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中学
1956年5月,热河省建制撤销,原热河省所辖六旗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赤峰中学改称赤峰第二中学,当时有三十六个班,教职工近百人。1957年7月,成立赤峰第三中学,赤峰二中迁往园林路校址,二道街旧址由新建的赤峰三中占用。
常家大院
出生在赤峰市解放营子的老革命家王逸伦曾在他的回忆录《路漫漫》中说过这样一件事儿:1926年,他正在赤峰中学读书。四五月间,有两个货郎打扮的人经常到学校来,一位是蒙古族乌子贞,另一位是郭浩轩。这两个人都是共产党员,多次秘密地为一部分学生讲解时事,渗透进步思想。
如是,王逸伦应当算是赤峰二中最早的学生了!
清末,科举制度渐废,西学受到吹捧,“洋务运动”如同这早春的风,刮过长城,来到赤峰。光绪二十九年,即公元1903年,赤峰地区的一批有识之士打算创办一所新式学校,却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办学地点。在赤峰街做生意的承德寿王坟镇常家听说这件事后,表示愿意提供一处院落作为校址。传说,这个常家不但家大业大,还大有来头,是明朝大将常遇春的后人,原籍河北省饶阳县。
这是一座位于二道街西大街的四重院落,原为常家在赤峰开的一处店铺:面临二道街的房舍改为校门,两侧为教职工办公室及总务科,第二和第三栋房舍是每行七间,中间有一通道,两侧共有四间教室;最后一栋为礼堂。这样,由前向后就形成了三个四合小院,第一和第二个四合院的两厢,各有房舍七间,最后一个四合院的左侧为单身教师宿舍,右侧为动物饲养场;中间为体育场,配备了篮球架、单双杠、木马、吊环、平衡木、跳远沙坑等运动设施。学生食堂和宿舍则在头道街西门里的一个马车店旧址院内,共有三排房舍,前两排为学生宿舍,最后一排为食堂及厨房、洗漱室、厕所。据说,常家支持赤峰办学有功,曾得到过热河省的褒奖。
最初,这所学校的前院为一两级高等小学,后院为赤峰简易师范学校。其中,小学的校长为阎圣希,字承三,赤峰县人,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简易师范的校长为杜文藻,字泮青,后任县教育局长、财政局长等职。1924年,民国十三年,小学从前院迁出,正式开办“赤峰县初级中学”。赤峰县初级中学的建立,标志着赤峰地区中等教育的开始,首任校长为孙品璋。
孙品璋,字公讷,赤峰人,时任热河省秘书,兼任校长。孙品璋辞职后,杨子彬推荐其族孙杨爱国继任校长。杨爱国,字毅民,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日本人侵占赤峰后,他就去北京当律师了。
两改校歌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嶙峋无比!
赤峰县初级中学开办不久,直奉交战,只好宣布解散。战后虽恢复开学,学制初中三年,但也只办了四届,日本人就来了。1933年3月,赤峰沦陷后,赤峰县初级中学的校址为日寇所占,只好在六道街租赁民房,招考来七十多名学生,校名也改为“赤峰县立初级中学”,校长为庞秀山。庞秀山,字松坡,建昌县人,曾任热河省教育厅二科科长。他来到赤峰县立初级中学后还兼授修身课。除此而外,教务主任为王干一,兼授音乐课,国文教师先是张文相,后是杜文藻;历史、地理教师为尹翰章,字墨林;图画商业教师为孙佩璋,体育教师马德泉,兼学生舍监;农业教师为日本人竹田孝雄,后调喀喇沁崇正国高。
据说,在当时,这所学校的领导层非常重视学生的仪表,为学生制作了统一的校服,春、秋、冬三季穿黑色华达呢,夏天着白色卡其布制服,罩白帽套,穿皮鞋,戴白手套,连风镜、口罩都有统一的要求;帽徽和纽扣是红铜制成的,有樱花图案,中间一个“中”字。因校址距市中心还有一段距离,有钱的学生买了自行车,学校方面又统一制作了宽四公分、长十五公分的白色小旗,用红笔写上“赤峰县立初级中学校”的字样,插在车把中心上端,结队而行。
1934年12月,伪康德元年,赤峰县立初级中学迁回常家大院原址,改名为“热河省立赤峰初级中学”。为了表示庆祝,师生们还为市民表演了文艺节目。庞秀山也编写了一首校歌,歌词是:“赫赫红山,气势雄伟,惟岳降临,赤中以诞,咨尔多士,为民所瞻,砥砺其隅,温恭其颜,劳作为本,诚朴是范,精勤所业,迈往直前。”1934年以后, 这所中学又新分配来几个大学毕业生,其中有化学教师周颂新,史地教师张锦衷,物理教师宋云蒸等。
