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组织少儿读书会?
身边的邻居和朋友都知道,我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做社区读书会。昨天是2020-2021年度鼠年的最后一期社区读书会,下次再举行读书会就是2021-2022年度的牛年了。借此机会,我想总结和梳理一下读书会的相关情况。
以往职场年终汇报都是这样的格式,先说成绩为自己鼓鼓劲儿,后面再说问题和来年的计划。
先看读书会的数据。
2020年11月27日举行了第一期读书会,每周一期,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9期,包含2次线上和7次线下。
某期读书会现场:老师教唱英文歌曲
尽量我把这个事情看得很重要,也屡次在朋友圈煽情,但是很遗憾,实际坚持参加活动的人数是个位数。4位小朋友几乎参加了所有读书会,另外3位小朋友几乎参加了一半的读书会,1位小朋友参加了2期线上读书会,另外4位小朋友各参加一期读书会。统计数据来看,12位小朋友参加读书会,33%参与率是100%,25%参与率是50%,33%参与率是11%,11%参与率22%。
读书会时间固定在每周日下午13:30--15:00。选定周日觉得周日下午孩子的辅导班能少一点,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问询并未做过大范围的实际调查。选定13:30-15:00时间段是觉得可以较少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比如不耽误孩子下午做户外活动,冬季或夏季15:00开始活动都合适。同时,固定在每周的同一时间点开始,有助于参与者养成习惯。
不过实际情况证明,尽管是周日下午仍然有不少孩子上辅导班。不过,我也发现,无论怎么调整活动的时间都有人没空。所以,每个被邀请的家长,在心中早已有过博弈,到底去不去读书会,有什么价值。我相信被邀请不参加的以及参加一次不再继续参加的,家长已经做了自己的判断。我完全可以理解。
每期所耗费的资源数据。筹备前几期读书会的时候耗费的时间较多,差不多每期两个半天,大约12个小时。后面逐渐熟悉以及内容模块稳定了之后,可以减到每期3-6小时。时间主要花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想创意。如果仅仅只是阅读和朗读,孩子很容易就失去了耐心和兴趣,读书会也失去了吸引力。在内容设计的时候,一定会规划1-2个有创意有趣味的环节,例如,猜词,词语接龙,相声小段,绕口令、才艺表演、绘本剧场等。
二是找素材。比如找适合孩子阅读的绘本,故事易懂篇幅不长。并且,还要把这些内容按照角色进行划分,让孩子和家长可以角色朗读。
某期读书会现场:老师在领读绘本
三是定规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要求,比如1年级认字不多能够朗读完整就可以了,3年级则要求脱稿讲故事而不是朗读。
四是提难度。设计一些略有有难度的题目,在一定程度刺激孩子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例如,主题演讲,如果我是XXX,我的寒假计划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得多少是否流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并且是站在台上面对这么多人。
读书会最后的效果怎么样呢?我目前还无法用数据来展现。稍后可以发起一项投票,甚至考虑以后每期都做一次会后调查,投票决定哪个栏目应该保留。
我也针对部分家长和孩子做了了解,孩子喜欢故事性、趣味性强的,家长希望还是能够获得更多上台的锻炼机会。所以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多策划一些有趣的台上语言类互动节目。
整体来说,2020年是社区读书会低速运营耐心打磨的时期,多尝试不同形式和内容,多收集各方的反馈和意见,有针对性地及时作出调整。
谈谈读书会的初心。
发起社区读书会最初的想法来自于,我带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朗读课文的时候很流畅,但是自主表达能力上比较欠缺,一副不敢表达不会表达的样子,让我很焦虑。我主动找了几位家长沟通,发现这个现象还挺普遍。
可能,有些家庭的孩子天生就很活泼不怯场,家长没有这样的顾虑。但是,我的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影响,让我深深感觉到自主表达能力欠缺,太吃亏了。我这一代人没有得到父母太多这方面的教育和熏陶,成年之后在岗位上仍然在表达上不是优势,但是我的下一代不能在吃不敢表达,不会表达的亏了。
后来,我发现了小主持人班这种教培机构,给孩子报了2个学期。孩子确实得到了一些表达能力的提升,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都能熟读背诵。但是,整体内容过于教条,形而上学。过于追求对于演讲姿势、腔调、台步等的培训,而孩子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自主表达的能力,而教培机构主要培训方向,是瞄准主持人这个职业的样板进行模仿,形而上学地学习说话,大脑里除了背诵老师的台词之外还是一片空白。所以,我觉得这种培训结果,只会让孩子距离提升自主表达能力,越来越远。
