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疹

湿疹属中医“湿癣”“浸淫疮”等病范围,急性易愈,慢性难痊,常缠绵不断。

【病因病机】本证与心、脾、肺相关,脾主运化、四肢肌肉,其功能失常则水湿内停,凝聚则为痰为饮;溢于肌肤则为肿为疮。《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心主血脉,心经蕴热,热随血行,郁而生毒,窜走肌肤而作痒作痛。清·吴谦《医宗金鉴》说:“由心热、脾湿受风而成。”

肺主气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滞郁则宣发不利,邪留为患。《诸病源候论》曰:“肺主气,候于皮毛……气虚则腠理平,为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

总之,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外有湿热邪气侵发,湿热相搏,血虚风燥,气机疏泄不利,湿毒欲出不得,郁而为患,病或湿重,或热盛。湿重因其性黏腻,常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热盛则渗液流津,瘙痒无度。有时两者相和为患。

【辨证用药】本病病机为脾虚湿热内蕴,治当利湿解毒养血为主。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留者攻之”原则,自拟经验方利湿解毒汤。

处方: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当归、白鲜皮、苦参、木通、茯苓、黄连。

方中重用金银花,其性甘寒,寒能解血分热毒,‘‘甘养血补虚,疮痈圣药”;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散滞;当归活血和血,润燥祛风,取古人“治风先治血’’之意;白鲜皮、苦参清热止痒;木通利湿降火,上能清降心火,下能泄利湿热;茯苓渗湿而不伤阴;黄连清心泻火,解毒燥湿。汉·张仲景说:“浸淫疮,黄连粉主之。”诸药合用,能清热利湿,祛风解毒。如热偏盛,加龙胆、栀子、生地黄等以清热凉血;湿偏重,加泽泻、车前子、苍术等以利湿健脾。

【典型医案】

例一

刘某,女,48岁,工人。主诉5年前开始全身出现红血疹,丘疱疹,瘙痒,破溃后有黄水渗出,逐渐加重,虽经多方治疗,仍反复不愈,一次重于一次,不久前在北京某大医院住院2个月,症状虽减未愈。近1个月又重。

症见全身皮肤散在斑丘疹,形状不一,大小不等,两下肢尤重,皮损相连成片,肿胀破溃,全身几无完肤,大量黄色渗液,仅仅20分钟新换鞋袜全透,瘙痒无度,状不可言,活动受限。诊断为泛发性湿疹。舌淡红、苔白,弦滑。

此由风湿外装,湿热内生,走窜肌肤,浸淫成疮。治以清热利湿、养血息风法。用自拟利湿解毒汤内服。

处方: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当归30克,白鲜皮15克,木通l5克,苦参l5克,苍术20克,土茯苓30克,黄连l5克。水煎服。

服药l周,身体丘疹消退,渗液已止,结痂,两下肢仍肿胀渗出。又10天,下肢结痂,轻度痒,余症皆无。再1周,痊愈。随访3年,未复发。

例二

张某,男,43岁,某厂厂长。主诉头皮、两耳部反复发作性丘疱疹,起水疱、流水、瘙痒已4年。

患者4年前春季出现头皮、两耳部皮肤起红色丘疹、丘疱疹,并很快变成小水疱,破溃后有大量淡黄色液体渗出,融合成片,有少数成为疖肿,每春必犯,每次持续l~3个月,用可的松软膏等外用症状可逐渐缓解。半年前再次复发至今未见好转,反而加重,用硫黄洗液等外用,症状均无减,整个头部流脓淌水,故夜不能卧,每天坐待天明,苦不堪言,痛不欲生。2天前住院。诊断为自体敏感性皮炎。用氯苯那敏、维生素C、维生素8。、维生素E、赛庚啶、地西泮等内服;氨苄、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每天2次;硼酸溶液湿敷。症状仍如故。故要求用中医治疗。

症见头部、两耳部可见红丘疹、丘疱疹破溃、糜烂,几乎成片,大量渗出,痒且痛,夜重,每晚不能平卧,只能坐待天明,痛苦异常,舌质淡红、苔白,脉见弦。

此乃湿热内蕴,浸淫肌肤而成。治宜清热利湿解毒。用自拟利湿解毒汤加减。

处方:半枝莲50克,木通l5克,茯苓50克,金银花50克,连翘2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当归30克,车前子15克(包煎),土茯苓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野菊花20克,川芎10克。水煎服。

用药第2天渗液即止,痒痛大减,已能平卧睡眠。第3天痒痛消失,皮损结痂,睡眠等明显改善。用药5天,症状全消,已如常人,治愈出院。随访2年,未见复发。

【附方】杨氏利湿解毒汤(自拟经验方)  组成: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当归、白鲜皮、苦参、木通、茯苓、黄连。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消疮。主治:热湿结聚,痈疖疮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