在此期间,热河省立赤峰初级中学还曾在关帝庙戏楼演出过批评塾师误人子弟的短剧。在这部剧中,学生丁国璋饰演老私塾先生,花白须发,头戴饰有红顶子的瓜皮小帽,脑后留有花白小辫,老花镜戴在鼻梁子下端,弯腰驼背,步履蹒跚,手持戒尺训管学生。为美化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这所学校的师生们在1936年的头道街旧戏院也演出过活报剧《王道乐土》,日本人北条月照还导演过一部独幕的室内话剧,宣扬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据说,这部剧的男主角是时任伪赤峰县县长王冷佛的儿子王念祎。因此,王冷佛带着妻女前来观看过儿子的演出。
1938年1月,热河省立赤峰初级中学改为省费开办,更名为“热河省立国民高等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国高”,校长仍为庞秀山。彼时,学校贯彻执行的是伪满制定的以“徵明国体观念,确立国民思想,并洗去往昔空尚学理之积弊,致力实业研究,实地劳动,以谋生活,充裕民生,发展完成乐国为归宿”的教育方针。于是,庞秀山在1939年又将赤峰中学校歌改为赤峰国高校歌,歌词是:文武蒸蔚古松洲,沃野连畴,奉行新学制,耕牧是修,诸生身其任,诚朴莫轻浮,勤于作,精以求,期与热水红山并峙壮千秋。
1939年,庞秀山调到承德男中。从此,这所学校的校长皆由日本人担任。第一任日本人校长叫深诚贞一,教务主任为石泷,副主任为周颂新。1943年,深诚校长调走,由金井代理校长。1945年,金井调走,由樱井接任,直到光复。
1940年,热河省立国民高等学校又来了一批新教师,如从喀喇沁旗崇正国高调来的蒙古语教师王赍玺,由承德调来的生物教师赵松龄,新分配的大学毕业生有农作物教师陈德厚、杨魁仕等四人;林业教师彰凤鸣、畜牧兽医教师王维德、佐藤(日本人),历史教师张学谦等。
抗日标语
日伪时期,热河省立国民高等学校的学制为四年一贯制,每年招收两个班,每班四十人,分四个年级,另有蒙民班一年级两个班,学蒙古文、日语,共有学生五百多人。这些学生被分成兽医、农林两科,类似中等专业学校。报考的学生大多来自赤峰街、乌丹、围场、建平、平泉、凌源、林东、林西、经棚等地的蒙古、汉、回族家庭。1940年,学校增设临时教员养成所,招收蒙古族学生,分为特修科和本科,学制分别为两年和四年。
当时,热河省立国民高等学校虽已受到日本人的实际控制,但校园里的反满抗日活动不断,进步教师不断秘密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第二期农林科学生在班主任赵永恒(一说赵允恒)和林业教师彰凤鸣的影响下,集体订阅了《庸报》,从中了解全国各地的抗日消息。
1941年秋天,热河省立国民高等学校第二期学生去头道街东部模范林里割草,有学生用镰刀在杨树干上刻写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完蛋了”等标语。过了一年多,树木长大了,字迹清楚地显现出来,被日本宪兵发现了,即“东郊模范林事件”。最初,鬼子们不知是何人所为,只能进行秘密的调查。不久,这班的学生在兴农合作社院内劳动时,又在墙上写了相同内容的标语,再次被日本宪兵发现,当即将盛学忠、刘玉峰和低一年级的刘真珠(一说刘珍珠)、周瑞存等四名学生抓住。但这几个学生死不认账,只好释放。后来,日本人又利用查看笔迹的办法,认为马宏图和杨春亨可疑,便把马和杨等人拘捕。但这几个人还是不承认,关押了几天后释放。
最终,日伪只能将这个班的班主任兼日语教师赵永恒、林业教师彰凤鸣逮捕。赵永恒是沈阳人,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据说,他带领学生到农场劳动时,从不让学生干活,随便去玩,还说过:“将来有一天你们也可以到日本当参事官。”这些具有明显抗日思想的言行,早为日本人注意了。逮捕后,从他家还抄出东京市区建筑图一张。彰凤鸣为满族人,毕业于哈尔滨农业大学。