某期读书会:孩子在朗读故事
再后来,我发现,学校和一些机构偶尔也会举办演讲比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临场表现,但是那只是短暂的,一般一学期1-2次。就好像说英语,需要一个母语的环境一下,孩子需要持续不断地锤炼。老师给的指导和培训也是功利性的,短期性的,形而上学的,不注重孩子内心的成长过程。
不知道,我的表述是不是能让人听明白,我既不希望让孩子过早地接受职业培训,因为我和他都不确定未来要做什么,又希望多一些机会提升自主表达能力,做到敢表达和会表达。
既然当前的环境不适合,我就想到能不能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让孩子和家长们互为观众,互相成就,相互学习和促进。鉴于当前疫情的原因,只能限定在社区附近。参与人员就是孩子的同学,小区的邻居。场地选择,暂定在自己家里。
这个想法,我最早跟几位孩子同伴同学的家长沟通过,得到邻居和家人的认可之后,我开始着手筹备主题、内容和时间、邀请熟悉的邻居参与,先把自己家的客厅做场地。我当时的想法是,不管怎么样先干起来,等到时机成熟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并且,我还给读书会拟定了一个名字:爱佳i+读书会,爱佳的意思是爱上更好的自己,i是自我,加号+有日拱一卒的意思。
总体来说,我最终希望给孩子留下的是两样宝贵的东西:一样是敢表达和会表达的能力,其次是坚持读书的习惯。当然,趣味性是伴随读书会始终的,否则会让孩子觉得“没有意思”。
聊聊读书会的不足。
专业技能不足。实话说,我本身并没有在表达、演讲、阅读方面的突出专业技能,只是凭借着一股热情和一个父亲的期望。所以,解决专业度的问题,仅靠我自己肯定不行,这里面不仅是是时间问题,还有时间解决不了的问题。
于是乎,2021年我考虑大胆引入专业人员来做公益领读员。比如,专业的主持人培训师;儿童心理发展咨询师;比如绘本研发和发行者;户外拓展教练;比如教育专家等。这些人可能就藏在朋友圈里,可能是附近小区里,等待着我去发觉和激活。
邀请的专业人士先决条件是对别人有利,别人才愿意来。理由很简单,他们的时间也是有成本的。为啥来捧场啊?要么碍于情面,偶尔来一次,要么是有长期的利益交换。从当前的形式来看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直接跟父母收钱,按月或按年收费;另外一方面允许教培机构来打广告。比如,读书会新设一个栏目——英语角,就像大学英语角一样,有英语教培机构来出英语老师。
简单说,要想让读书会持续、高质量运营起来,就必须用利益来驱动。组织方可以不赚钱,但是不可以缺少了利益作为内部驱动力。
参与人员不足。上面提到读书会商业化运作的想法,其实最底层的问题还有一个——参与人员不足。从实际数据来看,经过9期才12个孩子参与。
这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自己的宣传不够,我只是私下里跟几个要好的邻居和朋友沟通这个事情,然后就开始了。期待着,通过口碑吸引到更多的人来主动报名,只有一个家长是通过我主动发到其他群的活动议程吸引来的。
次要原因是家长不转发不推荐。家长虽然为有人能牵头做公益感到可敬,但仍然可能会觉得读书会的规划还不够专业,内容不够系统,场地和形式都比较随意,很难称之为一个令人惊喜的产品或服务。
系统理论不足。相关的问题探讨了这么多,咱们再回到读书会的核心问题上来——自主表达能力指的是什么呢?我总结了3个方面,欢迎大家拍砖。
首先是训练胆量。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管对错,不管说什么,孩子站在台上面对观众,说话不哆嗦,大脑不空白,平稳利索地把准备好的话表达出来。这是心态上的打磨,说白了就是自信,甚至开始的时候可以是盲目自信。就好像当前比较流行的那句话:只要我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其次是存储信息。让孩子脑子里有东西可以表达,孩子需要持续阅读,持续摄入知识。这也是在2021年寒假里,我倡导父母帮孩子阅读打卡的背后原因。
第三是思辨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判断事务的标准。孩子通过训练适应了舞台环境,通过持续阅读获取表达的信息,再通过持续思考和讨论,构建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体系,从而实现自主表达能力的提升,甚至是自此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精简一下我对自主表达能力的要求就是六个字:敢表达会表达。虽然我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在以上这三方面还没有更科学更系统化的理论作为培训课程的支撑。
畅想一下2021年的读书会。
对于社区读书会来说,2020年是一个磨合期,尽量暴露各种问题,2021年将逐一进行改正和优化。
首先要解决的表达能力培训的理论体系不足的问题,找到符合读书会的教育培训深层次参考理论和方法。不仅如此,还要融合理论体系以及读书会实践,参考优秀的读书会模式,构建一套自主表达能力培训的课程架构。这是2021年读书会的重中之重。
其次要加大读书会在社区和朋友圈的宣传力度,鼓励参与人员邀请亲友参加读书会。鉴于疫情原因,一方面加强本社区的宣传,以足球群为突破口;另一方面加强线上读书会的频次。