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的果斑病是什么?如何用药?哪种效果最好
介绍
沃柑为‘坦普尔’橘橙与‘丹西’ 红橘的杂交种, 种植起源于以色列,后引入中国广西、重庆、云南等地,具有外皮美观、晚熟、高糖、早结丰产等优势。加上树势生长强旺,耐寒抗旱,后期不易落果,易贮藏运输。沃柑上的病虫害种类多样,其中病害主要有溃疡病、炭疽病、褐斑病等;虫害主要有潜叶蛾、红蜘蛛、木虱等。
近年来,在重庆开州沃柑果园发生了大面积的柑桔果斑病,在果实膨大期,果实表面出现大片褐色革质病斑,发病后期病斑遍布全果,与砂皮病症状不同。果园在病害出现前期针对褐斑病和砂皮病进行药剂防控,但带褐色革质病斑的病果未见减少。
1材料和方法
1.1致病菌分离纯化和鉴定
沃柑病果采自重庆开州和长寿果园,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致病菌分离。选取带有典型病斑的果皮组织,剪切、消毒、清洗后放置于PDA平板上,28℃培养2天,挑取典型菌落边缘的菌丝到新的PDA平板上,28℃培养5天,然后将纯的单孢子培养物转移到PDA斜面上,保存在4℃进行下一步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受害症状和致病菌分离纯化
受害沃柑果实症状如图1所示。在果实膨大期,果实上出现大片褐色革质病斑,稍凹陷,呈单点或片状分布,不光滑,发病后期病斑遍布全果,严重影响果实外观。
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了一系列菌株(WC1、WC2、WC3和WC4),分别接种于健康沃柑果实和叶片上,以无菌水作对照,针刺接种5天后,其中分离株WC2接种叶片和果实出现感病状。从接种后发病的果实上分离进行致菌,获得了与原始菌株形态学一致的菌株。基本可以确定菌株WC2为致病菌。由此对WC2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2.2致病力分析
将菌株WC2接种于大雅柑、尤力克柠檬、塔罗科血橙和沃柑的叶片、果实和枝条上,28℃光暗交替培养2天后,整个实验过程对照叶片、果实和枝条均不发病。
和对照相比,接种2天后每个品种都可见明显的病斑,随发病时间增长,病斑逐渐增大,培养至4天时病斑直径最大可达40mm。
WC2菌株接种样品4天后,叶片和枝条表面产生灰褐色病斑,幼果表面为黑色略凹陷的病斑,培养时保持湿度大于70%,发病区域为褐色病斑,菌饼上迅速生长出更多的白色菌丝。果实和枝条坚硬结实,无腐烂变软现象,内部瓤瓣被病原菌入侵变为黑色,无明显腐烂和特殊气味(如图5所示)。
第6天实验样品枝条和果实几乎被病斑全部覆盖,叶片也开始腐烂。WC2菌株除了对大雅柑致病力相对较轻以外,对尤力克柠檬、塔罗科血橙和有核沃柑都有较强的致病力,而WC2对各个品种中的枝条的致病力明显较叶片和果实强。WC2菌株在枝条(平均病斑直径为11.5~26.1mm)上形成的病斑较大,远远大于在叶片(平均病斑直径为1.8~15.6mm)和果实(平均病斑直径为6.9~12.8mm)上形成的病斑。4个品种中,WC2菌株在塔罗科血橙叶片、沃柑果实、尤力克柠檬枝条上形成的病斑较大,在大雅柑叶片枝条、果实上形成的病斑最小。
盆钵沃柑苗喷雾接种8天后开始发病,受害枝条上的大多数芽受到侵染危害,不能正常萌发,或刚萌发即枯死(如图6-A所示),整个枝条呈光秆状。而已经抽发的嫩叶也会从叶柄部分开始褐化(如图6-B所示),病斑沿叶脉扩展,结果导致新抽发嫩叶脱落(如图6-C所示),最终整个枝条枯死。叶片染病初期呈现棕色圆形水浸状小病斑,后期扩展为圆形或半圆形水浸状病斑,其上散生小黑点,病健交界处有一明显的深褐色坏死带。
受害初期果实果皮呈水浸状凸起,随着病情发展,油胞肿胀溃破,病斑由中心至边缘开始变黑(如图6-D所示),病健交界明显,发病柑橘果实黑褐色、软腐。
2.3室内药剂筛选
对18种田间常用的杀菌剂进行室内药剂筛选中,浓度为4µg·mL-1的吡唑醚菌酯、溴菌䝼、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咪鲜胺、噻嗪酮、噻霉酮、王铜、嘧菌酯、喹啉铜、氧化亚铜、克菌丹、吡唑代森联和烯唑醇对WC2几乎无抑制作用,这些药剂应避免在田间使用。苯醚甲环唑、肟菌戊唑醇、戊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4种杀菌剂对WC2菌株有效,如表4所示,可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评测。
3.讨论
我们通过致病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鉴定了引起沃柑果斑病的病原菌为小新壳梭孢,是子囊菌葡萄座腔菌科的一种无性型菌物。为林木和果树常见的病原真菌,其寄主非常广。Sakalidis等2013年统计在全球6个洲29个国家有90种植物可受小新壳梭孢侵染,寄主有桉树、葡萄、蓝莓、石榴、杨树、丝瓜、甜橙等,我国也有关于小新壳梭孢侵染柑橘、蓝莓的报道。
4.结论
确定了为重庆开州和长寿沃柑果园发生的果斑病的主要致病菌小新壳梭孢(N.parvum)沃柑叶片、果实和枝条都具有致病力,70%苯醚甲环唑和75%肟菌、戊唑醇对其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可进一步进行田间防控试验,这为该病的发生规律及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