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45年,脑力劳动的工作将会全部消亡?

本文选自《“AI失业”时代生存指南》

作者:铃木贵博

编者按
抱朴财经获广东人民出版社授权,选摘该社的《“AI失业”时代生存指南》一书,愿与读者共享品读城市经济发展的乐趣。本文有删减,需阅读更多内容,还请诸君自行在下方扫码购买,以支持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抱朴财经替作者、编者表示感谢,如今做出版不易,出好书不易。

广泛应用型人工智能尚未突破

十年内专业领域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逐步取代。假如以这一时间点为第一大里程碑的话,第二大里程碑就是人工智能向广泛应用型拓展。
所谓广泛应用型人工智能,不仅包含某些特定的领域,也指可以与人类同样学习广泛领域知识的人工智能。从技术层面讲, 自己能够独立思考应学习什么,获得这样一种自学能力正是下一阶段的技术开发目标。假如能够攻克这一难关,也就打开了进入广泛应用型人工智能的大门。
目前,人工智能尚不能实现这一突破。而能否发明出广泛应用型人工智能,也还是个未知数。悲观一些讲,广泛应用型人工智能也许永远都不可能诞生。
据专家称,只要使用目前的电脑技术,广泛应用型人工智能就不能算彻底实现。不使用神经元网络计算机,也就不可能实现朝向这一目标的发展。同时,专业型人工智能也需要实现其他层面的突破。因此,尚无法准确预测出当前的专业型人工智能在下一阶段将会发生什么。
事实上,过去也曾经兴起过人工智能热潮,但在吸引了大量资本市场投资以后,可以说我们几乎确定无疑会迎来“AI的寒冬时代”。一旦发现寄予厚望的技术没有开发出结果的可能,资本就会集体撤离。
回顾人工智能的开发历史,眼下应当属于第三次人工智能热了。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第一次人工智能热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宣告终结,业界也迎来了为期六年的寒冬时代。
接着,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专家系统为中心的第二次人工智能热。而之后,就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同时,开发者们也经历了同样为期六年的人工智能寒冬时代。
眼下,始于深度学习的专业型人工智能正在形成大热,研究也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若今后发现有不能实现的部分,人工智能再次面临寒冬时代的概率也将相当高。
不过,以往的寒冬时代都仅有短短六年的时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若说到20年后的未来,即使中间经历第三次寒冬时代, 那之后研究者们也应当会设法打破广泛应用型人工智能这一壁垒,这点预测想必应该也不会差得太远。

“全自动翻译”将完全理解人类语言

广泛应用型人工智能又可以做些什么呢?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全自动翻译”。以往我们也开发出了一些自动翻译的软件,可能有些人会说“你这话是马后炮”,但职业翻译所能完成的完美水准的自动翻译,不到那一时间点,还不可能彻底做到。
究其原因,到了那一阶段,人工智能才可能真正地掌握人类所说的语句的含义。
前面提到过,谷歌开发出的人工智能可以分辨出猫的图片。而目前的人工智能没有人教,还不可能知道自己分辨出的物体是“猫”。换言之,谷歌的人工智能不过是学习了边看图片,边进行“这是这个”“那是那个”的操作,而并不知道人类把“这个”称为“猫”,在程序上也全无关注。
人工智能发展到广泛应用型之后,才能够自学人类所使用的语言体系。眼下虽说也存在着能听懂人类说话的人工智能,但那也仅是一种根据话语中的关键点按照程序检索出正确回答的装置而已。
因此,当我们向智能手机里附带的人工智能询问“今天的天气如何”,以及“你觉得我的天气如何”时,得到的回答是一样的。又或者,受其功能限制,目前对于后者只能回答“我不知道”。
广泛应用型人工智能就像个小孩子,它听着人类的语言成长起来,并终将完全理解人类语言的含义。当它能理解“天气” 一词其实包含了“心情”的玩笑之意时,你再问它“我的天气如何”,就有可能得到“根据您目前的状况,我猜您说不定正在发火”之类的回答。
人工智能学会完全理解人类语言,并不是单纯将外语完整地现场翻译出来。
实际上最为重要的是,广泛应用型人工智能可以掌握与人类同等的沟通能力。那样一来,人类就无法仅凭听到的声音来判断对方究竟是人还是人工智能了。人工智能的沟通性能就是可以提升到那样的高度。
那样的话,这种人工智能就可以承担人类“晓之以情,动之以心”的领域的工作了。上司、经营者、领导、政治家这些被人们称为“目前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岗位,也有可能在广泛应用型人工智能出现后,比人类更胜一筹。
假设在未来10~20年间的某个时间点实现了广泛应用型人工智能。那么,从理论上讲,人类使用脑力进行的工作就很快都能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了。只不过,到了那一阶段,人工智能也并不拥有意识,而将出现虽不拥有意识,却能超越人类脑力劳动水准,可以完美处理工作的人工智能。

30 年后的里程碑——奇点

尽管预测的时间多少会有误差,但长期来看,工作的前景应当会按照前文给出的里程碑一步步发展下去。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里程碑将会出现在2045年。
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曾预言,到2045年,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将超过地球上全人类的思考能力,并将那一刻命名为“奇点”(Singularity)。这也是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前景最终的里程碑了。若要认真思考“那一刻,会有怎样的未来等待着人类”,将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库兹韦尔认为,由于在那之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前提全部被颠覆,一段与之前并不连续且无法预测的历史即将到来。库兹韦尔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将该时间点命名为奇点的。
尽管尚不能完全预测,但有一点还是可以清楚预见:到那个时候,脑力劳动的工作将会全部消亡。相较于全人类集合在一起冥思苦想,远不如一台人工智能所思考出的结果更准确。
尽管有些遗憾,但到了那一时代的所有脑力劳动,哪怕人类想做,也最好还是让计算机来承担。打个比方,就像19世纪的铁匠出现在现代,即使有人想尝试一下打铁的工作,打出来的性能也远不及钢铁工厂那些巨大的高炉里打造出来的铁一样。
正如把19~20 世纪工匠们所做的工作交给机器来完成会更快、更好一样,到了21世纪中叶,把人类的脑力劳动交给人工智能来完成才是常人的判断。
说到2045年,也不过是26 年后而已。对于如今20 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 那意味着在自己还没有退休的时候,白领工作就将面临消失。眼下在自己供职的公司总部的豪华办公室里,干部或是部长们所做的那些令人羡慕的工作,30年后的自己恐怕已经没有机会再做了。
不过,即使那一时期来临也无需恐慌——这里想说的是,从长期来看,大家都将失去工作岗位。
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在经济大恐慌时期针对“长期来看,上帝的手会帮我们使供需协调的”这一看法,反驳说“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掉的”。
这句话其实是凯恩斯所开的一种玩笑:看待经济学不应着眼于超长期,而更应将焦点放在现在和不远的将来。
同样,所谓“到2045年奇点之时,工作岗位都将消失”,不过是“从超长期来看,大家都将失去工作”之意。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眼下,为什么我们的工作环境一年比一年糟糕”“在不远的将来,最先消失的工作岗位会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从这一意义上讲,我想将焦点主要放在两个领域来展开讨论。一是今后十年间,专业型人工智能必将来临,通过它的推进,世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二是现在,即当下通过人工智能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变。
“'AI失业’时代”,指的正是现在。人工智能要完全超过人类、不需要人力,那还是未来30多年后的事情, 但其实人工智能导致工作岗位消失的现象在当下已经开始,并且正处于现在进行时。
通过了解当下发生了什么,你就能深深地感受到“残酷的当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