这两个老师均被押往承德模范监狱进行关押,不知所终。
赤峰二中
1945年8月16日,苏联军队进驻赤峰。下旬,赤峰市政府成立,热河省立国民高等学校改为赤峰中学,于第二年的7月1日开学,设地方干部训练班、小学教师训练班、初中一年级班和预备班,校长凌沙。
当时,设在赤峰的鲁迅艺术学院派人来到赤峰中学,指导三百多名学生排练《黄河大合唱》。半个月后,在赤峰戏院演出,由鲁艺的人担任领唱,学生分四个声部,历时两个多小时,开创了赤峰声乐大合唱的先河。紧接着,部队文工团和赤峰中学的学生合演了话剧《子弟兵和老百姓》。1946年,赤峰中学前后期同学还演出了由郭沫若编剧的古装话剧《卓文君》。不久,又排演了反映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话剧《卓娅和舒拉》以及《小白桦》,为赤峰首次演出外国作品。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进驻赤峰,直到1947年6月共产党军队再次解放赤峰。这期间,国民党热河省政府任命曾任伪满赤峰县教育局督学的王干一为赤峰中学校长,恢复了两级中学,由赤峰中学和国高毕业的前期同学组成高中班。赤峰再次解放后,1948年5月,学校曾临时迁往市郊西八家乡,年末迁回原址,马骏接任校长,杨趾麟任副校长,周太轩为教导主任,丁武为副主任。1949年,赤峰中学改为“热河省第一中学”,杨趾麟调任承德师范校长,丁武任校长。
热河省第一中学回到人民的手中后,第一要务是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教育,定期举行时事形势报告大会,还曾多次组织学生为配合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和各大城市的解放而召开庆祝大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学生们演出了大型苏联话剧《红领巾》。1950年,有12名学生跨过鸭绿江,参加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一年,这个学校有初中三个班,初师一个班,简师五个班;1951年初中四个班,初师三个班,简师七个班;1952年,初中八个班,高中一个班,初师八个班,简师九个班,师训一个班;1953年,初中六个班,高中两个班,初师五个班,简师五个班;1954年,初中二十一个班,高中三个班,初师五个班,简师五个班。
1950年5月,根据热河省教育厅的通知,热河省第一中学又改回到“赤峰中学”。1951年12月21日,热河省教育厅下文,决定本校为与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联系的重点中学。1952年4月,丁武调任热河省教育厅中教科长,由达木林继任校长,同年增设了高中部。1954年,达木林离任,调喀左旗教育科副科长司凤岐任第一副校长,陈肇基任第二副校长。这期间,学校进行了大调整,开创了一个“黄金时代”。1955年,当二年制的简师班和四年制的普师班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赤峰中学成为一所“三三制”的完全中学。这一年,39名高中毕业生有37名报考高校,全部录取。1956年,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先进集体,荣获乌兰夫题写的“人民教师光荣”的奖镜。
1956年5月,热河省建制撤销,原热河省所辖六旗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赤峰中学改称赤峰第二中学,当时有三十六个班,教职工近百人。1957年7月,成立赤峰第三中学,赤峰二中迁往园林路校址,二道街旧址由新建的赤峰三中占用。
作者简介:赤峰市红山晚报记者,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主笔“赤峰记忆”栏目,喜玛拉雅FM“老宁说赤峰”主播,网络写手,可百度“四十八顷氏”或“四十八顷村”,本公众号每六周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