生活比较俭朴,死后墓葬也不准阔气。这里大概还有一大原因他没有明言,那就是值钱的陪葬品容易引来盗墓者。汉末天下大乱,盗墓成风,曹操本人也领导过颇具规模的发掘取宝活动,甚至专门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因此还遭到袁绍手下笔杆子陈琳的揭发和痛骂。曹操临终前特别强调薄葬,无非也是为了避免后人“发丘”、“摸金”。

第三是关于财产、家属和歌舞妓的安排。遗令中提到的“余香”,是指当时人们很重视的由西域输入的迷迭香,曹操准备将其分给他的妻妾。曹操身边的妻妾和地位更低一些的女人不少,先前曹操说过,自己死后她们可以改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在这篇的遗嘱中则不再唱这样的“高调”,只说是叫这些女人们做些手工活儿,卖点钱养活自己或补贴日用。大人物一死,原先靠着大树乘凉的女人们不可能指望再过先前那样的日子,曹操把这点看得很透彻,临终之际能说出卖履分香这样的话来,读了确实令人佩服。

值得一提的是,遗令面面俱到却唯独对权力交接未置一词。实际上曹操对此早已是成竹在胸,不说不等于没有安排。此时曹丕已为世子,禅代已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惟一没料到的是曹操一手置办起的家业,未过五十年便入司马家了。

附:《遗令》全文

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